第6章 小学生的个性培养指导
- 学生人格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
- 2365字
- 2021-05-24 17:23:14
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完整的人所具有的品质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还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个性特长,作用于社会。
为此,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认清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病:“重教不重学,只着眼点是应付考试;重知不重能,造成高分低能现象;重灌不重趣,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学习内容强制性地压给学生;重绩不重德,着眼考分,不管育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能力,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现实情况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在严格管束下尚能搞好学习,一旦离开这种管束,需要学生自己决策、自我管理的时候,多数学生就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偏差。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上遇到不如意的事,碰到较难克服的困难时,就没有了主张,有的甚至选择了出走、轻生自杀等做法;为了表现自己的“成人感”,一些学生却选择了抽烟、酗酒、打架、斗殴;为满足好奇心,一些学生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机室里……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而其个性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误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发展全面素质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在新形势下,推行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更要吃透素质教育的内涵。
全面性
它强调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文化,人人能成才。这里的“全面”,不只是指共性的全面的基础发展,还有因人而异的个性特点。如果只有共性的发展,而没有个性的发展,对一个学生的素质来说,还不是全面的,对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有创造性的人才也是不利的。
合格性
它强调合格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以学会做人为首要任务。提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而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则是学生做人的最重要的基础。
主体性
它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个性优化发展。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良好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便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
开放性
它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社会。教育是为了培养21世纪有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新生代。它重视人的发展后劲,即个体的潜在创造性。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素质,有利于个体潜在创造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优化性
这种优化强调教育财力、时间、精力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最有效。它强调师生劳逸结合有度,劳动时间集约化,为学生赢得自由支配时间,以利于学生个性优化发展。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须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强化内驱力。兴趣是学生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是不可忽视的。在愉快教学、情境教学、尝试教学的教学实践中,以引人入胜的导入,新颖有趣的设问、生动形象的电教、变化多样的游戏、扣人心弦的表演等引发学生兴趣,效果显著。兴趣从活动实践中形成,也可以在活动实践中发生变化。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兴趣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兴趣,同时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能片面地强调只对某种活动有兴趣,而拒绝参加其他有益的活动;要引导学生善于强化和发展自己有益的兴趣,以化着强有力的内驱力,促使个性特长的形成和发展。
(2)指导学法,确保自主性。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灌输为主,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权利,因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使学生从这一“苦海”中解脱出来呢?主要方法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还学习自主权给学生。
《学习的科学》一书中,强调要让学生掌握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比如课前有计划的预习,课上有目的的自学、讨论、交流,有指导的个人复习等。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也就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培养能力,注重个性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能力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感性知识;缺乏抽象概括能力的人,就无法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在当前科学飞速发展、知识剧增的情况下,学生具有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就能通过独立思考去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个性得以优化。
(4)优化情感,发挥推动力。心理学认为,情感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具有动力功能、定型功能和补偿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过程、学习成绩能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个人品质、价值取向上有个正确的定位,正确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乐于奉献。这样的情感因素,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既能自尊、自爱、自律、自立、自强,又能尊重、关心、爱护、同情和帮助他人。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情感因素,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