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之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也特别有仪式感,讲究吉祥如意好兆头,因此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少不了鱼的,因为“年年有余”嘛!
我们家乡不靠海,所以吃的鱼以河鱼为主,草鱼、鲢鱼比较常见。俗称的胖头鱼其实就是鲢鱼,拿它红烧油豆腐,煮了一锅装在一口小斗缸里,天寒地冻,任由它打冻。热气腾腾的米饭拌上冰冰凉凉的冻鱼块或冻油豆腐,顿时光亮润泽,香气扑鼻。饭粒就像踩着风火轮似的唰唰唰往喉咙底下滑,而胃却依然不知足地呐喊。
可是正月里的鱼一般是不轻易吃的,大多是用来当摆设的。在那个年代,鱼呀,肉呀,都不是唾手可得应有尽有之物,但每家为了面子又不得不置办一些,所以,常常要省着点吃。
一条鱼,如果下过筷子,一眼就看得出来,摆出来再招待客人就不雅观,显得很失礼。所以,正月里,这条鱼被搬出去无数次,就完好无损地退回来无数次。大人们大多识趣,小孩子基本是被动识趣。只要有小孩子动了鱼的心思,悄悄伸出筷子去,必被大人的筷子打回来,附带一记狠狠的瞪眼,言下之意是怪责孩子没有眼力见儿。亲戚上门了,也明白这鱼就是个摆设,因此不会主动去破坏其的完整。
一来二去,这条鱼直到正月十五过后还是完整的,被女主人热了又热。偶尔有小孩子实在禁不住诱惑,偷吃了一筷子,肯定也被大人翻了个面,将吃过的“证据”牢牢地藏在底下。
渐渐的,小孩子对这条鱼也失去了觊觎之心了,一度忘记了它的存在。
不知不觉,天气回暖,农民们在家里闲不住了,背着锄头上山。他们要去整理茶树林,修垄、剪枝、拔草、施肥,收拾干净了,茶树才可以抽出更多嫩芽,供人们清明节后采茶叶。
看见男人干活卖力,女主人就想着给男人补一补。家里啥也没有,只剩下正月里未曾动过的鱼。女主人欣欣然从橱柜里端出鱼来,吓了一跳。这鱼竟然通体抽出了白色棉絮状的长丝,像蚕宝宝织的茧一样。莫不是鱼也要涅槃重生,破茧成蝶?小朋友更是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了,明明前几天它还好好的,才忘了一两天,它怎么就面目全非了?
好在女主人也见惯不惯了,她赶走了大惊小怪的孩子,将鱼拿出来洗一洗,依旧放在锅里蒸一蒸。说来也怪,蒸好端出来,那条鱼还是光鲜亮丽,色泽诱人的。男人们完全没有察觉鱼的异样,吃得津津有味。小孩子也到底忍不住,伸出筷子捡点残羹,味道特别鲜美。原来长毛的鱼味道更鲜了,小孩子们很好奇,那些白毛难道和味精一样,有增加鲜味的功能吗?
纳闷归纳闷,吃到了平日里不让吃的鱼,还是很高兴的。最怕的就是家里有馋猫,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鱼,一不小心让猫叼了去,那才叫心疼呢!
如今吃饭,婆婆总不允许我们倒掉剩菜,说是放在冰箱明天热一热还能吃。我们苦口婆心地劝她少吃隔夜菜,当心中毒。婆婆却批评我们没见识:想当年,长白毛的鱼都敢吃……我不禁莞尔,确实,当年粗茶淡饭,吃得津津有味,剩菜烂饭,也甘之如饴。肠胃也很给力,软硬通吃,香臭兼收,不见受损。今日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肠胃却娇弱得很。这应该是时代的进步,却也是人类的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