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女性生理——结构与病症常识

一、女性的生殖 脏器结构

外生殖器

外生殖器为生殖器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位于耻骨联合至会阴及两股内侧之间,包括阴阜、大小阴唇、阴蒂、前庭大腺、尿道口及阴道口等。

阴阜

阴阜是覆盖于耻骨联合前上方隆起的脂肪软垫,成年妇女阴阜上有阴毛丛生,呈倒置三角形分布。

大阴唇

大阴唇为阴阜两侧向下延伸的丰满皮肤皱襞,下方在会阴体前相融合,称会阴后联合。内含脂肪、结缔组织及静脉丛,创伤后易形成血肿。

小阴唇

小阴唇在大阴唇内侧,为两片薄片皱襞,皮脂腺较多,表面湿润。血管与神经较丰富,感觉灵敏。上方或前端各分为二叶,包绕阴蒂,在中线融合,上叶为阴蒂包皮,下叶为阴蒂系带;后端在阴道口下方相连。形成阴唇系带,与处女膜之间形成一深窝,称舟状窝,分娩后即消失。

阴蒂

阴蒂为圆柱形勃起组织,位于两侧小阴唇顶端,相当于男性的阴茎,分为头、体和脚三部,由海绵样组织和不随意肌组成,富含神经血管,受伤后易出血。

阴道前庭

阴道前庭为两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前方有尿道外口,后方有阴道口。阴道口有黏膜皱襞环绕一周,称“处女膜”。开口多在中央,未婚时呈圆形或半月形,亦有呈筛状者;婚后处女膜破裂呈星形裂口,分娩后因进一步撕裂而呈锯龄状隆组织,称“处女膜痕”。临床上一般可根据处女膜的形式,分辨未婚、已婚或经产者。

前庭大腺(巴氏腺)

前庭大腺(巴氏腺)位于前庭下方阴道口的两侧,开口于小阴唇内侧中、下1/3交界处,性冲动时分泌黏液润滑阴道,有炎症时管口发红,如腺管闭塞,可形成脓肿或囊肿。

会阴

会阴为阴道口和肛门之间的一段软组织,由皮肤、肌肉及筋膜组成。由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球海绵体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等肌腱联合组成的中心腱,称“会阴体”,厚3~4厘米,表层较宽厚,深部逐渐变窄呈楔形。会阴是骨盆底的一部分,起重要支持作用。分娩时会阴部所受压力最大,保护不好可造成裂伤,如不及时处理,日后可发生膀胱及(或)直肠膨出以及子宫脱垂等。

内生殖器

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常被称为子宫附件。

阴道

阴道为性交器官及排出月经、带下、恶露与胎儿娩出的通道。呈扁平管状,外窄内宽,顶端有子宫颈凸出,环绕子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窿”。分为前后左右四个部分,以后穹窿较深。阴道前壁长7~9厘米,以一层较薄的疏松结缔组织与尿道及膀胱相隔。后壁长10~12厘米,上段仅有很薄的组织(仅有阴道壁和子宫直肠陷凹的一层腹膜)和腹腔隔开,中段为一层较薄的疏松结缔组织与直肠相隔,上段和出口与直肠及会阴相毗邻。阴道黏膜有很多皱褶,黏膜下肌肉层及疏松结缔组织,伸展性很大。阴道黏膜无分泌腺,细胞含有糖原,经阴道杆菌分解后产生乳酸,使阴道保持一定的酸度(pH4.5),有防止致病菌繁殖的作用。

子宫

子宫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如倒置、前后略扁的梨形,子宫大小与年龄及生育有关,未产者约长7.5厘米、宽5厘米、厚3厘米,子宫可分为底、体与颈三个部分,上2/3为“子宫体部”;体的上部两侧输卵管入口线以上稍隆突部分为“子宫底部”,下1/3为“子宫颈部”,子宫颈下半部分伸入阴道称“宫颈阴道段”,上半部分为“宫颈阴道上段”。宫腔呈倒置三角形,深约6厘米,上方两角为“子宫角”,通向输卵管。下端狭窄为“峡部”,长约1厘米,其下通向宫颈管。峡部上界因解剖上较狭窄,有人称之为“宫颈解剖内口”,下界因黏膜在此由子宫内膜转变为宫颈内膜,称“宫颈组织内口”。峡部在妊娠期逐渐扩展,临产时形成子宫下段。宫颈管为梭形,上为内口,下开口于阴道,为宫颈外口,未产者呈圆点状,已产者因分娩时裂伤,多呈“一”字形。宫颈以外口为界,分为上下两唇。宫颈宽1.5~2.5厘米,硬度如软骨。输尿管由上向下在距宫颈侧仅2~2.5厘米处,在子宫动脉的后方与之交叉,再向下经阴道侧穹窿顶端绕向前方进入膀胱壁。宫体与宫颈比例因年龄而异,婴儿期为1:2,青春期为1:1,生育期为2:1,子宫正常稍向前弯曲,前壁俯卧于膀胱上,与阴道几乎成直角,位置可随膀胱直肠充盈程度的不同而改变。

子宫韧带

子宫共有三对韧带支持。

1.阔韧带

阔韧带是子宫浆膜前后叶在子宫两侧会合后形成如翼形的腹膜皱襞,两侧向盆壁伸展,与腹膜壁层相延续,其间主要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及丰富的血管。阔韧带的上缘为游离部分,内侧2/3包绕输卵管,外侧1/3由输卵管伞端延达盆壁,称“骨盆漏斗韧带”(简称盆漏斗韧带),卵巢动、静脉由此韧带穿过。在阔韧带下部,横行于子宫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纤维束,是固定宫颈、维持子宫位置的主要结构,称“主韧带”。子宫动、静脉及输尿管贯穿其间。

2.圆韧带

圆韧带为一对近圆形的肌纤维束,有腹膜覆盖。起于子宫底两角输卵管的前下方,向前向外延续,通过腹肌沟管止于阴阜及大小阴唇内,有维持子宫前倾的作用。

3.子宫骶骨韧带

子宫骶骨韧带由宫颈后上方两侧向后伸延,绕过直肠两侧,止于第二、第三骶骨前的筋膜,将宫颈向后上方牵引,有间接维持子宫前倾的作用。

输卵管

输卵管位于子宫底的两侧,长8~14厘米,由内向外分为四部,即间质部,为通过子宫肌壁的部分,管腔狭窄,长约1厘米;峡部,为紧连子宫角的较狭窄部分,长2~3厘米;壶腹部,为外侧较宽大部分,长5~8厘米;伞端或漏斗部,为输卵管末端,形似漏斗,游离端有很多细伞,开口于腹腔。输卵管由腹膜、肌织膜及黏膜三层组成,黏膜有很多皱襞,愈近伞端愈厚,皱襞也愈多。炎症可造成黏膜粘连,致管腔变窄或堵塞,可引起输卵管妊娠或不孕。黏膜表面为单层高柱状细胞,其中有分泌细胞及纤毛细胞,纤毛向宫腔方向摆动。肌织膜与黏膜相反,愈近子宫愈厚,收缩时使输卵管向宫腔方向蠕动,加上纤毛的摆动,有助于卵子或受精卵向宫腔输入。

卵巢

卵巢为女性生殖腺,有产生卵子及女性性激素的功能。卵巢呈扁椭圆形,左右各一,成年妇女的卵巢约3.5×2.5×1.5厘米大小,色灰白,位于阔韧后方输卵管之下,由卵巢系膜与阔韧带后叶相连,内侧借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接,外侧与盆漏斗韧带相连。卵巢由里向外为髓质、皮质、白膜及表面上皮。髓质内含大量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皮质含有大量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及黄体和白体等。白膜为一层白色纤维组织,外覆单层立方形上皮细胞,为表面上皮。

二、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女性生命中的不同阶段根据年龄可分为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绝经期及老年期等,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生理特点。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截然的年龄界限,可因遗传、营养、环境和气候等影响而有所差异。

新生儿期

出生4周内的婴儿为新生儿。女性胎儿在宫内受到母体性腺及胎盘所产生的性激素(主要为雌激素)的影响,其子宫、卵巢及乳房等均可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个别的有乳液分泌现象。出生后,性激素浓度骤减,可引起少量阴道出血,这些都是生理现象,一般很快会自然消失。

儿童期

从出生4周至12岁左右称儿童期。此期生殖器官处于幼稚状态。阴道狭窄,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原、酸度低、抗感染力弱。子宫颈较子宫体长,占子宫全长2/3。卵巢狭长,卵泡虽能自主生长,但仅发育到窦前期即萎缩、退化。约八岁起,内分泌腺开始活动,逐渐出现女性特征,骨盆渐变宽大,髋、胸及耻骨前等处皮下脂肪渐增多。卵巢中开始有少数卵泡发育,但大都达不到成熟程度。11~12岁时,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青春期

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转变期,是生殖器、内分泌、体格逐渐发育至成熟的阶段。丘脑下部和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加强。卵巢增大,卵泡细胞反应性提高,进一步发育,并产生性激素。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内外生殖器官发育增大,阴阜隆起,大、小阴唇变肥厚且有色素沉着;阴道的长度及宽度增加,阴道黏膜变厚,出现皱襞,上皮细胞内有糖原;子宫体增大,为宫颈长度的两倍;输卵管增粗。

第二性征是指除生殖器官以外女性所特有征象。此时女孩的音调变高,乳房丰满隆起,乳头增大,乳晕加深,阴阜出现阴毛,腋窝出现腋毛。骨盆呈现女性型,脂肪分布于胸、肩及臀部,显现出女性特有的体表外形。

12~13岁开始有月经,第一次行经称为“初潮”。由于卵巢功能尚不稳定,所以月经不规则。初潮后一般要隔数月,半年或更长时间再来月经,一般在两年左右才渐变规则,女孩至18岁尚不见月经来潮,应查明原因。

性成熟期

性成熟期又称生育期,是卵巢生殖功能与内分泌功能最旺盛的时期。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此时为卵巢生殖功能与内分泌功能最旺盛时期。在此期间,身体各部分发育成熟,出现周期性的排卵及行经,并具有生育能力。受孕以后,身体各器官发生很大变化,生殖器官的改变尤为突出。

绝经期

绝经期是妇女由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一般发生于44~54岁。卵巢功能由活跃转入衰退状态,排卵变得不规律,直到不再排卵。月经渐趋不规律,最后完全停止。更年期内少数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可出现血管舒张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潮红,出汗,情绪易激动,抑郁或烦躁,心悸与失眠等症状,称“绝经综合征”。

老年期

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后的妇女,机体所有内分泌功能普遍低落,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的衰老阶段。除整个机体发生衰老改变外,生殖器官亦逐渐萎缩。卵巢缩小变硬,表面光滑;子宫及宫颈萎缩;阴道逐渐缩小,穹窿变窄,黏膜变薄、无弹性;阴唇皮下脂肪减少,阴道上皮萎缩,糖原消失,分泌物减少,呈碱性,易感染发生老年性阴道炎。

三、女性的特殊 生理多了解

月经——女性健康的“晴雨表”

胞宫周期性地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因它犹如月亮的盈亏,海水之涨落,有规律和有信征地一月来潮一次,故又称它为“月事”“月水”“月信”等。明代李时珍说:“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

月经的生理现象

健康女子到了14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月经初潮年龄可受地区、气候、体质、营养及文化的影响提早或推迟,在我国女子初潮年龄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都属正常范围。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或“断经”。在我国女子46~52岁期间绝经,都属正常范围。

月经从初潮到绝经,中间除妊娠期、哺乳期外,月经都是有规律地按时来潮。正常月经是女子发育成熟的标志之一。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但在2l~35天也属正常范围。经期,指每次行经持续时间,正常者为3~7天,多数为4~5天。经量,指经期排出的血量,一般行经总量为50~80毫升;经期每日经量,第一天最少,第二天最多,第三天较多,第四天减少。经色,指月经的颜色,正常者多为暗红色;由于受经量的影响,所以月经开始时的颜色较淡,继而逐渐加深,最后又转呈淡红。经质,指经血的质地,正常经血应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也无特殊气味。经期一般无不适感觉,仅有部分妇女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等,也属正常现象。

此外,有月经惯常两月一至的,称为“并月”;三月一至的,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的,称为“避年”;终生不行经而能受孕的,称为“暗经”。还有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称为“激经”“盛胎”“垢胎”。

月经的产生机理

月经的产生机理,是妇女生理方面的重要理论。在了解女性生殖脏器(胞宫)、冲任督带与胞宫、脏腑与胞宫、天癸等理论基础上,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的记载,可以明确月经产生的主要过程及其环节,即“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作用机制。

1.肾气盛

肾藏精,主生殖。女子到了14岁左右,肾气盛,则先天之精,化生的天癸在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下最后成熟,同时通过天癸的作用,促成月经的出现。所以在月经产生的机理中,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

2.天癸至

“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天癸竭,则地道不通”,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天癸至”是天癸自肾下达于冲任(自上向下行,曰至),并对冲任发挥重要生理作用。

3.任通冲盛

“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理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任脉通”是天癸达于任脉(通,达也),则任脉在天癸的作用下,所司精、血、津、液旺盛充沛。“太冲脉盛”,王冰说:“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说明肾中元阴之气天癸通并于冲脉为“太冲脉”。冲脉盛(盛,音成)是冲脉承受诸经之经血,血多而旺盛。因此“太冲脉盛”即天癸通于冲脉,冲脉在天癸的作用下,广聚脏腑之血,使血海盛满。至此,由于天癸的作用,任脉所司精、血、津、液充沛,冲脉广聚脏腑之血而血盛。冲任二脉相资,血海按时满盈,则月事以时下。血海虽专指冲脉,然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又会于咽喉,这里应理解为泛指冲任而言的。

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

月经的产生是血海满盈,满而自溢的理论,因此血溢胞宫,月经来潮。

5.与月经产生机理有关的因素

这些有关因素,如脏腑、气血和督带二脉参与了月经产生的生理活动。

(1)督脉调节,带脉约束:肾脉通过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相联系,同时冲、任、督、带四脉是相通的。肾所化生的天癸能够作用于冲任,同样可以作用于督带。即在天癸的作用下,督带二脉调节和约束冲任及胞宫的功能,使月经按时来潮。因此,督脉的调节和带脉的约束应该是控制月经周期性的重要因素。

(2)气血是化生月经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盛,血海按时满盈,才能经事如期。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而血的统摄和运行有赖于气的调节,同时气又要靠血的营养,输注和蓄存于冲任的气血,在天癸的作用下化为经血。因此在月经产生的机理上,气血是最基本的物质。

(3)脏腑为气血之源:气血来源于脏腑。在经络上,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与冲、任、督、带相联,并借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相通。在功能上,脏腑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胃主受纳腐熟,与脾同为生化之源;肾藏精,精化血;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而输布精微。故五脏安和,气血调畅,则血海按时满盈,经事如期。可见脏腑在月经产生的机理上有重要作用。

综前所述,在“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这一月经产生机理的过程中,肾气化生天癸为主导;天癸是元阴的物质,表现出化生月经的动力作用;冲任受督带的调节和约束,受脏腑气血的资助,在天癸的作用下,广聚脏腑之血,血海按时满盈,满溢于胞宫,化为经血,使月经按期来潮。

带下

健康女子,润泽于阴户、阴道内的无色无臭、黏而不稠的液体,称为生理性带下。生理性带下的量不多,不致外渗。但在月经前期冲任血海将满之时,及妊娠期血聚冲任以养胎元之时,如雾露之溉,润泽丰厚,带下量可明显增多,或少量排出,至于经间期,阳生阴长,冲任气血正盛,带下量也可稍增。生理性带下之色,是无色透明的,有的略带白色,所以医籍中有时称“白带”。但世俗所称“白带”多是看到或感觉到量、色、质有改变的带下病,应予严格区分。生理性带下的质地黏而不稠,润滑如膏,无异臭气味。

生理性带下是精液,为肾精所化,润滑如膏,具有濡润、补益作用,流于阴股而为带下,充养和濡润前阴空窍。

妊娠

从怀孕到分娩这个阶段,称为“妊娠”,也称“怀孕”。

妊娠的生理现象

妊娠后母体的变化,明显的表现是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的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因此妊娠期间整个机体出现“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特点。妊娠初期,由于血聚于下,冲脉气盛,肝气上逆,胃气不降,则出现饮食偏嗜、恶心作呕、晨起头晕等现象,一般不严重,经过20~40天,症状多能自然消失。另外,妊娠早期,孕妇可自觉乳房胀大。妊娠3个月后,白带稍增多,乳头乳晕的颜色加深。妊娠4~5个月后,孕妇可以自觉胎动,胎体逐渐增大,小腹部逐渐膨隆。妊娠6个月后,胎儿渐大,阻滞气机,水道不利,常可出现轻度肿胀。妊娠末期,由于胎儿先露部压迫膀胱与直肠,可见小便频数、大便秘结等现象。

妊娠的机理

女子发育成熟后,月经按期来潮,就有了孕育的功能。受孕的机理在于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正常,男女两精相合,就可以构成胎孕。

产育

产育包括分娩、产褥与哺乳。分娩、产褥与哺乳是与女子生育后代紧密联系的三个阶段。

分娩

怀孕末期,即孕280天左右,胎儿及胎衣自母体阴道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预产期的计算方法是:从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即可。如按农历计算,月数算法同上,日数加14。孕妇分娩,又称临产,分娩前多有征兆,如胎位下移,小腹坠胀,有便意感,或“见红”等。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在临产时出现腰腹阵阵作痛,小腹重坠,逐渐加重,至产门开全,阴户窘迫,胎儿、胞衣依次娩出,分娩结束。

产褥

新产后6周内称产褥期。分娩时的用力汗出和产创出血,损伤了阴液,整个机体的生理特点是“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因此在产后1~2日内,常有轻微的发热、自汗等阴虚阳旺的症状,如无其他致病因素,一般短时间内会自然消失。

产后数日内,胞宫尚未复常而有阵缩,故小腹常有轻微阵痛,称“儿枕痛”。在产后2周内因胞宫尚未回缩到盆腔,所以小腹按之有包块。大约产后6周,胞宫才能恢复到孕前大小,这段时间称产褥期,同时自阴道不断有余血浊液流出,称为恶露。恶露先是暗红的血液,以后血液颜色逐渐由深变浅,其量也由多变少,一般在2周内淡红色血性恶露消失,3周内黏液性恶露断绝。

哺乳

新产妇一般产后第2天可以挤出初乳,约持续7天后逐渐变为成熟乳。母乳营养丰富,易消化,并有抗病能力。分娩后30分钟内可令新生儿吮吸乳头,以刺激乳汁尽早分泌,让婴儿吃到免疫价值极高的初乳,增强抗病能力,促进胎粪排出,同时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母乳喂养提倡按需哺乳,即按婴儿的需要哺乳,不规定哺乳的时间和次数,婴儿饥饿时或母亲感到乳房充满时就哺乳。一般每次哺乳时间10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15分钟,以免乳头浸软皲裂。

产后,脾胃生化之精微除供应母体营养需要外,另一部分则随冲脉与胃经之气上行,生化为乳汁,以供哺育婴儿的需要。薛立斋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在哺乳期,气血上化为乳汁,一般无月经来潮,也比较不易受孕。

月经、带下、妊娠、分娩、哺乳是妇女的生理特点,这都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宫的结果,特别是与肾气、天癸的主导作用分不开的。

四、认识常见的 妇科病

常见的妇科病有哪些

月经病

中医学认为,月经病是以月经的期、量、色、质等发生异常,或者是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

带下病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癥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妊娠病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亦称胎前病。妊娠病不但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妨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造成堕胎、小产,因此必须注意平时的预防和发病后的调治。

临床常见的妊娠病有妊娠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胎死不下、胎萎不长、鬼胎、胎水肿满、妊娠肿胀、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妊娠小便淋痛等。

临产病

妊娠足月,在产程中及产后4小时内发生的与分娩有关的疾病,称“临产病”。临产常见病有气血失调难产、交骨不开难产、胎位异常难产、胎儿异常难产、胞衣不下等病。

产后病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

妇科杂病

凡不属经、带、胎、产和前阴疾病范畴,而又与女性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为“妇科杂病”。常见的妇科杂病有不孕症、子宫脱垂、妇人腹痛、癥瘕等。

前阴病

妇女前阴(包括阴户、玉门、阴道)发生的病变,称为“前阴病”。常见的前阴病有阴痒、阴疮等。

妇科病的易患人群

经常使用护垫

许多女性都以为,使用护垫可避免阴部和内裤的直接接触,有助于保持阴部环境清洁。妇科专家却认为,这种想法是很错误的,因为长期使用护垫,容易使阴部透气不良而致感染。此外,使用看似方便的内置棉条也容易增加患妇科疾病的风险,尤其是长时间不更换棉条更容易导致阴道炎症以及其他妇科疾病。

不爱锻炼者

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女性私处长期都处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果再加上长期久坐就容易使盆腔充血,从而导致附件和宫颈血液循环不畅,也使得阴部透气不好,这样妇科疾病就随之而来了。相反,每周进行不少于3次的运动,不但能够减少盆腔瘀血现象的发生,还能让盆腔肌肉的韧性变得更好。

盲目节食

随着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仅催生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也令一些女性变得肥胖。现在最常见的一种妇科病叫多囊多卵巢综合征,也是不孕不育三大主要疾病之一,表现为肥胖、闭经、不育等。肥胖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也大大增高。此外由于怕胖而过度节食的行为,同样会影响月经来潮,甚至经量稀少或闭经。

生活不规律

长期处于黑白颠倒的女性,患上妇科肿瘤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因为,生活长期不规律,会使机体生命节律发生紊乱,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雌激素、孕激素不平衡,进而可能导致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的发生。长期上夜班的人,保持常年白天睡觉的习惯,且达到7小时睡眠要求即可。

穿紧身的、化纤的内裤

女性的私处很娇气,从美丽出发,穿化纤的或者其他材质的修身的内裤肯定会更加性感和诱人,但是从保持外阴和阴道的清洁和干燥的角度而言,穿纯棉内衣和宽松的外裤显然更有利于健康。私处炎症的预防包括注意外阴清洁,保持局部干燥,减少摩擦,勤换内裤。另外,应该把内裤与其他的衣物分开来洗,洗内衣裤最好用手工搓洗,选用肥皂,不要用加酶洗衣粉,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更应注意。

经期同房

阴道正常酸性环境因月经血或恶露而改变,颈管和子宫颈内口及外口有轻度扩张或裂伤;正常的子宫内膜剥脱后,宫腔表面裸露、扩张的血窦及凝血块为良好的细菌滋生地,再加上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凡此种种极易造成感染。如月经期、产褥期、人工流产后不注意卫生,如有性生活,细菌极易经黏膜而感染甚至上行引起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症。

频繁使用清洗液

目前公认的阴道正常菌群中最重要的成员是乳酸杆菌,其功能主要是保护阴道不受外来菌的侵袭,是阴道的“健康卫士”,所以医学上常以阴道分泌物中乳酸杆菌的数量来确定阴道的清洁度及判断阴道自洁功能的好坏。调查证明,清洗液破坏了阴道酸碱度(pH),致病菌必然会急剧生长,所以疾病的感染率增加。而清水没有改变阴道的酸碱度,故不会破坏阴道正常菌群。

如何自我检查,及早发现“隐身”妇科病

成年女性除了要定期进行常规体检外,还应经常进行妇科自检。妇科自检最好在洗澡后进行。那么,如何进行妇科自检?

看外阴

首先,取一面小镜子,查看外阴皮肤有无异常。健康女性的外阴颜色略深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肤色,阴部颜色发白或发红可能是妇科疾病的表现。其次,用手触摸一下外阴,健康外阴摸起来感觉光滑、柔软,不会有任何结节或肿块。

留意阴道分泌物

多留意阴道分泌物,如观察白带和经血的颜色、清浊等。此外,还要留意分泌物和外阴气味,正常外阴气味为清淡的腥味、汗酸味或无味,如果出现腥臭味、腐臭味或特殊的气味,可能是患病的表现。临床上常见的异常白带有以下几种:

(1)透明白带:蛋清样,但量显著增多,多为慢性宫颈炎或卵巢功能失调。

(2)白色或灰黄色泡沫状稀薄白带:滴虫性阴道炎的特征,可伴有外阴瘙痒,甲硝唑治疗有效。

(3)凝乳块状白带或豆渣样白带: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特征,常伴有外阴瘙痒或灼痛,需要抗菌药治疗。

(4)灰白色稀薄腥臭味白带:常见于细菌性阴道病。它是正常生长在阴道内的细菌生态平衡失调引起的。患病时阴道内厌氧菌居多,甲硝唑治疗有效。

(5)脓样白带:黄色或黄绿色,黏稠,多有臭味。细菌所致的急性阴道炎、宫颈炎和宫颈管炎都可引起,抗菌药治疗有效。

(6)血性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血量可能由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引起,也可由宫颈息肉、重度宫颈糜烂引起。

(7)水样白带:持续有淘米水样白带,而且特别臭的,一般为晚期宫颈癌、阴道癌或宫腔内积脓。

阴道出血

(1)经量增多: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但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为子宫肌瘤的典型症状。其他如子宫腺肌病、月经失调、放置宫内节育器均可有经量增多。

(2)不规则的阴道出血:青春期少女和更年期妇女多为月经失调。

(3)不规则的长期持续阴道出血:一般多为生殖道恶性肿瘤所致,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多见。

(4)性交后阴道出血:性交后立即有鲜血出现,应考虑早期宫颈癌、宫颈息肉或子宫黏膜下肌瘤。

(5)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出血: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15日,历时3~4日,且血量极少,多为排卵期出血,无大碍。

(6)经期或经后点滴阴道出血:持续极少量阴道赭红色出血,常为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副反应。

(7)停经后阴道出血:育龄妇女首先考虑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如流产、异位妊娠、葡萄胎等;更年期妇女多为月经失调,但也有生殖道恶性肿瘤的可能。老年妇女出血量少,历时2~3日,多为绝经后子宫内膜脱落或老年性阴道炎;出血量较多、流血持续不净或反复阴道出血,可能有子宫内膜癌。

下腹痛

下腹痛为妇女常见的症状,可根据下腹痛的性质和特点判断疾病。

(1)下腹痛部位:下腹正中疼痛多由子宫病变引起,较少见。一侧下腹痛多由该侧子宫附件病变引起,右侧下腹痛也可能是阑尾炎引起的。双侧下腹痛甚至全腹疼痛,可能由卵巢囊肿破裂、输卵管妊娠破裂或盆腔腹膜炎引起。

(2)下腹痛时间:月经周期中间出现一侧下腹隐痛,多为排卵引起的。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痛、坠胀,可为原发性痛经,或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规律的下腹痛但无月经多为经血排出所致,可见于先天性生殖道畸形或术后宫腔、宫颈管粘连等。

(3)下腹痛性质:隐痛或钝痛多为慢性炎症或腹腔内积液所致。坠痛可由子宫腔内有血或脓不能排出引起。阵发性绞痛可由子宫或输卵管等宫腔器官收缩引起。撕裂性锐痛可由输卵巢肿瘤破裂引起。顽固性疼痛难以忍受可能由于晚期癌症侵犯神经引起。

建议成年女性每周进行一次上述妇科自检。自检发现异常或感觉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千万不要随意买来内服药或外用药自行治疗,滥用药物很可能因不对症而延误治疗时机,甚至可能加重病情,对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劳逸结合,防治疾病

导致妇科病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来自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似防不胜防,但只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还是可以避免的。

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不洁性交,勤换洗内裤,平时注意保持外阴部位的清洁干爽,特别是在月经期间更要注意及时更换护垫;不要盆浴或是坐浴,选择淋浴,防止病原体进入体内;内衣应柔软宽松,以纯棉制品为好,避免内裤与袜子同洗;不与他人共用浴巾、浴盆,患病期间用过的浴巾、内裤等均应煮沸消毒。

注意保暖防风寒

健康人的毛孔紧闭,不健康的人则毛孔疏松,尤其是月经期间,人的抵抗力下降,风邪极易侵入人体,使人生病。寒凉入侵时,身体要消耗大量热量来对抗,温化寒凝之物。当血气下降,不足以对抗时,寒凝就会使经脉瘀塞,于是就会出现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不育等妇科常见病症。

保持正确的生活方式

首先,女性应每日保持一定量的运动,久坐不动会使气血循环受到阻碍,使人体出现气滞血瘀、湿热蕴积的现象,久之就会引起炎症,导致痛经、输卵管不通、盆腔炎等。

其次,不要过度减肥,过度减肥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妇科病。因为脂肪是合成性激素的重要原料,体重过轻、脂肪缺少可能导致人体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失调,长期处于低雌激素状态,可能导致月经不调、经量减少,诱发骨质疏松、尿道感染、阴道炎等,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子宫发育不良及卵巢早衰等,造成闭经、不孕。

最后,尽量不要穿紧身衣服,紧身衣紧紧地束缚在身上,会影响血液循环,使胸、腹等部位的血液瘀积,会引起肿胀、疼痛等,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乳腺增生和囊肿等。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女孩来说,经常穿过紧的衣服还可能影响其乳房、卵巢等的生长发育。因此,女性平时最好穿宽松点的衣服,材质上最好选择棉、麻、丝之类的自然织物。不得不穿紧身衣时,应注意每天穿着时间不要超过8小时,睡觉时以及有相应病症的人不要穿。

积极消除诱发因素

及时治疗生殖器官的各种炎症。瘙痒处应避免过度搔抓、摩擦、热水洗烫,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浴,避免经常使用清洗液或冲洗阴道,而引起阴道pH值改变,导致阴道正常菌群失调,从而破坏阴道酸性抗菌屏障;不滥用刺激性强的激素类外用药物;避免大量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阴道正常菌群失调;如果长期口服避孕药而导致阴道炎反复发作应停用避孕药,改用其他方法避孕;在妇科炎症治疗期间尽量避免性交,或采用避孕套以防止交叉感染,如果炎症反复发作丈夫也要一起治疗。

要定期进行妇科病普查

一般情况下,40岁以下已婚妇女每两年检查一次,40岁及以上妇女每年检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