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拿分考典
-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拿分考典》编委会
- 3212字
- 2021-06-03 15:15:05
第八单元 血 证
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历年考试均有涉及。考点较多且分散,对每个病证都要复习到位。重点是中医的分证论治,吐血、便血、尿血的出题率较高,其余内容也应熟悉。
考点集合
一、概述
血证是指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二、病因病机
1.血证的常见病因 ①感受外邪。②情志过极。③饮食不节。④劳倦过度。⑤久病或热病。
2.血证的病机 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三、诊断和病证鉴别
1.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
(1)鼻衄:①临床表现:血自鼻道外溢。②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
(2)齿衄:①临床表现: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②排除外伤所致者。
(3)咳血:临床表现: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4)吐血:①临床表现: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②病史: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③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5)便血:①临床表现: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②病史: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6)尿血:①临床表现: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②特点: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①临床表现: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退色。②特点: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③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2.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共同点: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鉴别要点:两者从出血部位、血色、伴有症状进行鉴别。咳血: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3.便血之远血与近血的鉴别 远血血色如黑漆色或暗紫色,近血血色多鲜红或暗红。
4.紫斑与出疹、丹毒的鉴别 共同点:紫斑与出疹、丹毒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不同点: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退色,摸之碍手。且二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退色,重者压之不退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四、辨证论治
1.血证的治疗原则 治火、治气、治血、治虚。
(1)治火:血证最常见的病机是火热熏灼,损伤脉络。
实火——清热泻火 虚火——滋阴降火
(2)治气: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
实证——清气降气 虚证——补气益气
(3)治血: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药。
2.分证论治
(1)鼻衄
①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2011)
【主症】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方药】桑菊饮加减(2009,2011)。
【加减】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阴伤较甚,口、鼻、咽干燥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
②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2014)。
【方药】玉女煎加减(2005)。
【加减】热势甚者,加山栀、丹皮、黄芩;大便秘结,加生大黄;阴伤较甚,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
③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主症】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质红,脉弦数。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2005)。
【加减】若阴液亏耗,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可去车前子、泽泻、当归,酌加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阴虚内热,手足心热,加玄参、龟板、地骨皮、知母。
④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方药】归脾汤加减。
(2)齿衄
①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主症】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方药】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3)咳血
①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2011)
【主症】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方药】桑杏汤加减(2005,2007,2011)。
【加减】兼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津伤较甚,而见干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咳出,苔少,舌红乏津者,可加麦冬、玄参、天冬、天花粉;热势较甚,咳血较多者,加连翘、黄芩、白茅根、芦根、三七粉(冲服)。
②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主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加减】肝火较甚,头晕目赤,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
③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主症】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加减】本证可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
(4)吐血
①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2005)
【主症】脘腹胀闷,嘈杂不适,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2006)。
②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主症】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2005)。
③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
【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方药】归脾汤加减。
(5)便血
①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主症】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2017)。
②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
【主症】便血色红或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方药】归脾汤加减(2004)。
③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2011)
【主症】便血紫暗,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无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方药】黄土汤加减(2002,2011,2013)。
(6)尿血
①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2002,2008)
【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2001,2004)。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
②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主症】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2004)。
③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主症】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弱。
【方药】归脾汤加减。
④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2002)
【主症】久病尿血,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
(7)紫斑
①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症】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方药】十灰散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主症】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方药】茜根散加减(2016)。
③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
【主症】反复发生肌衄,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方药】归脾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