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林散墨:王庆其医论医案集
- 王庆其
- 5822字
- 2021-06-09 17:02:37
第九讲 学习仲景用芍药的临床体会
一、赤芍与白芍之分
张仲景时代,芍药没有赤白之分,有人从临床角度推测,仲景用的芍药大部分都是赤芍,而且都是生用的,没有经过炮制。真正把赤芍、白芍分开的是南北朝的陶弘景。陶弘景是从花色来分的,花的颜色是赤的,称赤芍,花的颜色是白色的称白芍。宋代的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说,芍药分为两种。一种叫金芍药;一种叫木芍药。花白的叫金芍药,也就是后世讲的白芍;花红的叫木芍药,就是我们讲的赤芍。新中国成立以后组织编写的《中药材手册》说,白芍是毛莨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白芍都是栽培的,野生的多为赤芍。《中国药材学》讲,白芍出在杭州的称为杭白芍,出在毫州的叫毫芍。赤芍又名川赤芍,产在四川。赤芍药的花色是红的,所以叫赤芍药。山芍药是野生的草芍药。所以一般这样认为,白芍是栽培的,野生的是赤芍。
《本草求真》认为赤芍与白芍主治相同,但是白芍偏重敛阴益营、养阴补血;赤芍偏重散邪行血、活血化瘀。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芍药,白补而赤泄”“白收赤散”。成无己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白芍补血养血柔肝,赤芍主泻,凉血活血,这两者是不一样的。“白收而赤散”,散是指散血,不是发散风寒。李时珍也受诸家的影响,他说“白芍能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后世一般认为,白芍能够养血平肝,长于敛阴,酸甘化阴,有收敛作用;赤芍凉血活血,长于散瘀。但近代也有学者认为从药材的来源来讲,两者差别不大。
张仲景用芍药共54方,其中《伤寒论》30方,《金匮要略》24方。以芍药名方者8方,方名中无芍药但是方中有芍药者46方。
二、芍药的功效
1.解肌和营
代表方是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药性字典》讲白芍“酸敛津液而益营血,收敛阴气而去邪热”。桂枝汤里之所以桂枝和白芍相配伍,是以白芍防桂枝解表伤阴。白芍益阴和血,防止发散太过而伤营血。另外,太阳病汗出以后也可以伤阴。所以用芍药一是调和营卫,一是兼制桂枝,防伤营血。
2.缓急止痛
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治疗“脚挛急”。太阳病发汗后,伤及阴分,阴液不能濡养筋脉导致脚挛急,可以芍药甘草汤主之。除此以外,芍药用于止痛的方很多,比如桂枝加芍药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证伴腹痛;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加重白芍的用量再加饴糖,治疗“腹中急痛”。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证,而阳明腑实“大实痛者”加大黄,成为桂枝加大黄汤,用大黄荡涤肠胃,用芍药止痛。《神农本草经》说芍药“主邪气腹痛”。《本草汇言》也说:“芍药同甘草止气虚腹痛,同芎、归止血虚腹痛,同楂、朴止积滞腹痛,同砂仁止胎孕腹痛,同芩、连止热痢腹痛,同姜、附、肉桂止阴寒腹痛。”就是说,芍药根据配伍不同,可以治疗各种不同性质的疼痛。实验研究证明,芍药含有芍药苷,有解痉作用,主要通过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而起效,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镇静、镇痛及抗惊厥作用。所以我有时候,对于一些失眠、烦躁、焦虑者,也重用白芍,因为它有镇静的作用。芍药或芍药苷有抗感染作用,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溃疡病引起的疼痛常用小建中汤治疗。小建中汤里重用芍药,可以解除平滑肌痉挛,因为胃肠疼痛主要是平滑肌引起的。芍药提取液使胃酸轻度上升,因此萎缩性胃炎胃酸不足可以重用芍药,酸甘化阴。相反,如果是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酸度比较高的胃炎,芍药应该少用。
3.疏肝和脾
代表方为四逆散,治疗阳郁不达的“少阴病,四逆”。四逆,四肢厥逆。四肢厥逆有多种情况,《内经》中有寒厥、热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肾阳不足,四肢厥冷为寒厥;肾阴不足,四肢厥热为热厥。张仲景的寒厥、热厥是不一样的,“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上焦与中焦不通,用大承气汤,攻其中焦,上下交通了就不会四肢厥冷了。高热中“热盛厥亦深”,高热病人同时伴有阳明腑实证,表现为休克、四肢厥逆,用大承气汤泻之,阴阳气上下交通,休克、四肢厥冷就好转了。这个“厥”,与《素问·厥论》中的“厥”不一样,四逆散的“厥”和大承气汤的“厥”又不一样。四逆散的加减法中“腹中痛去葱加芍药二两”,取其疏肝理脾作用。逍遥散、化肝煎、柴胡疏肝汤都是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化裁而成的名方,均取其疏肝和脾之功。所以四逆散是个非常经典的方剂。《本草正义》中讲:“补血益肝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姿横则白芍也。”因此白芍有平肝、养血、补肝、健脾的作用,用于调和肝脾。实验研究证明,白芍提取物对于半乳糖胺和黄曲霉素B1所致的大鼠肝损伤与ALT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赤芍也有类似的保肝的作用。肝为刚脏,用养阴柔肝的药物符合肝的特性,所以芍药的养阴柔肝功效有保肝的作用。
4.通利血痹
过去裘沛然老师经常讲,芍药是一味活血的药。《神农本草经》云“芍药除血痹,破坚积”,有通痹、活血的作用,这可能是指赤芍。《名医别录》里,陶弘景说芍药“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因为那时候没有“瘀血”两字,所以恶血就是指瘀血的意思;贼血就是不活动的血,或者离经之血,那就是瘀血。意思是说,芍药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实验研究证明,芍药中的芍药苷有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赤芍有抗血栓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增加心输出量。这一特性在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用得是比较多的。
5.清热止痢
《伤寒论》用黄芩汤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之“呕吐而下利”。黄芩汤是治疗痢疾之祖方,可治疗太阳表证和少阳半表半里证之痢疾。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说:“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收敛肠胃之气。”另外,芍药还有解痉止痛的作用,而黄芩也可以清肠中湿热,所以,黄芩汤是治疗痢疾的主方。后世如《活法机要》之黄芩芍药汤,张洁古之芍药汤均出自本方加减及延伸。此方对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的痢疾,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都有很好的清肠、解痉、止痛作用。
6.通便泄邪
芍药本身没有止泻的作用,但有收敛肠胃之功。芍药通便泄邪的代表方是麻仁丸,治疗脾约证。《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说:“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汤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太阴病一般表现为脾阳虚弱,腹痛腹泻,“其人续自便利”就是会下利,如需用大黄芍药汤,则应该把药量减轻。所以,胃气弱的人,不要用大黄和芍药,那么反过来就证明,芍药有通便的作用。但是,它是阴寒之药,脾阳不足的要少用。小建中汤中用芍药主要是止痛,主要治疗中焦虚寒引起的腹痛,临床上溃疡病属脾胃虚寒的,用芍药可止痛,但若伴大便溏薄,芍药的剂量不要太大。有报道称芍药甘草汤生白芍用24~40g,生甘草用10~15g,治疗60例习惯性便秘,效果很好。我试过,单味的芍药通便效果不好;加枳实,且芍药剂量比较大时才会有效果,尤其对于习惯性便秘和老年性便秘者有效。
7.安胎止漏
比如说胶艾汤,就是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妇人漏下,或半产漏下”,四物汤里用芍药治之。那么“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就是怀孕后胎动不安,导致腹痛漏下的,可以用当归芍药散,芍药可以止痛,同时可以收敛止漏下。现代研究证明,芍药能安胎止漏,可能是与芍药对横纹肌或平滑肌的痉挛有明显的解痉作用有关。芍药能放松子宫平滑肌,有助于安胎。《实用药性辞典》载芍药治疗“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所以芍药也是一味妇科要药。
三、芍药的配伍运用
1.芍药加桂枝
代表方为桂枝汤,方中芍药、桂枝各三两。《医宗金鉴》载:“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芍药和桂枝配伍是“黄金搭档”,芍药可在桂枝发汗中起收敛的作用,防止发汗太过而伤阴。这个配伍是很好的,桂枝是辛温阳药,辛甘通阳;芍药酸甘化阴,一阴一阳谓之道。“芍药配桂枝,以桂枝发汗,散太阳之风,芍药和营兼以敛汗,使不致发散太过,一散一收,刚柔互济,相须为用,以达解肌表而通阳气,和营卫而不伤阴”。其类方有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太阳病应该解表的,不应该用下法。误用下法导致腹痛的,用桂枝汤加芍药,这里的芍药主要是起到止痛作用。临床上常以此治疗胃脘痛、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等,以起到抗感染、解热、发汗、止痛、解痉止痛的作用。
2.芍药加甘草
代表方为芍药甘草汤,可以治疗一切疼痛。芍药加甘草治疗阴虚筋脉失养所致的拘急之症时可起到养阴、柔肝、解痉的作用。程钟龄《医学心悟》说:“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各种腹痛,包括妇科腹痛、内外科的腹痛、神经科的腹痛、精神性的疼痛、肢体的疼痛、头痛都可以应用。类方有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方可用来治疗风湿病属于阴阳两虚、经脉失养者。
有报道称,芍药配甘草可以用于腓肠肌痉挛、不安腿综合征、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实验证明,芍药甘草汤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芍药甘草比例为2∶1。实验提示,止痛用炙甘草,生甘草止痛的效果会差一些。炙甘草还有抑制平滑肌痉挛、降低高雄激素血症的作用,且对胃酸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3.芍药加大黄
大柴胡汤是代表方剂。少阳阳明合病,既有寒热往来,又有阳明腑实痛。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成。小柴胡汤治疗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脉弦细。如果伴有大便秘结,下利不畅的就是大柴胡汤证。其类方有柴胡加芒硝汤,治疗少阳经阳明腑实证。现代临床应用大柴胡汤治疗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肠胃炎、胆道蛔虫、胆石症、痢疾等。胰腺炎疼痛剧烈,芍药加大黄可以重用,大便通了胆汁就通畅了,胰管的水肿、痉挛都可以缓解。实验证明,大柴胡汤可以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液流变,能抑制D半乳糖所致的大鼠急性肝炎模型SGPT含量的增高,对于泼尼松引起的羊红细胞抗体反应的抑制有恢复作用,可以刺激T细胞功能。此外,其尚有抗感染、利胆、解痉的作用。
4.芍药加附子
代表方是芍药甘草附子汤,可用于治疗寒性的腹痛。临床上腹痛腹泻、溃疡病腹痛属阴阳两虚的,也可以芍药甘草加附子一起用。气化功能依靠阳气来温煦推动,所以保护好阳气很多五脏病就可以改善了。因此,芍药、甘草甘酸化阴,附子、甘草辛甘通阳,一个化阴,一个通阳,两者相互制约、相反相成,对于胃肠病的治疗效果很好。临床运用此法治疗外感汗多阳虚恶寒者,或用于治疗风寒湿痹阳气虚弱关节酸痛者,或用于治疗肠痉挛、腓肠肌痉挛等,效果非常好。
5.芍药加黄芩
代表方为黄芩汤,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之下利。比如夏天受了暑热,湿热内蕴,很容易腹痛、腹泻,用芍药、黄芩,如稍有寒邪,加肉桂、干姜,效果很好。黄芩汤是治疗下利的祖方,黄芩清热治利,芍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黄芩汤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肠炎、胃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药理研究证明,黄芩苷具有非常明显的抗感染、解痉、镇静、止痛的作用。
6.黄芩加半夏
代表方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吐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芍药、甘草,加半夏、生姜可用于治疗太少合病中的变证。
7.芍药加当归
代表方是当归芍药汤,有养血和营作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妊娠胎动不安辨证属肝脾失和者。方用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芍药敛养肝血、缓急止痛,当归补养肝血,可安胎和营止痛,对妊娠胎动不安之腹痛有良效。另一代表方为当归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宜服当归散主之。”如胎位不正,加川续断、菟丝子、桑寄生、大腹皮、苏叶、陈皮等;先兆流产加川续断、菟丝子、桑寄生、苎麻根;功能性子宫出血加茜草、仙鹤草、蒲黄炭等;慢性盆腔炎加白花蛇舌草、红藤、薏苡仁、败酱草等。
8.芍药加柴胡
代表方为四逆散,治疗由气机被阳气所郁遏,气机不畅,而导致的四肢厥冷。此四肢厥冷不是虚证,是实证。仲景书中的厥证都是实证。外邪侵犯,气机不畅,用四逆散;如果外邪侵犯导致上下不通畅,上下气不相顺接的,用“三承气汤”。四逆散中用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疏理气机,它是调理气机的祖方。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郁阳,芍药苦泄破结、通络止痛。四逆散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胆囊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肝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胃炎、便秘、月经不调、乳腺炎、神经官能症等。
9.芍药加枳实
代表方是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中讲到:“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本方枳实要烧黑,芍药要等分。枳实、芍药配伍应用可理气缓急止痛,临床对气滞血凝,恶露不尽,产后郁滞腹痛者有效。
以上总结了九种配伍方法,已经概括得比较全面了。根据本人的经验,我再补充几条。①白芍加川芎可治疗各种原因的头痛,效果很好。芍药可以用30~50g,川芎可以用12~30g。②白芍加防风,这是痛泻要方意,治疗各种过敏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效果很好。③白芍和赤芍一起用,可在活血的同时养阴柔肝,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④芍药加荜茇可治疗脘腹疼痛,此法在治疗脾胃病时用得比较多。⑤芍药加黄连可用于治疗腹痛腹泻,是黄芩汤的用法。⑥芍药加白术可治疗脘腹疼痛、泄泻。⑦白芍加木香、槟榔可治疗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用于直肠炎、乙状结肠炎或者结肠癌手术后遗症的治疗。⑧白芍加干姜可治疗胃寒腹痛。⑨白芍加麻仁可治疗便秘等。
临床中,什么情况下用赤芍呢?以下三种情况可用:第一,与生地黄、牡丹皮合用,清热凉血解毒。比如犀角地黄汤,现在犀角可以用水牛角来代替,治疗温病热毒深入营血,血热妄行,出现吐血、出血、斑疹、舌绛起刺的。第二,与桃仁、红花同用,活血化瘀,通畅血脉,治疗经闭、痛经。第三,与金银花、菊花同用,清肝热、风热,治疗风热头痛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情况,但主要是这三种。
四、芍药的应用剂量
张仲景在54个用芍药的方中注明用量的有42方。用三两的9方;用二两的2方;六两、五两、四两各1方。用于桂枝汤调和营卫的用三两;用于养血养阴的如当归四逆汤用三两到四两;用于止痛的当归芍药散汤剂用六两。
五、芍药的使用禁忌及炮制方法
1.芍药的使用禁忌
凡是胸阳不足引起的胸满、惊悸、卧起不安者忌用。因为引起胸痹的原因是心阳衰微,阴邪上乘,故不用阴药。如真武汤方后有一句话,“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真武汤本身肾阳不足,阳虚水泛引起水肿,用阴药不合适,要去芍药加干姜。
2.芍药的炮制方法
现代用炒白芍加水炒,酒白芍加酒炒,醋白芍加醋炒。酒白芍止中寒腹痛,醋白芍敛血止血,土炒白芍健脾止血。《药性切用》讲:“泻火生用,敛阴炒用,酒炒和血,醋炒止血。”而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善生用芍药,反对滥加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