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越无情,越有创造力

在西方政治里面有一条不成文的原则:总统没有朋友。

美国前总统林肯非常坚持这一原则,因为他十分清楚,他不可能和每个人都成为朋友,一旦有些人是朋友而有些人不是,他就会在政治群体中区分出亲疏远近,这会让他失去客观与公正,从而导致派系之争。

人世间大多数的问题和烦恼,都出自人心的偏颇。过于爱憎分明,就会失去看问题的客观性,也容易引发矛盾。其实,所谓的爱与憎,只不过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看问题而已。

人类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万事万物分为“有利的”和“有害的”,并对其爱憎分明。但在天地眼里,万事万物都一样,任何事物在天地的规则面前都是被“一刀切”的,从不会有半点儿差错。比如一个极可爱的婴儿,如果被独自留在冰天雪地里,照样会被冻死,天地不会因其可爱而网开一面。

天地无所偏爱,在其看来,万物与刍狗无异;圣人无所偏爱,在其眼中,百姓与刍狗无异。

天地之间,岂不像一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

话说多了,说过了,容易陷入被动和危险,不如持守虚静,不偏不倚。

天地不仁,但又一视同仁。因为一视同仁,所以显得不仁。天地只按自己的规则运行,合道则生,不合道则亡,其他的一概免谈。

古人知道天地的厉害,所以经常会去“贿赂”天地,而“贿赂”的方法就是祭祀。祭祀要体现诚意,就要用牺牲来献祭,但有时舍不得下本钱,人们就用麦草扎一些假狗(即刍狗)来献祭,祭祀结束后,把它们往路边一丢,再无人问津。

早期人类对自然的理解有限,只能以自己的体验去推测外部世界。比如,狂风暴雨让人害怕,部落首领发火也让人害怕,于是认为“狂风暴雨就是老天爷在发脾气”。

古人深信万物有灵,他们会把风调雨顺、有好收成当成天地的仁爱,把自然灾害、颗粒无收当成天地的愤怒和惩罚。

祭祀,其实就是“求仁”,求天地之仁。但是,就像人类不会对祭祀用的刍狗产生感情一样,天地也不会对祭祀的人类产生感情。所以,不论祭祀还是不祭祀,不论祭祀用的是真狗还是刍狗,其实都没有区别,因为天地不仁,不会对祭祀的人有特别的偏好。

老子主张领导者应该效法天地,行“不仁”之政,领导者对待部下应该像天地对待万物、像祭祀者对待刍狗一样,没有特别的偏爱,这与孔子主张的仁政正好相反。

“仁”由“二”和“人”两个字构成,《礼记》上说“上下相亲谓之仁”。但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即“道”没了才有“德”,“德”没了才需要“仁”,如果能够守住“道”,当然就不需要“仁”。

心中无物,才能不喜不悲、不偏不倚,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和创造力——这就是老子对领导者的规劝。

天地不仁,并不是天地不作用于万物。只是天地以自然法则决定了万物的枯荣兴衰、生老病死,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圣人不仁,并不是圣人内心狠毒,而是圣人效法天地,能克制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偏见,对下属不徇私情、一视同仁,实施法治而非人治。

需要特别说明,圣人的法治之法,并非依据圣人的好恶和价值判断制定的,而是源自天地的自然之法,是“道”的体现。

领导者同样要知道,市场不仁,视企业为刍狗,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企业也没有感情——顺应市场规律的企业,就能发展;违背市场规律的企业,就会消亡。

《道德经》第6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