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3年的某一天,我在逛美国亚马逊网站的时候被系统推送了一本名为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错把妻子当帽子》)的书。当时虽然怀疑有点标题党,但还是莫名下了单。这一下单,就下出了一个问题,因为我的人生轨迹从此就被改变了。

首先,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的作品。他生前绝对是妥妥的斜杠青年一枚,既是专业的神经病学专家和神经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自然学家、科学史学家,最后还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曾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错把妻子当帽子》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对我来讲却是第一本有关大脑和神经科学的科普书籍。书中讲述了24个大脑出了问题的神经失序患者特别的遭遇和经历。它首刊出版于1985年,对于前沿神经科学,算是一部老古董了。但就是这本书,激起了我对神经科学的好奇甚至狂热。

神经科学,英文叫neuroscience,维基百科把它定义成专门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育、演化、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及病理学的一门交叉科学。这里面最有趣的研究对象恐怕就非大脑莫属了。

萨克斯医生认为“大脑是整个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物体”,我真是不能同意更多!

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神经学和神经科学都是基于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大脑的分区理论。大脑被认为是由很多个不同的小“器官”组合而成的,每一个区域都负责特定的功能,而成人的大脑是固定不变的。到了80年代后期,神经科学经历了一次重大变迁,那就是对于神经可塑性的发现:成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竟然终身都可以随着经历的变化而改变。

萨克斯医生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像这样的事情,在40年之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当时我们根本不知道大脑的可塑性,我们以为大脑每个部分的功能都是由基因先天决定的,然后就这样了。但如今我们却知道,巨大的功能变化都是有可能的。神经可塑性的神奇以及对于神经系统的重新塑造,真的让我无比兴奋!”

是的,神经可塑性告诉我们,原来大脑是一块有弹性的肌肉,终生都是可以被重塑的。即使弹性会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但只要你愿意,永远都不晚!

在2006年的时候,有神经科学家惊奇地发现,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因为需要记住350条主干道、25000条街道和20000个地标,他们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要比普通人的大得多(Maguire,Woollett & Spiers,2006)。而等他们退休两年之后,海马体变大的部分又缩回去了。大脑就是这样一个有弹性的、用进废退的器官,像身体肌肉一样可被训练,而且终生都有拨乱反正、重组神经回路的能力。这个神经可塑性的概念,被誉为是在过去400年当中对于大脑最具突破性的发现之一。

事实上,神经可塑性让萨克斯医生无比兴奋,也让我这个当时的门外汉无比兴奋。我一发不可收地变成了一个神经科学的脑残粉,开始了对大脑这个神秘器官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学习,包括跑去麻省理工大学进修应用神经科学,并开始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关于应用神经科学的科普历程。

一开始我只是把神经科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在自己和朋友身上运用,然后我那些一对一教练的企业高管们成了我的试验田。大家都被效果震惊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鼓励我要把这些通俗易懂的知识和方法分享给更多的人。所以我就开了个公众号(玩转大脑BrainHacker),写一些本来以为只有自己才会去看的神经科学科普文章。没想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关注,然后有邀请我去演讲的,有邀请我去上课的,从企业到高校到大众,大家对神经科学的热情让我始料未及。

然后我发现,每次分享我都希望把自己知道的统统一股脑儿地告诉大家。这停不下来的节奏,让我意识到一句话的真谛:You don’t find your passion,your passion finds you(你找不到你的激情,你的激情会来找到你)。从此我就明白,科普神经科学应用这件事,我是非做不可了。

于是我创立了NeuroEdge脑优势领导力中心,我的初心就是希望通过传播应用神经科学来赋能每一个人,让大家在这多变高压的VUCA时代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Neuroscience for Competitive Edge)。

但是,问题来了。越来越多人知道或者听说了我的课,但是他们开始抱怨,不知道去哪里听,因为我目前的线下系列课程讲的是“神经科学与领导力”,所以基本都是企业内训,并不对外。

2018年初,国内最大的职业女性平台睿问She Power的创始人邱玉梅Daisy找到我,希望我能在她们的平台上出一门针对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脑科学课。这也是这本书的由来。

这对我来讲是一个能让更多人接触到神经科学的好机会,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因为不管是我平时工作中接触的企业高管们,还是现在的普通年轻人,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就是这个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和高科技的普及对大脑健康其实极不友好,我们中大部分人正在无情虐待自己的大脑。所以,我非常急切地希望通过线上课程和这本书,让更多的人知道:学会善待和训练大脑,发挥自己的潜能,你的人生就有无限可能!

如果把你的大脑比作一个城市,你就是这个城市的道路规划和建筑师。我们的大脑中有大约一千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可以与其他神经元产生成千上万的连接。这些连接就是通过你平时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通过学习和经历日复一日建立起来的。有些道路因为一直用,就变成了高速公路;而有些因为用得少,慢慢就被废弃了。

如果你想在现实生活中少走弯路,那你就要让你的大脑回路少走弯路。而不管是建立新回路,还是打破老回路,你有多快重塑你的脑回路,这就是你的竞争优势。

那么,如何重建神经回路,重塑超级大脑,达到巅峰状态呢?

像赛车需要保养一样,大脑也要吃要喝要动要停,但这里面就有很多科学的讲究。如果说大脑的出厂设置是爹妈给的,那么之后如何重新设计、不断优化和迭代,是你自己的事。所以懂科学就很重要了,硬件软件必须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所以本书准备了五大模块涵盖维护硬件及提升软件两方面的内容,你将收获:

1)大脑运作的秘密和科学使用大脑的说明。

2)保养大脑的秘方,提升工作和生活状态。

3)高效训练大脑的技巧和重塑大脑回路的科学指南,让你发挥更大的潜力。

4)短时间迅速提升脑力的秘诀。

5)全面提升精力、专注力、记忆力、创造力的秘诀,每一天灵感满满、精力充沛!

书的每个章节最后都会有一些用于刻意练习的“重塑行动”或深度思考题,目的就是让你去固化新建的神经回路。作为一个特别实用主义的人,我在书里为你提供了不止一种方法,你就可以挑你喜欢的并且有信心坚持的立刻去执行。

当然,我更希望的是你收获一套可复制可转移的方法论运用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借由本书中分享的方法,提升精力、专注力、记忆力、创造力,都是副产品而已——当你整个大脑的状态提升了,这些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升。但如果你知道如何去保持大脑这样的巅峰状态,如何去维护和提升大脑的弹性,如何快速重塑神经回路,那么你就能举一反三,不管未来是想要去除什么恶习,还是想要学习什么能力,只要你愿意,就能以事半功倍的效果达成你的目标。

另外,我还希望你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收获一种信念。

以我自己为例吧。我本科和研究生学的专业是组织心理学,是关于心理学在组织内部,尤其是在人才发展方面的应用。当然基础心理学里的理论,我也都学过,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指导着我的生活和工作,比如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个性的影响,比如个性对一个人发展的制约,等等。但当我遇上神经科学后,我的信念和我自己的故事就有了很大的反转。神经科学,尤其是神经可塑性的概念从生理学的角度为我们证明了,自我改变不但是绝对可以的,而且是有科学的方法可循的。所以我意识到,什么基因决定论、个性决定论或者原生家庭决定论,这些都无法再成为不改变的借口了。这几年我最先把自己当成试验品,通过有意识的科学训练,主动重建大脑回路,我的MBTI个性分类硬生生从INFJ变成INFP了!这个变化是非常大的,影响的也是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举个例子,原来我出去旅行不做好详尽无比的攻略是绝对不会上路的,但现在随时可以说走就走,不惧怕未知了,也能忍受不确定性了。还有,原来我是一个骨子里非常没有自信和安全感的人(虽然很少人看得出来),但这几年却练就了近乎盲目的自信,觉得未来不管遇到什么难题我都可以有能力去面对。因为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我曾靠着自己去接纳、忍受,然后跨越了我有生以来经历的最深的痛苦和未知。这个宝贵的经历在我大脑中新建起来的这条新神经通路,已经被我在这几年磨得又粗又壮,所以现在和未来不管遇到什么,我都不怕。

最后,我希望与你分享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段话,来自神经可塑性研究领域的翘楚迈克尔·梅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他说:“不论你童年的成长环境如何,不管你孩童时期有过怎样的经历,目前的人生状态又是如何,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力量,提升自我,做出改变,遇见更好的自己。你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疗愈,实现自我重建。到了明天,当你重新审视镜中的自己,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更加强大,更有能力,更具活力,更为沉静,而改变和成长还在继续。”

更美好的未来就在眼前,等待更美好的你去发现。

感谢你给我这份荣幸,与你一起开启这段旅程。让我们启程吧!

Elise

2019年6月8日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