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采克
Wozzeck

三幕歌剧。贝尔格根据格奥尔格·毕希纳的戏剧撰写台本。
1925年12月4日首演于柏林。

剧情梗概

1830年,邻近乡村的一个有驻防军队的小镇。

第一幕,第1场:(组曲)上尉的房间,清晨。简短的引子(前奏曲:木管五重奏助奏)过后幕启。沃采克(男中音)在替上尉(喜剧男高音)刮胡子。上尉让沃采克慢慢刮,他唱“Langsam, Wozzeck, Langsam!”,出现贯穿全剧的三全音(B-F)动机。无论上尉怎么嘲弄沃采克,沃采克总是毫无表情地点头称是,这让上尉很满足。当上尉以假声模仿军队牧师的口吻取笑沃采克未婚便生子时,沃采克终于提高嗓音为自己辩护,唱出了他的主题:“我们这些穷人”(Wir arme Leut!),这是歌剧最重要的动机。上尉劝他冷静下来。乐队最后以强音奏出组曲的高潮。

第2场:(狂想曲)镇外的田野,黄昏。沃采克和朋友安德烈斯(抒情男高音)在这里砍柴。沃采克心神不定,而安德烈斯则唱起无忧无虑的民歌。沃采克倾听地面传来的声响,害怕落日的火焰会吞噬地球。渐趋平和的管弦乐驱散了这种恐惧气氛。远处传来的军乐队的号角声再次打破了宁静。

第3场:(进行曲和摇篮曲)玛丽的家,傍晚。玛丽(女高音)怀抱孩子,注视着从窗外经过的军乐队。军乐队队长(英雄男高音)向她打招呼。邻居玛格丽特(女低音)取笑玛丽看上了他,气恼的玛丽关上窗户,唱出著名的摇篮曲“少女啊,你现在又为何忧虑?”(Mädel, was fangst Du jetzt an?)。沃采克回到家中并不关心孩子,讲述自己在田野上感觉到的恐惧,玛丽吓得跑出屋外。间奏曲描绘出她不安的情绪。

第4场:(帕萨卡利亚)医生的书房,阳光温暖的下午。为赚一点钱,沃采克在这里充当医生(喜剧男低音)的试验品。大提琴以宣叙调演奏出十二音体系的帕萨卡利亚主题,医生指责沃采克在街上咳嗽,询问他的饮食,认为沃采克对他不诚实。医生观察到沃采克的心理状态,诊断其为“局部性精神错乱”。小提琴奏出医生的音乐动机,他沉浸在实验成功的幻想中。

第5场:(回旋曲)玛丽屋外的街上,黎明。玛丽在屋门口与军乐队队长说话。间奏曲描绘出玛丽对他的爱慕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在队长的诱惑下,玛丽任他抱入屋内。

第二幕,第1场:(奏鸣曲)玛丽的房间,阳光明媚的早晨。玛丽戴上队长送给她的新耳环在镜前自我欣赏。奏鸣曲乐章的主题表现了玛丽的内疚心理和含有不祥之兆的摇篮曲主题。沃采克进屋见到耳环,玛丽谎称是从街上捡的。沃采克心怀疑虑地走了,玛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

第2场:(幻想曲与赋格)街上,白天。上尉和医生,这两个沃采克的剥削者相遇。医生指出上尉呼吸困难有中风症状,生命只能维持四周。沃采克上场后,他俩又将注意力转向沃采克,在一首三重赋格中——三个声部分别代表上尉、医生和沃采克,他俩嘲笑沃采克:居然不知玛丽与乐队队长的关系。沃采克听后脸色苍白,匆忙离去。

第3场:(广板)玛丽屋外的街上,阴沉的天气。室内乐队演奏出勋伯格的《第一室内乐交响曲》,满怀狐疑的沃采克见到玛丽。这个处于全剧中央位置的乐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沃采克的谴责;第二部分为玛丽对沃采克的反抗(连续下行的变化和弦暗示了后面沃采克杀死玛丽用的刀);玛丽离去后,在乐章的最后一部分,沃采克认真考虑自己的存在:“男人是个深渊”(Der Mensch ist ein Abgrund)。

第4场:(有两个三声中部的谐谑曲)小酒店的花园,晚上。士兵、徒工和当地姑娘们在乐队伴奏下跳舞。有两个喝醉酒的徒工在胡言乱语(三声中部1)。玛丽和乐队队长也加入其中。沃采克亲眼看到玛丽和队长亲密无间地相拥而舞,嫉妒得发狂。舞蹈被一个六声部7/4节拍的狩猎合唱打断(三声中部2);继而安德烈斯唱起了民歌。当谐谑曲重又响起时,一个疯子走近沃采克说:“每个人都很快乐,但这里有血腥气。”于是沃采克觉得眼前一切渐渐笼罩在一片血红色的雾中。音乐逐渐变得怪诞,戛然而止。

第5场:(引子与回旋曲)兵营的警卫室,夜。以打鼾声合唱描绘出士兵们都已入睡。沃采克毫无睡意,脑中浮现出小酒店的情景。乐队队长高兴地回来了,夸耀自己征服了一个美妙的女人,并当面嘲弄沃采克,还强迫他陪自己喝酒。两人扭打起来,结果沃采克被打倒在地。

第三幕,第1场:(基于一个主题的创意曲)玛丽的房间,夜。玛丽在读圣经中有关悔改的妓女的故事。当她开始给儿子讲故事时,音乐在一个主题之上发展出七段变奏。玛丽随后的祈祷由一首三声部的赋格伴奏。

第2场:(基于一个音的创意曲)池塘边的林间小路,黄昏。沃采克和玛丽一起散步。这一场的音乐在一再反复的B音上自由地展开。沃采克嘲讽玛丽的美丽和忠诚,又说爱她跟她亲吻。当血红色的月亮升起时,在乐队奏出的渐强的B音中,沃采克用小刀刺进了玛丽的喉咙,玛丽倒下死去。沃采克要离去时,音乐回忆般地再现了玛丽的各种动机——诱惑、摇篮曲、耳环和进行曲。当沃采克离去的时候,可以听到歌剧预示性的三全音动机,低音大鼓沉重地击出全剧的主要节奏。

第3场:(基于一种节奏的创意曲)昏暗的小酒店,夜。钢琴弹奏着波尔卡舞曲,沃采克在这里借酒壮胆。他想唱歌,这使他想起玛丽;他又要玛格丽特唱,却被她发现了手上的血迹,众人围了过来,沃采克急速逃走。

第4场:(基于一个六音和弦上的创意曲)池塘边的林间小路,夜。沃采克回池塘寻找小刀,对着玛丽的尸体说话。血色的月亮下,他已精神失常,想象自己身上一定全是玛丽的血迹,于是下池塘去洗血迹。他径直往前走去,直至被淹没。医生和上尉路过,停下说:“好像有人落水了。”但怕惹来麻烦,便迅速离开。万籁俱寂,只有木管乐器模仿出的青蛙和癞蛤蟆的叫声。之后的间奏曲(D小调创意曲)以“我们这些穷人”的动机为主,再现了作品的各种主要主题(除了玛丽),最后以十二音体系的和弦结束在D小调上。

第5场:(基于一个固定八分音符进行的创意曲)玛丽家前的街道,阳光明媚的早上。玛丽的幼子在玩耍。一个稍大的孩子跑来说发现玛丽的尸体,于是同伴们都跑去看;玛丽的儿子踌躇了一下,也跟在别人后面跑去。音乐奏出玛丽主题的片断。全剧在交替进行的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结尾和弦中结束。

评介

格奥尔格·毕希纳是德国天才戏剧家,去世时仅23岁。他所作的《沃伊采克》(Woyzeck),根据莱比锡发生的一件情杀案编写,但赋予了新的内容,表现了贫富对立,揭示出犯罪的社会原因。贝尔格于1914年5月5日观看了该剧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后,当年便着手将这部戏剧改编成歌剧的工作,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2年才完成这项计划。贝尔格依据的剧本是P.兰道于1909年根据K.E.弗兰塞斯1879年编注的版本加以修订的,并取名《沃采克》(Wozzeck)。这个拼法其实是错误的,因毕希纳的遗稿字迹难以辨认所致,兰道沿用了这个剧名,贝尔格也照搬不误。现在出版的这个戏剧剧本名都为Woyzeck(《沃伊采克》)。贝尔格的《沃采克》于1925年由埃里克·克莱伯指挥首演,尽管当时褒贬参半,但不久便流传至世界各地。

《沃采克》的结构复杂,其音乐手法和戏剧构思结合紧密,是贝尔格作曲生涯在第一阶段的顶峰之作。他在写作《三首管弦乐曲》(作品6,1913~1914)时已有了歌剧的初稿,因此歌剧的音乐语言甚至某些素材都与《三首管弦乐曲》相同,例如第一幕第3场的进行曲;而在无调性、全音写法及其他作曲手法上则显示出他所偏爱的马勒的自然音体系的影响。

贝尔格将这部歌剧设计为ABA三段体结构,中部为十分精细的“交响曲”,前后两部分的结构相对较为松散,但每一场独立的音乐结构对于戏剧的作用都是相当准确的。第一幕的5场依次描绘了5个主要人物以及沃采克与他们的关系,其中第1场的组曲包括了前奏曲、帕凡舞曲、华彩段、吉格舞曲、加沃特舞曲、旋律等;第4场的帕萨卡利亚带有以一个音列所作的21次变奏。第二幕是一首5个乐章的交响曲。第三幕的5个场景以及最后的管弦乐间奏曲是建立在单一音乐构思上的6首创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