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名中医医案精选(第一辑)
- 甘培尚 李顺保
- 1853字
- 2021-05-28 17:01:03
王志刚医案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息风定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王某,女,48岁。
初诊:2013年10月23日。眩晕反复1年,加重伴头痛、耳鸣、失眠,多梦10天。自诉眩晕反复1年,加重伴头痛,耳鸣,记忆减退,视物模糊,口苦,手足心热,心悸,失眠,多梦10天。舌暗红,苔薄白少津,脉细数。患者既往有眩晕病史1年,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减退,视物模糊,口苦,手足心热,心悸,失眠,多梦等,在当地诊断为眩晕症(梅尼埃病),予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仍眩晕、头痛、恶心等,遂要求中医治疗慕名求诊。患病以来,精神疲倦,胃纳减少,睡眠差,二便正常。刻下症:眩晕,视物旋转,头痛,恶心,耳鸣,神疲食少,记忆减退,视物模糊,口苦,手足心热,心悸,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弦细。中医诊断:眩晕(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西医诊断:①原发性高血压2级;②脑动脉硬化并供血不足。治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息风定眩。以天麻钩藤饮加减:益母草30g,茯神20g,首乌藤45g,栀子10g,黄芩10g,石决明30g,桑寄生20g,生地黄20g,钩藤15g,天麻10g,焦杜仲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11月1日):头痛轻微,仍有眩晕,但较前减轻,视物旋转和耳鸣减轻,偶有恶心,食欲一般,二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少津,脉弦细。认为本次复诊诸症改善,以眩晕为主,结合舌、脉象,认为肝阳上亢此时是关键,故选天麻钩藤饮减去清热活血之益母草,治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2013年11月12日):眩晕、头痛消失,无耳鸣耳聋,胃纳、睡眠改善,二便正常。守方继服10剂巩固疗效。
【按语】
高血压属中医的“头痛”、“眩晕”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相互并见。但从临床来看,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为多见,《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阳之风阳上冒耳,甚者有昏厥跌扑之虞。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因此治疗上宜采用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法。眩晕病位在脑,但其病变与肝脾肾三脏最相干,而张景岳曰:“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素问》又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案前后使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证,疗效显著。方中天麻、钩藤为君,具有平肝息风之功;臣药石决明与牛膝,助君药加强平肝息风之力并引血下行;佐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诸药配伍共奏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功,使全身阴阳平衡,血脉畅通,达到治疗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天麻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增加脑血流量等作用,钩藤具有降压、镇静作用,杜仲、桑寄生也具有降压作用。因此天麻钩藤饮的降压机制,考虑与其具有扩张血管,减轻容量负荷及阻力负荷等作用有关。
整理:李东峰;审阅:李顺保
健脾化饮、息风定眩治疗脑动脉硬化并供血不足
王某,女,72岁。
初诊:2013年10月23日。自诉头晕伴四肢麻木、乏力、纳差、恶心欲吐4月。患者有高血压史多年,血压155/100mmHg左右,时感头晕、头闷重,视物模糊,近4月出现头晕进一步加重,伴四肢麻木、乏力、纳差、恶心欲吐,在当地医院多次诊治,病情无好转,遂慕名前来就诊。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眩晕(脾肾亏虚,痰饮上犯),西医诊断:①原发性高血压2级;②脑动脉硬化并供血不足。治宜健脾化饮,息风定眩。以泽泻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泽泻20g,白术10g,清半夏10g,枸杞20g,菖蒲20g,珍珠母20g,茯苓10g,菊花10g,夏枯草1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10月27日):3剂后,头晕减,大便日行一次,仍平卧胸闷,四肢麻未已,舌色如前,苔白润,脉沉弦细。仍宗前法。
三诊(2013年11月10日):服七剂,头晕已经不明显,大便一日一行,恶心欲吐减轻,四肢麻木明显减轻,睡眠可,故在前方中减去珍珠母、菖蒲,加入熟地20g,山茱萸20g,益母草20g以达补益肝肾、活血利水之效。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2013年11月20日):服七剂后,病情稳定,自诉无明显不适。
【按语】
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指出:痰饮是昏冒眩晕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立泽泻利水除饮、白术补脾制饮之治,重用泽泻五两,引水下行,以治其标;用白术二两,健脾制水,使水不生,以治其本,两者相伍,共制痰饮上犯,使浊阴下行,上窍得清。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痰湿为标,脾虚为本。脾虚则中焦运化失职,痰湿聚而为饮。饮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清窍,故致头目眩晕。
整理:李东峰;审阅:李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