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肥胖症
- 常见现代病家庭防治手册(生活必备丛书)
- 严锴编著
- 3555字
- 2021-05-28 17:01:12
一、现代十大富贵病
所谓肥胖症是指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疾病。中国人肥胖症的界定,可用两种方法:
(1)以体重指数公式计算,即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亚太地区指标,BMI在23~24·9者属超重,25~29·9者属一度肥胖,≥30者属二度肥胖。
(2)以简易公式计算,即男性标准体重(千克)=(身高-105) ×0·9;女性标准体重(千克)=(身高-107)×0·9;大于标准体重10%者为超重,大于标准体重20%~30%者为轻度肥胖症,大于标准体重30%~50%者为中度肥胖症,大于标准体重50%以上者为高度肥胖症。
另有普及性的外观法,根据人体脂肪堆积的部位不同,把肥胖分为山座型、马裤型、半身型。
山座型:脂肪聚集在下腹部、臀部、髂部,致使肚大如山,腰围如筒,多见于妇女。
马裤型:脂肪聚集在腰部及髋关节处,其他部位较少。
半身型:根据脂肪集中于上半身或下半身,而称之为上半身型或下半身型。上半身型者脂肪多堆积在上肢、颈部、背部、肩部及前胸的乳房部,而下肢较少;下半身型者脂肪堆积在腿部(尤为大腿部)、下肢关节、足部,而腰以下则少。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均出现了明显的肥胖趋势。肥胖症患者中还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肥胖症的病因学研究表明,肥胖的原因,除一小部分是由于内分泌紊乱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以外,大多数属于单纯性肥胖,即人体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超出部分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现代医学认为,肥胖主要是因遗传、中枢神经、内分泌、饮食、运动等因素所致。
(1)遗传因素:约有40%的肥胖症属遗传因素致病。如果父母均肥胖,其子女肥胖者占80%,如果父母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者占40%,如果父母都正常,其子女肥胖者仅占10%。
(2)神经因素:人体下丘脑有调节食欲的中枢,其中腹内侧核为饱觉中枢,兴奋时发生饱感而拒食,破坏时食欲大增;腹外侧核为食饵中枢,兴奋时食欲亢进,破坏时则厌食。此二者相互调节与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中,将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则致肥胖或消瘦,此种因素在肥胖病中少见。
(3)精神因素:食欲中枢受制于精神状态,精神过度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食欲受抑制,迷走神经兴奋时,胰岛素分泌增多,食欲常亢进。病理心理状态与肥胖有关,所谓“心宽体胖”有其道理。
(4)内分泌代谢因素:胰岛素分泌增多时可刺激脂肪合成,造成肥胖。
(5)饮食因素:过多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饮食中缺乏能使脂肪转化为能量的营养素(如烟酸、VB2、V B6),不科学的进餐方式(如快速、大量进食、贪食、夜食)等。
(6)运动因素:运动过少,坐位生活所需热量较少,而饮食后缺乏活动消耗,造成脂肪堆积。
(7)药物因素:服用某些激素类药物、抗精神类药物或避孕药物不当,也会引起肥胖症。
肥胖症患者由于体内血脂、血氨基酸、血胰岛素增高,极易并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
高血压:肥胖症最常见的并发症。调查数据显示,肥胖症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6倍。
心脏病:肥胖人的心脏病突发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肥胖症患者比正常人平均早7年罹患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脏病。肥胖形成冠心病的时间是10~20年。
糖尿病:肥胖人中,25·3%患糖尿病,25·6%的人糖耐量减低。肥胖人出现糖尿病的患病率是非肥胖病人的4倍。
脑中风:临床资料证明,肥胖者发生中风的机会比正常人高出40%。
癌症:美国癌症协会的一项对100万人的调查表明,肥胖者比正常人癌症发病率高,而且死亡人数也比正常人多。男性多患结肠癌、直肠癌、前列腺癌,女性多患胆囊癌、胆道癌、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癌症发病率男性增加16%,女性增加13%。
其他慢性病:胆囊和胆道结石、骨关节病、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等发病率在肥胖人中比在正常人中都高。
心理疾病:因肥胖病症引起的社交、择业等社会问题,包括受歧视、取笑等,肥胖人容易发生孤独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肥胖者因过量体重所致的行动不灵活,易发生意外。
以上所述,足见肥胖是引发许多慢性疾病的重要根源。人的体重与寿命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长寿者多为体重在正常范围的人。
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医学科学工作者研究发现,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超重的患病率已达18%,肥胖的患病率达2%。据此推算,中国20岁以上的超重患者不低于2·4亿人。
肥胖症的预防对策有以下几点:
(1)知识预防:接受健康教育,学习肥胖症知识,知晓家族有无肥胖史,经常测量体重、腰围、臀围。
有研究表明,中国人是腹部肥胖的易感人群,而腹部肥胖则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现已证实,简便的腰部测量可以有效地预测糖尿病、高血压等发生的危险性。
(2)饮食预防:对于有肥胖遗传基因者和有肥胖预兆的人,要特别把好“进口”关。
多补充烟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营养素,促使体内脂肪释放能量;
多补充水,以利溶解脂肪。体内缺乏水的摄入,脂肪就会逐渐沉积。有肥胖基因或趋势的人,每日最好喝凉开水8杯,约2000毫升,但应“多次少量”,忌一次多量;
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少吃味精、胡椒、盐、糖等易刺激食欲的调味品,多吃蔬菜;
烹调多采用蒸、煮、烤和凉拌方式;
多餐少食,每日4~5餐,每餐七八分饱,常喝粥;
餐前喝汤,进餐时,细嚼慢咽,每口饭咀嚼30次,正餐最好不少于20分钟;
食物多样化,每样少吃一点儿;
早餐吃饱、吃好,难消化的肉、禽、蛋类荤食应在早、午餐食用;
晚餐宜少,宜早,在晚6时左右为好。餐后散步,与睡觉间隔3~4小时。不加夜餐。
有专家建议说:“如果你正在减肥,一日三餐的最佳热量分配比例是:早餐占25%、午餐占50%、晚餐占20%~25%。
食物的热量可依照下列方法计算。
无论你年龄多大,用理想体重乘以33,就是每日应该摄入的热量(千焦)。如果你是体力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或参加运动锻炼,每天跑步8公里,那么就用理想体重乘以44·l;如果每天跑步少于5公里,就用理想体重乘以33,得出的数字就是你每日应该摄入的热量值。
现化膳食专家建议膳食遵循“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原则,其内容具体如下:
“一”,指每日饮一袋牛奶,内含250毫克钙,可以有效补充钙,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
“二”,指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当于主食300~350克,可依个人胖瘦情况而增减。
“三”,指每日进食三到四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50克,或大鸡蛋一个或豆腐100克,或鸡鸭100克,或鱼虾100克。以鱼类、豆类蛋白为好。
“四”,指四句话: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不甜不咸(广东型膳食每日摄盐6~7克,上海型8~9克,北京型14~15克,东北型18~19克,以广东型最佳,上海型次之);三四五顿(指在总量控制下,分餐次数多,有利于防治糖尿病、高血压);七八分饱。
“五”,指每日500克新鲜蔬菜及水果,是预防多种癌症的有效措施。当然,配餐时可再用适量烹调油、干果及调味品等。
“红”,若无禁忌症,每日可饮少量红葡萄酒(50~100毫升),有助于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及活血化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南瓜、西红柿等,内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对儿童及成人均有重要的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及肿瘤发病机会的作用。我国膳食中普遍缺乏胡萝卜素。
“绿”,指绿茶及深绿色蔬菜。饮料以茶最好,茶以绿茶为佳。据中国预防医学院研究,绿茶有明确的抗肿瘤、抗感染作用。
“白”,指燕麦粉或燕麦片。北京心肺研究中心证实,中国农科院品质所监制的燕麦片,每日用50克,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有下降。对糖尿病患者效果更显著。
“黑”,指黑木耳,研究指出,每日食黑木耳5~15克能显著降低血黏度与血胆固醇含量,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3)运动预防:适量运动,如做广播操、打太极拳、跳交谊舞、跳绳、爬山、登楼、疾走等,以消耗脂肪,同时保持肌肉。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10分钟,只消耗肌肉的糖原和血糖,运动时间延长,才能消耗体内的脂肪酸和脂肪,因而每次运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4)心理预防:减轻肥胖的心理负担,消除精神紧张,以避免心理的病理状态影响食欲中枢。
(5)其他行为预防:从婴幼儿起就不过多进食,特别不过多吃油炸食品以及冰激凌、奶油、巧克力等甜食;避免滥用含有激素的营养滋补品;坚持规律作息,不贪睡,生活和工作不长久坐位势;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以免“心宽体胖”,同时日常生活中注意多活动手脚,增加“非锻炼耗能”的小动作。
综上所述,防治肥胖应注重食补释放脂肪的营养素,增补消耗脂肪的运动,修补调节体重的神经中枢,切忌一味节食,并避免腹泻,避免滥用减肥药物,从而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理想减肥的标准:有效减少脂肪而不损伤肌肉;有效防止反弹;安全、无副作用;促进代谢,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