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让孩子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 打造孩子的好品质(好孩子如何养成)
- 周云炜编著
- 1911字
- 2021-06-10 15:48:17
如今,这个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自己的骄傲,长大之后能有所作为。岂不知,成就一番事业谈何容易,否则这个社会也不会出现那么大的贫富差距了。
成就事业,需要的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是不行的。这种性格、精神、信心、勇气都要靠能吃苦来磨炼,通过挫折来铸造。如果父母不能深刻理解、把握这一点,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宜,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受累,表面是在保护孩子,实际上却害了孩子,葬送了孩子的大好前程。没有经历过挫折、苦难,长大之后如何承受各种压力?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
所以,不管从国家利益出发,还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父母都应当锻炼孩子自立,有些苦、累让孩子受,孩子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对孩子进行一些抗挫教育,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准则,让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次,赵敏和几个同事带着三岁的女儿一起去洗澡,到了澡堂之后,几个同事说要帮赵敏的女儿洗澡,赵敏却说:“不用,让她自己洗就行了,她洗不干净我再帮她洗。”
还有一次,赵敏和几个朋友带着女儿去拜佛,庙很高,大概要走七八十个台阶才能上去,上去的时候,赵敏一直对女儿说:“别着急,慢慢走,想想怎么才能不摔跤,”小家伙就那么一阶阶地向上爬着,赵敏的几个朋友都屏住了呼吸,生怕孩子会摔下去。到了寺庙时,那几个朋友埋怨赵敏:“你怎么让孩子自己走啊,万一摔下去怎么得了?”赵敏却说:“等到我女儿长大时,我就老了,所以一定要锻炼她成为生活中的主人。”
那么家长应当如何做才可以让孩子自立,做生活的主人呢?
一、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孩子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满足或受到承认支持时,他会非常开心、得意、自豪,否则会出现否定情感、态度。所以,家长一定要珍惜孩子的独立性意向,给孩子热情的鼓励、支持,让孩子的独立性不断发展下去。
家长应当注意自己与孩子谈话时的口气、方式,认真地听孩子讲话,以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能硬逼,让孩子做事时应避免用命令的口吻。不能当众斥责孩子,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不能娇惯孩子。调查结果显示,受父母尊敬的孩子大都愿意与父母合作,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独立意识强。
二、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
什么是孩子该做的事?这是和孩子的能力、时间、地点、愿望相联系的实践行为,家长应避免提出超过孩子能力的事。超出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只会让孩子承受失败的痛苦,进而产生逃避心理,对责任心的培养不利。孩子的能力和年龄、性别、体能等因素相关,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自己做的事越多,越是在爱孩子,实际上,为孩子包办一切事情是在害孩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孩子大脑的开发、道德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孩子的手脚被束缚,大脑也会跟着被束缚,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孩子做的多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若家长无视这种兴趣,孩子就会形成懒惰性情,无法对人对事负责。实践表明,孩子只有不断地去做,才能发展其责任心。
父母的做事作风同样会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形成。果断、明智的父母常常能带给孩子自信,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该怎么做,需不需要指导……在具有果敢作风的父母那儿胸有成竹,孩子不但会模仿父母的作风,获取一定的做事经验,还会感到做事的愉悦,获取成功体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热爱、关心生活,同时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三、父母应当多些耐心
允许孩子自己做事的时候,父母应当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地鼓励孩子自己去做,这样孩子才不会指望父母去帮助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做想做的事。
孩子受父母影响时,不但会听父母的言语,还会观察其行为。父母应当用言语鼓励孩子自立,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并且,对孩子自立意识的培养应当保持一贯性、一致性,通过正面鼓励的方法去促进孩子自立自强。
孩子自己做某件事时,父母应当经常关注其下一步的行动,给孩子在自立中成长的机会,通过积极、安全的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过,父母没有必要过分说清无关紧要的事情。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会遇到困难,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尽量不要介入其中,否则,孩子会觉得尴尬,觉得自己非常脆弱,他常常会想,如果父母没有介入会怎样。有些孩子常常背着父母做事,因为他想挣脱父母的庇护,进而证明自己的能力。父母不断地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长大之后,需要独立时,就会觉得非常不适应。
四、让孩子自己解决、克服困难
每个孩子都会向父母提出很多问题,可是,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得到答案?实际上,孩子是否爱动脑筋、想问题,以及孩子怎么去解决问题关系着孩子是否能成才。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动脑筋。遇到困难也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