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听来的道理为什么“没有用”

一生之中我们听过数不清的道理,不论是亲人前辈的经验教诲还是朋友的善意提醒,亦或是阅读过的人生哲理。尽管知道道理改变不了什么,当面对无尽的烦恼和困境,我们却总是期待着能听到一个终极道理,从此让人生发生彻底改变。然而,每一次似乎都事与愿违。因为道理是抽象的,是具有普遍性的,而生活是具体的、现实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甚至人生的这一刻与下一刻也千差万别。对于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不可能毫无保留地依靠他人指引自己的生活,因此,道理好不好用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净土宗讲:信愿行,即信仰、发愿、修行。意思是先由信生愿,由愿生行;信若不具,则愿、行皆不成立。说明不是道理没用,而是不相信。有人也许会不服气,会说自己相信,就是做不到。对此,建议在夜深人静之时扪心自问“我真的信吗?”有可能就不那么确定了。人性是复杂的,都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真正开始一个好习惯并持续下去谈何容易,因而大多数人都是一边养生,一边熬夜刷手机;一边减肥,一边饮食无算;一边戒烟,一边再来一根。还有人说应该靠毅力和勇气,但对有些人来说,熬夜刷手机、暴饮暴食也是需要勇气的。说到底还是“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而菩萨和凡夫的区别,惟信而已。也许有人不服气,会说菩萨是因为有大智慧。试问,如果不相信,那智慧有用吗?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如果真的相信一个道理,就必然会将其内化成你的信念,或者志向。正如王阳明先生说的“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当一个人有了志向,一旦稍有违背就会感到心痛,有了这样的心情,还怕有什么事做不到吗?但这个志向不是写在纸上、听在耳里的大道理,而是明心见性后的真理。这要求就高了,因为道理是理性的,对非理性状态下的人没有意义,解决不了他的实际问题,更不可能让他得静、得定、得慧。所以,能够相信一个道理,先要恢复自身的理性。

理性和感性相对,是人基于现有的理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为了获得预期结果,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做出符合现实情况的分析判断及行动的能力。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以及社会使命的负责态度,是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深化,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而形成的。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人们不喜欢听意见和建议的原因是,他的意愿和需求是得到认可,而不是真理真相。比如在家庭中,“情感”的重要性往往高于“道理”,没有感情依托的道理是不易被接受的。而在社会生活中,是以“利益“为重,失去利益依托的道理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你能够悉心体会自己面对他人的种种令人不快的不尊重,就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是经常这样对待他人的。这些情况都说明非理性才是我们的常态。

如何才能恢复自己和他人的理性呢?情绪是一种本能的行为反应,只有当我们的情绪在承受范围之内,才能维持理性思考。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平时要想方设法稳住自己的心绪,然后再去处理事情。而面对一个情绪无法平复的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他们的感受,给他们解决情绪的时间,待情绪稳定之后,再去处理问题。人性非善非恶,而是自私的,很少有人能逆着心性让自己显得人品高贵,所以,认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即使内心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如果你去跟他讲道理,他的本能反应就会是狡辩和推责。因此很多时候,讲道理不是靠语言描述,而是用体验和感知去代替说教,从而唤起他的共情能力,促成发自内心的认同,最后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其实能真正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就足够了,何必一定要让他开口承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