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育
产育包括分娩、产褥与哺乳。
1.分娩 妊娠全程40周,即280日。夏商周甲骨文已有预测产期的记载。明代李梃《医学入门》记载“气血充实,则可保十月分娩。……凡二十七日即成一月之数。”10个月为270日,与现代预产期计算已非常接近。现代推算预产期公式:从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加14)。
孕280日左右,胎儿及胎衣自母体阴道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历代对临产的记载颇多,《胎产心法》记载:“临产自有先兆须知:凡孕妇临产,或半月数日前,胎腹必下垂,小便多频数,”《产孕集》认为:“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者,欲产也”。《脉经》指出:“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有假临产(弄胎)的记载:“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对于临产阵痛,《十产论》云:“正产者,盖妇人怀胎十月满足,阴阳气足,忽脐腹作阵疼痛,相次胎气顿陷,至于腰腹痛极甚,乃至腰间重痛,谷道挺进,继之浆破血出,儿遂自生。”
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在临产时出现腰腹阵阵作痛,小腹重坠,逐渐加重,至产门开全,阴户窘迫,胎儿、胞衣依次娩出,分娩结束。分娩能否顺利,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因素四者的相互协调。《达生篇》说:“渐痛渐紧,一阵紧一阵,是正产,不必惊慌。”同时还总结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对产妇顺利分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产妇应当正确认识分娩,消除恐惧心理和焦躁情绪,也不宜过早用力,以免气力消耗,影响分娩的顺利进行。
中医学有关于产程的观察和记录。王叔和《脉经》说:“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 “又法,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明确表示分娩必腰痛,从规律宫缩至分娩大致为12小时,即所谓“子午相对”,这与现代统计的一、二、三产程的时间基本一致。
2.产褥 产后6周内称产褥期。分娩时的用力汗出和创伤出血,损伤了阴液,整个机体的生理特点是“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因此,在产后1~2日内,常有轻微的发热、自汗等阴虚阳旺的症状,如无其他致病因素,一般短时间内会自然消失。
产后数日内,胞宫尚未复常而有阵缩,故小腹常有轻微阵痛,称“儿枕痛”。在产后2周内因胞宫尚未回缩到盆腔,所以小腹按之有包块。大约产后6周,胞宫才能恢复到孕前大小,这段时间称产褥期,同时自阴道不断有余血浊液流出,称为恶露。恶露先是暗红的血液,以后血液颜色逐渐由深变浅,其量也由多变少,一般在2周内淡红色血性恶露消失,3周内黏液性恶露断绝。
3.哺乳 新产妇一般产后第2天可以挤出初乳,约持续7日后逐渐变为成熟乳。母乳营养丰富,易消化,并有抗病能力。分娩后30分钟内可令新生儿吮吸乳头,以刺激乳汁尽早分泌,让婴儿吃到免疫价值极高的初乳,增强抗病能力,促进胎粪排出;同时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尽早建立母子感情联系。母乳喂养提倡按需哺乳,即按婴儿的需要哺乳,不规定哺乳的时间和次数,婴儿饥饿时或母亲感到乳房充满时就哺乳。一般每次哺乳时间10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15分钟,以免乳头浸软皲裂。母乳是产妇气血所化。《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表明,乳汁由精血、津液所化,赖气以行。精血津液充足,化生足够的乳汁哺养婴儿。《胎产心法》说:“产妇冲任血旺,脾胃气壮则乳足。”在哺乳期要使产妇保持精神舒畅,营养充足,乳房清洁,按需哺乳,这对保证乳汁的质和量有重要意义。哺乳时限,纯母乳喂养4~6个月后,边喂母乳边加辅食。12~24个月是婴儿断乳的适当月龄,最好在秋凉和春暖的季节里进行。
产后,脾胃生化之精微除供应母体营养需要外,另一部分则随冲脉与胃经之气上行,生化为乳汁,以供哺育婴儿的需要。薛立斋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在哺乳期,气血上化为乳汁,一般无月经来潮,也比较不易受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