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良知是强势文化的源头活水

明代大儒王阳明说:“良知是自家的准则。意念着处,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良知承载人类发展信息,符合天理,没有固定标准,不是道德绑架,不同的境界,表现亦不同。良知从无哗众取宠之心,都是朴实无华的正常人性反应,是实事求是的日常功夫。良知是四体五官之神,是信息聚集之所在,尤以心神为核心。良知之知是觉知,不知不觉使生命能量逐渐恶变,以至颓废恐惧。不能跟从良知,要么是身心分离难以自主,要么是境界不够而勉强自己。不同个体,知不同,行必然不同,且无可比性。

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心性层次的产物,因此不要去贪慕别人的功成名就,也不要去嗔恨他人的巧取豪夺,只是全力改良自身的文化。如果不是真的明白所做之事的意义,当别人不尽其力或偷奸耍滑时,你就会升起嗔恨。如果想表现给人看,发心就错了,出手必是散乱不堪。该来的一定会来,该走的一定会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没看到不等于没发生。小气,不仅仅是心理现象,也是真实的生理现象、物理现象。心量小,打不开,气就不足,付出的就少,没有付出自然就没有收获。看不到主流社会所带来的社会安定,和免于饥饿恐惧等隐性福利,看不到家庭所提供的安稳踏实,幸福温馨的归属感,只是看到有人不劳而获,就气愤难平;只是暂时利用不到对方,就妄自尊大;只是将来需要他人帮忙,就卑微讨好。这种短浅软弱的思维定势,带给我们的就是认识的盲区、误区,舒适区。这让我们斤斤计较、不愿付出、恐于承担、充满嗔怨,最终成为那些有机会扒上井沿,看了一眼却又掉下去的人。

知道习性难改就不必勉强,只要是发乎良知大体上都错不了。人以类聚,强行融入的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不招待见,不如就索性做个“凉薄”的人,不卑不亢、独自承担。这不是疏远人群,也不是孤僻冷漠,而是一种做人的体谅,是看见人性使然之后的成长。热情有选择,善良有原则,付出有底线。再好的关系,再亲的人,都应适当保持距离,尊重彼此的空间。真诚而不假装,真实而不虚伪,不给别人添麻烦,不影响别人的生活,这是替别人着想,更是对自己负责。尽量不靠人,但也乐于助人,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热爱的事情,留给身边最重要的人。凡事心中自有衡量,能花钱解决的麻烦,就别用人情去麻烦,人情看似免费,其实很贵。不虚情假意的糊弄,也不毫无原则的讨好,既不亏待别人,也不委屈自己。尊重自己的人不会让别人一直付出,他知道即便是机关算尽占到的也只能是小便宜。因为每个人到最后需要面对的其实只有自己,而需要打开的,只有自己人生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