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拿分考典
-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拿分考典》编委会
- 5748字
- 2021-06-03 15:15:13
第二篇 针 灸 学
第一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重点提示
本单元为针灸学考试的重点内容,所占分值比例较高。其中中风、眩晕、不寐、泄泻、郁证等应作为复习重点。本单元是建立在其他各个经脉基础之上的,考查题型基本以A2型题出现,所以要求考生着重掌握各个病证的主症及治则,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各个经脉的主穴配穴来解答本单元的考题,基础要扎实。
考点集合
1.头痛
【主症】外感头痛:头痛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内伤头痛: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伴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
【治法】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主穴】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合谷。
【配穴】太阳头痛配天柱、后溪、昆仑(2015);阳明头痛配印堂、内庭;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配风门、列缺;风热头痛配曲池、大椎;风湿头痛配头维、阴陵泉;肝阳上亢头痛配太溪、太冲;痰浊头痛配中脘、丰隆;瘀血头痛配血海、膈俞(2013);血虚头痛配脾俞、足三里(2011)。
附:偏头痛
【主症】头痛多为一侧,常局限于额部、颞部和枕部,疼痛开始时为剧烈的搏动性疼痛,后转为持续性钝痛。
【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取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穴以及局部穴为主(2011)。
【主穴】率谷、阿是穴、风池、外关、足临泣、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配百会、行间;痰湿偏盛配中脘、丰隆;瘀血阻络配血海、膈俞。
2.面痛
【主症】面部突然发作疼痛,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痛时可引起面部肌肉抽搐,多伴有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疼痛以面颊、上下颌和舌部最明显,轻触鼻翼、颊部和舌可以诱发,称为扳机点。根据疼痛部位进行经络辨证:眼部痛为三叉神经第1支即眼支痛,主要属足太阳经病证;上颌部痛为三叉神经第2支即上颌支痛,下颌部痛为三叉神经第3支即下颌支痛,上颌、下颌部痛主要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证。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取手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2011)。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内庭。
【配穴】眼部疼痛配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支痛配颧髎、迎香;下颌支痛配承浆、颊车、翳风。外感风寒配风池、列缺;外感风热配曲池、外关;气血瘀滞配内关、三阴交;肝胃郁热配行间、内庭;阴虚阳亢配风池、太溪(2015)。
3.腰痛
【主症】根据疼痛部位进行经络辨证:疼痛在腰脊中部者为督脉病证,疼痛在腰脊两侧者为足太阳经证。
【治法】通经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2015)。
【主穴】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配穴】督脉病证配后溪;足太阳经证配申脉;腰椎病变配腰夹脊。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2011);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配肾俞、太溪。
4.痹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治法】通络止痛。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选穴。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另可根据疼痛的部位循经配穴。
5.坐骨神经痛
【主症】腰或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的放射样、电击样、烧灼样疼痛。腰部病变使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引起者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干受压迫或刺激引起者为干性坐骨神经痛。
【治法】通经止痛。循经取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2015)。
【主穴】足太阳经证:腰夹脊、秩边、委中、承山、昆仑(2014,2016)。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2013)。
【配穴】寒湿证配命门、腰阳关;瘀血阻络证配血海、阿是穴;气血不足证配足三里、三阴交。
6.中风
中经络
【主症】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角斜,语言不利。
【治法】疏通经络,醒脑调神。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2011,2013)。
【配穴】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口角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2011)。
中脏腑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兼见半身不遂,口角斜。若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者为闭证;昏聩无知,目合口开,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细欲绝者为脱证。
【治法】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经穴和十二井穴为主(2014)。脱证: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
【主穴】①闭证:水沟、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②脱证:关元、神阙(2011)。
7.眩晕
【主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如坐车船,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常;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旋摇不止,难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
实证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定眩。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2016)。
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填精定眩。以督脉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2014)。
【配穴】气血两虚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不足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8.面瘫
【主症】以口眼斜为特点。通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取局部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2016)。
【配穴】风寒外袭配风池、风府;风热侵袭配外关、关冲(2011);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眼睑闭合不全配鱼腰、丝竹空、申脉;鼻唇沟变浅配迎香(2006);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乳突部疼痛配翳风;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9.痿证
【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颈胸段夹脊穴。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解溪、腰部夹脊穴。
【配穴】肺热津伤配尺泽、大椎;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内庭;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10.痫病
发作期
【主症】①大发作:发作前常有眩晕头痛,胸闷不舒,神疲乏力等先兆,旋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发怪叫,二便自遗,发作后平复如常人。②小发作:动作突然中断,手中物件落地,头部低垂,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数秒至数分钟后即可恢复。
【治法】醒脑开窍。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后溪、内关、涌泉(2014)。
间歇期
【治法】化痰息风,理气通络。取任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腰奇。
【配穴】痰火扰神配神门、行间、内庭;风痰闭阻配合谷、风池、阴陵泉;瘀阻脑络配膈俞、内关、血海;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配肝俞、肾俞、三阴交(2011)。
11.不寐
【主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治法】舒脑宁心,安神利眠。取督脉、手少阴经穴为主(2016)。
【主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2011,2017)。
【配穴】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太溪、肾俞;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2002);肝火扰神配行间、侠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内关。噩梦多配厉兑、隐白;头晕配风池、悬钟;重症不寐配夹脊、四神聪。
12.郁证
【主症】精神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易哭。
【治法】调神解郁,疏利气机。取督脉、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印堂、水沟、内关、神门、太冲(2017)。
【配穴】肝气郁结配膻中、期门(2016);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痰气郁结配丰隆、阴陵泉、天突;心神惑乱配通里、心俞、三阴交;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配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者配天突、照海。
13.痴呆
【主症】呆傻愚笨。轻者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记忆减退等;重者神情呆滞,言辞颠倒,行为怪僻,记忆障碍,智力衰退,生活不能自理等。
【治法】醒脑调神,充髓益智。取督脉、手厥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太溪、悬钟。
【配穴】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2016);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血海;痰浊蒙窍配丰隆、中脘;瘀血阻络配膈俞、太冲。
14.心悸
【主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治法】宁心安神,定悸止惊。取手少阴、手厥阴经穴及脏腑俞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
【配穴】心胆虚怯配胆俞;心脾两虚配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配太溪、肾俞;水气凌心配气海、阴陵泉;心脉瘀阻配膻中、膈俞。
15.感冒
【主症】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周身酸楚不适。
【治法】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2011)。
【配穴】风寒感冒配风门、肺俞;风热感冒配曲池、尺泽;夹湿配阴陵泉;夹暑配委中。体虚感冒配足三里;咽喉疼痛配少商、商阳。
16.咳嗽
外感咳嗽
【主症】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列缺、合谷(2016)。
【配穴】风寒袭肺配风门、太渊;风热犯肺配大椎、曲池;咽喉痛配少商。
内伤咳嗽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症。
【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太渊、三阴交(2016)。
【配穴】痰湿阻肺配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配行间、鱼际(2002,2005);肺阴亏虚配膏肓;咯血配孔最;胁痛配阳陵泉;咽喉干痒配太溪;盗汗配阴郄;气短乏力配足三里、气海。
17.哮喘
实证
【主症】病程短,或当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体质较强,脉象有力。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
【配穴】风寒外袭配风门、合谷;痰热阻肺配丰隆、曲池。喘甚者配天突。
虚证
【主症】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当缓解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深吸为快,体质虚弱,脉弱无力。
【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取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定喘。
【配穴】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关元。
18.呕吐
【主症】实证一般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虚证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治法】和胃理气,降逆止呕。取胃的募穴及足阳明、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2013)。
【配穴】寒邪客胃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配合谷、金津、玉液;饮食停滞配梁门、天枢;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痰饮内停配丰隆、公孙(2000,2003);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操作】主穴毫针平补平泻法。寒气客胃或脾胃虚寒者宜配合灸法,热邪内蕴者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19.胃痛
【主症】实证病势较急,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食后痛增;虚证病势较缓,痛势较轻,痛处喜按,空腹痛甚。
【治法】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2000)。
【配穴】寒邪客胃配胃俞;饮食伤胃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瘀血停胃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配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内庭(2000,2011)。
20.泄泻
急性泄泻
【主症】发病势急,病程短,泄泻次数多,多属实证。
【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寒湿内盛配神阙;肠腑湿热配内庭、曲池;食滞肠胃配中脘。泻下脓血配曲池、三阴交、内庭。
慢性泄泻
【主症】发病势缓,病程较长,便泻次数较少,呈间歇性发作,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2014)。
【配穴】脾气虚弱配脾俞、太白(2016);肾阳虚衰配肾俞、关元;肝气乘脾配肝俞、太冲。久泻虚陷者配百会。
【操作】神阙用隔盐灸或隔姜灸(2011)。
21.痢疾
【主症】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治法】通调肠腑,化湿导滞。取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合谷、三阴交。
【配穴】湿热痢配曲池、内庭;寒湿痢配中脘、气海(2016);疫毒痢配大椎、十宣;噤口痢配内关、中脘;休息痢配脾俞、足三里(2002);久痢脱肛配百会。
22.便秘
【主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治法】理肠通便。取大肠的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2011)。
【配穴】热秘配合谷、曲池;气秘配太冲、中脘;冷秘配神阙、关元;虚秘配足三里、脾俞、气海,兼阴伤津亏者加照海、太溪(2005,2011)。
23.阳痿
【主症】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临房时早泄,随之疲软,或虽能性交,但不经泄精而自行疲软。
【治法】补益肾气,荣养宗筋。取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肾俞。
【配穴】肾阳不足配命门、太溪;惊恐伤肾配志室、胆俞;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2016);湿热下注配曲骨、阴陵泉;肝郁气滞配太冲、内关。失眠多梦配神门、心俞;食欲不振配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配命门、阳陵泉。
24.癃闭
【主症】排尿困难。
实证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主穴】中极、膀胱俞、秩边、阴陵泉、三阴交。
【配穴】膀胱湿热配委阳;肺热壅盛配尺泽;肝郁气滞配太冲;浊瘀阻塞配次髎、血海。
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足太阳、任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脾俞、肾俞、三焦俞、秩边(2010)。
【配穴】脾虚气弱配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配太溪、命门(2011)。
25.消渴
【主症】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取相应脏腑背俞穴及足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2014)。
【主穴】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2016)。
【配穴】肺燥津伤配太渊、少府;胃热津伤配内庭、地机;肾阴亏虚配复溜、太冲;阴阳两虚配关元、命门。上肢疼痛或麻木配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配风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配风池、曲池、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