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职学生的人格教育指导

在中职院校大力开展人格教育,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高素质劳动者,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内涵,阐述了中职语文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并对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是适合于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的高素质青年。不仅要具有高度的人文知识,更要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主要指高尚的人格。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体现,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语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复归的今天,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中职语文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

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内涵

人格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从现代心理学观点看,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心理特征的总称。皮连生教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中对“人格”的涵义作如下阐述:“人格首先不是指个别心理特征,而是个体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其次,个体的人格特征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一贯的稳定特征。最后,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一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根据皮教授的阐述,我们把人格作如下定义:人格就是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格教育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是教育目标之一。

根据心理学家对人格及人格教育涵义的阐述,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内涵就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中职语文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

为什么在中职语文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呢?

(1)语文人格教育是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是顺应现代教育潮流的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强调的那样,人类在21世纪面临许多挑战与考验,但首要的却是对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人格的健全,将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特征。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日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美国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已把品格教育作为刻不容缓的教育大计。美国洛杉矶联合校区所辖11个学区的中学,已决定引入人格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相互尊重和责任感。

(2)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了人格教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提出要“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明确提出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应承担的责任。于漪老师在理论研究、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主张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

(3)人格教育是中职素质教育的内核,我们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中职教育正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

我们要引导学生既要学习知识,又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做人。然而中职生大多数是那些学习成绩差,在原来学校学习不跟班、学不进去的学生。在原学校和班级中是不受初中教师欢迎的、受冷遇最多的群体。因此中职学生大多数存在着以下的思想道德问题:

①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较低;

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不会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

此外,诸如说谎、自卑、冷漠、逆反等心理问题也占相当比重。凡此种种,都显示出部分学生中存在着人格缺陷,也表明了实施人格教育的艰巨性。职校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2002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应该说,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因此,面对职校学生的这些思想实际,中职校的语文教育在“授业”“教书”的同时,还要强调、突出“传道”“育人”。使他们在语文教育中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格修养。健康人格的养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观保障,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抵御物欲,辨明方向。

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将人格教育富于语文教育之中。在中职素质教育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为学生今后投身社会,从事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呢?中职校的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可从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语文教材及教师自身几方面实现。

(1)创设人格教育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主渠道,也是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如:创设民主平等、充满活力的课堂;重视“合作教学”,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教互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操作过程,力求创新,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如采用辩论、演课本剧、质疑、背功大比拼等教学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2)从教材中汲取人格教育因素。语文教材是人格教育的载体,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等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现代作品中有许多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关心他人且认真细致谦逊的课文,这些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篇目,最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充分发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

如《刘备三顾茅庐》中刘备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仁君形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了马克思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贵品质,《在大海中永生》领略了小平同志的伟大形象和人格魅力;《荷花淀》、《纪念刘和珍君》等篇目的人物形象更闪耀出忠于祖国、尊老爱幼、勤劳、认真、谦逊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品质。

如学习《项链》一文,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虚荣的危害,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玛蒂尔德那种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的品德;《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机智沉勇、胆识超群的智者形象;《拜伦的故事》中拜伦身残志坚、勇于挑战的强者形象;《我的母亲》中母亲勤劳刻苦、意志坚强的思想性格;《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使学生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光辉榜样。因此,教师应自觉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3)加强教师人格修养。人们常说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每个老师本身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要求,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师如果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人本思想、开放的大语文观、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其人格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总之,新时代新挑战,作为教师,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既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又要从学生的特点与社会的需要出发,在语文教育中,运用更多种恰当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健全的人格。把语文教育与学生的人格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使他们适应市场人才竞争需求,在工作中能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有其社会现实意义并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