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里横”是说某个人在家人面前,经常为了发泄不良情绪,或要挟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表现出攻击性,稍不顺心就恶言相向、大发雷霆。而他在外面会表现得很和气,讨好领导、讨好同事、讨好朋友、甚至会去迁就陌生人,成为在别人眼里的好人。这种性格的人,在外面与人交往时候,其实警惕性是很高的,也是比较紧张的。由于经常处于讨好与顺从的状态,压抑了个人的真实感受,所以内心积聚了很多的压力。一旦回到家里,面对父母、配偶、孩子,他们就会卸掉伪装,在外面积聚的情绪能量会很容易转变成莫名的冲动和怒火释放出来。如果是一个儿童,这种性格模式是一种情绪化、能力弱的表现,但对于成年人来说,则是一种不成熟的退行表现。
“窝里横”的人感知风险的能力是很高的,但由于自尊感较低使他们习惯了欺软怕硬和得寸进尺。之所以在家里肆无忌惮,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家里是最安全的,家人是不会攻击他们的。所以,无论他们如何不屑甚至暴力地对待家人,除了能让他们肆意宣泄,不会有任何不利的后果。趋利避害是人性使然,越安全的环境,越容易放松警惕,这本来无可厚非,但任由其发展到肆无忌惮的地步,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同样也是对自尊的极大否定和破坏。这种性格的形成一般都与原生家庭有关。有些家长以身“示范”,粗鲁地对待爱人以及孩子。而从小深受其害的孩子潜意识中便会不知不觉地学习模仿,长大后便也成了一个“窝里横”的人。他们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极度自卑,所以需要通过贬低家人来维持自己的优越感。还有一种普遍的情况是孩子被家长娇生惯养,他一哭闹,家长就去设法满足他的要求。长此以往,孩子稍微得不到满足就对家人大呼小叫。长大以后,在外面稍有不如意就会习惯性地指责、辱骂家人。
本质上来说,“窝里横”其实是在用骄横行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为力。首先,他们通常不敢直面自己的问题,不敢承担任何责任,而是把过错都推给别人;其次,他们不了解自尊的价值和意义,一味地沉溺在自欺欺人的“良好”感觉里不能自拔;再次,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理性表达和疏导情绪。把情绪表达当作解决问题的方式,结果却是伤人误己。要改变这种不良性格,首先要做的是提高当事人对事物本身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自身的处理问题的能力。随着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格局眼界的开阔,自尊感、掌控感和引领感必然有所提升,心境也自然会变得稳健持重;其次是要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培养“边界意识”。再亲密的关系,也是由相对独立的个体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也都拥有各自的情绪与感受,要求对方对自己完全包容,本身就是不成熟的表现。中国的先哲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故而才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典故佳话;第三,被不公平对待的一方要敢于对“窝里横”说不。如果没有无原则的忍让,“窝里横”是行不通的。之所以他能得寸进尺,就是因为有人对此一味纵容。因此,一定要让对方知道自己明确的底线和触犯后所要承担的后果。通过多方的理性对待,相信这种幼稚病很快就会得到有效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