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
La Straniera

两幕歌剧。F.罗马尼根据V.C.普雷沃的小说《陌生人》撰写台本。
1829年2月14日首演于米兰。

剧情梗概

故事发生在1300年,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区的蒙托利诺城堡。拉文斯塔尔的伯爵阿图诺(男高音)已与伊索莱塔(次女高音)订了婚,但仍迷恋上了神秘的年轻女子阿莱德(女高音)。阿图诺并不知道她其实是瓦尔德布戈男爵(男低音)的妹妹阿涅丝,曾嫁与法国国王,后由于国王迫于压力,恢复了原配妻子伊桑贝尔加的地位,阿涅丝才被放逐到布列塔尼。阿涅丝到布列塔尼后改名阿莱德,深居简出,出门必以厚面纱遮脸。

第一幕:伊索莱塔的婚礼将近,她向瓦尔德布戈诉苦说,阿图诺爱上了一神秘女子。阿图诺为了发现神秘女子的真实身份,找到她居住的森林小屋。远处传来阿莱德在琉特琴伴奏下唱的浪漫曲,她回家后,在与阿图诺的二重唱中承认喜欢阿图诺对她的爱,但要求他别再来。

森林中,猎人合唱充满了愉快的情绪。阿图诺在这里与瓦尔德布戈不期相遇,瓦尔德布戈正想询问他,阿图诺却告诉他自己已不再爱伊索莱塔。阿莱德上场,瓦尔德布戈快步上前迎接她,使阿图诺误以为他俩是情侣,在三重唱中,瓦尔德布戈劝他消除疑虑。

阿莱德住所附近的湖边,暴风雨即将到来,仍疑心重重的阿图诺来到这里,隐约看见瓦尔德布戈与阿莱德亲切告别,便认定自己的怀疑没有错。待阿莱德进屋后,阿图诺上前将瓦尔德布戈打伤。瓦尔德布戈掉进湖中,阿莱德闻声出来,见此情景明白了一切,说瓦尔德布戈是自己的哥哥。阿图诺一听立即跳下湖去救人。阿莱德大喊救命,人们闻声赶来,只见这陌生女人身上有血,手上还拿着阿图诺的剑,便认定她谋杀了阿图诺,将她抓捕带走。

第二幕:在圣殿骑士的宗教法庭上,最高执行官(男低音)对阿莱德进行审问。她否认杀害瓦尔德布戈,也拒绝揭开面纱显示真实身份。正在这时,阿图诺进入,供认自己杀害了瓦尔德布戈。正当法庭即将宣判阿图诺和阿莱德都有罪时,瓦尔德布戈突然出现,在众人的诧异中,他表示阿图诺和阿莱德都没有罪,并准备带阿莱德离开。回到森林中阿莱德的小屋外,阿图诺想再看一下阿莱德的面貌,并请求她宽恕他的怀疑。瓦尔德布戈也来到这里,通过与阿图诺的二重唱劝他不要进去,因为阿莱德还在心烦意乱中。但又表示,只要阿图诺承诺与伊索莱塔结婚,就允许他再见阿莱德一面。城堡中,当忧郁的伊索莱塔听侍从说阿图诺将娶她时,立即破涕为笑。

教堂门口,合唱唱出婚礼的赞歌,当执行官和他的圣殿骑士们庄重地走进教堂时,阿图诺却还在门口徘徊。阿莱德悄悄出现,隐藏在一块墓碑后。在接下来的四重唱中,瓦尔德布戈力劝阿图诺履行自己的承诺;阿图诺发现了阿莱德,当场宣称自己爱的是阿莱德;伊索莱塔声明放弃婚姻。阿莱德要阿图诺抛弃对她的念头与伊索莱塔成婚,并将他俩一起领入教堂。片刻后,阿莱德独自走出教堂,在“Ciel pietosa,in si crudo momento”中叹息自己的不幸婚姻,这首咏叹调显示了贝利尼已经成熟的风格。在赞颂新人的合唱声中,阿图诺不顾婚礼正在进行而跑出来找阿莱德,执行官也随即来到教堂外,他认出阿莱德就是阿涅丝,于是宣布:由于伊桑贝尔加王后逝世,阿涅丝成为法国王后。法令之下,阿图诺心灰意冷,拔剑自刎。众人为命运的残酷无情而叹息。

评介

《陌生人》所借鉴的历史事件是:12世纪末,法国国王腓力二世(1180—1223)在与丹麦公主英格博格结婚后的第二天便将她废黜,法国教会会议准予离婚。此后在1196年腓力二世又娶迈兰的阿涅丝为妻,因此被逐出教会,在与教会相持了六年的冷淡关系后,腓力二世不得不屈服于教会:放弃阿涅丝,恢复与英格博格公主的婚姻。

《陌生人》比《海盗》在风格上更统一,描写了又一位鲁莽式的浪漫主义男高音主人公,作曲家本人称之为“绝望的人”。这部歌剧表现出贝利尼完全放弃了罗西尼的旋律性装饰手法,全剧几乎没有给歌手炫技的机会。同时,在戏剧性方面,尤其是第二幕开场的审问场景写得相当成功:阿莱德认为自己的爱人和哥哥之死,祸根在己,当她在法庭上认罪时,两个男人却接踵而现,这种戏剧性效果让观众忍俊不禁,而惟妙惟肖的配器出色地渲染了这种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