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内丹学丹法概貌

内丹学丹法即修炼内丹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也称内丹术。

内丹术是一切内丹学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础,对于道教或民间的“修道”者而言,内丹术的重要性远超内丹学理论。古代内丹家们所阐述的内丹学理论虽然可能不够周延,各派内丹家所采用的术语概念虽然不尽相同,甚至差别不小,但是,他们却能够互相认同、互相包容,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都认为大家所实践的其实是同一套内丹术。

由于古代内丹家们普遍认为“天机”不可泄露,在其丹经中对内丹术的一些操作细节常常秘而不宣,或仅依托各种隐语来阐述,所以,要完全了解内丹术具有一定难度。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明清时的一些内丹学经典,如《伍柳仙宗》《大成捷要》等,实际上已把内丹术的大量操作细节呈现了出来,早期内丹家们所谓不能泄露的“天机”在这些丹经中已泄露得差不多了。

尽管如此,因内丹术带有一定的神秘或迷信色彩,而本书介绍内丹学的主要目的并非探讨内丹术本身,而是为了研究《西游记》“证道书”。所以,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本书仅根据研究的需要,简略介绍其大要[134]

一 三个阶段与七个环节

在宋元以前的内丹学经典中,常把内丹术修炼分为三个阶段:“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至于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方法,则阐述得非常简略隐晦,普通读者根本看不懂。

在明清民国时期的内丹学经典中,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是《伍柳仙宗》和《大成捷要》,较明显地披露了大量的内丹术操作细节。虽然根据其作者说明,其中少量操作细节尚需师传“口诀”来疏通,但我们也可根据《伍柳仙宗》和《大成捷要》中现有的这些文字,了解内丹术的概貌。

按《伍柳仙宗》和《大成捷要》中的说法,内丹术大致可分为以下七个环节:1.百日筑基;2.采大药;3.七日混沌;4.十月养胎;5.调神出壳;6.三年乳哺;7.九年面壁[135]

这七个环节是与之前的三个阶段相匹配的。

“百日筑基”即“炼精化气”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意守下丹田”等方法,以意念为媒介,让头部的部分元神与下腹部的部分元气相交媾,从而发生先天造化:一方面,部分元神与元气相交媾后,会变得不易向外生发,这样人以后静心就比原来更容易;另一方面,部分元气在与元神相交媾之后,会在下腹部凝结成团,累积成为“大药”,不再会变为精液流出体外,这就是所谓“炼精化气”——“精”指与元神相交之前的元气(元精),“气”则指与元神相交凝结成团的元气(“大药”)。

“采大药”,也称“七日采大药”,仍是以意念为媒介,让先前积攒的元气团(“大药”)从下腹部沿督脉(位于脊柱上)上升至头部,与泥丸宫内的元神进一步交媾。

“七日混沌”,是指“大药”与元神充分交媾之后人的自然生理反应:会连续七天暂时失去明显的思想意识。内丹家们认为,“七日混沌”醒来后,人的生理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身体高度健康,甚至能够长生不死,所以称之为“地仙”。

“十月养胎”即“炼气化神”阶段。这一阶段仍以意念为媒介,让下腹部的元气不断上升至头部,与泥丸宫内的元神各部分相交媾(内丹家们认为元神和元气都具有一定数量),从而不断发生先天造化。先天造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当整个元神都与元气交媾完毕,得到了元气(“真阳”)的充分点化,就会发生质变,其属性就由原来的“阴”转化成“阳”,由“阴神”转化为了“阳神”。“阳神”即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又称为“金丹”。

“调神出壳”也称“出阳神”,即让“阳神”首次离开肉体。

“三年乳哺”,这个步骤是训练“阳神”出入于肉体的能力。“阳神”训练纯熟,即可千变万化,内丹家们称之为“神仙”或“天仙”。

“九年面壁”这个名称明显是借用了禅宗达摩祖师面壁的典故,也称“炼神还虚”,是内丹术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目的就是让“阳神”彻底超脱,“与道合真”。

以上就是内丹术的大要,伍守阳曾这样总结内丹术整个修炼过程:

阳气生来尘梦醒,摄情合性归金鼎。运筹三百足周天,伏气四时归静定。

七日天心阳来复,五龙捧上昆仑顶。黄庭十月足灵童,顶门出入三年整。

屈指从前那六工,般般真意为纲领。九年打破太虚空,跨鹤乘鸾任游骋。[136]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内丹术本身其实并不复杂,正如张伯端所言:“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其言甚简,其要不繁。”[137]很显然,大部分丹法其实都是围绕着“元神和元气能互相感应,二者相交媾能发生先天造化”这一基本原理来进行的,如《悟真篇》曾对这一原理这样归纳:

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依他坤位(腹部)生成体,种向乾家(头部)交感宫。莫怪天机都漏泄,却缘学者自迷蒙。若人了得诗中意,立见三清太上翁。[138]

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其中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139]

再如,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

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若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性命是修行之根本。[140]

马钰《丹阳真人语录》:

道无形名,是神气之祖也。元气降化,神明自生。炼神合道,乃是修真……我今为汝举其大纲,夫修此之要,不离神气。神气是性命,性命是龙虎,龙虎铅汞是水火,水火是婴姹,婴姹是真阴真阳,真阴真阳即是神气。种种名相,皆不可着,止是神气二字而已。[141]

李道纯《中和集》:

学神仙法不必多为,但炼精气神三宝为丹头。三宝会于中宫,金丹成矣……乾坤鼎器、坎离药物、八卦三元、五行四象并不出身心意三字。全真至极处,无出身心两字,离了身心便是外道……炼丹之要只是性命两字,离了性命便是旁门。[142]

《伍柳仙宗》:

仙道简易,只是神气二者而已。修仙者必用精气神三宝,此言只神气二者,以精在气中,精气本是一物故也。一神一气即是一阴一阳。[143]

按《伍柳仙宗》中的描述,如果进展顺利,一个人从“百日筑基”到“出阳神”大约只需一年多的时间[144]。但是也应该看到,内丹术完全是靠人心来修炼的,人心的定力是内丹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内丹家们都强调,在正式修炼内丹术之前,必须先“炼心”,并常有“还丹甚易,炼己最难。三年炼己,一年还丹”之说。

二 炼心

《伍柳仙宗》在阐述内丹术时,特别强调,在正式修炼之前必须“炼心”。

这是因为,内丹修炼的基本过程其实就是使元神同元气相交媾从而使元神成为“阳神”的过程,而要让元神能顺利与元气相交媾,人首先必须能够静心——内丹家认为人必须在没有思想意识时,元神本体才能显现,如《青华秘文》:“心静则神全,神全则性现。”[145]并且,内丹家还认为,如果人心定力不够,在修炼“采大药”“调神出壳”等丹法时,有了思想杂念,还有可能给生命带来极大的危险。

因每个人的心其实都是“喜动不喜静”的,也就是说,元神总是习惯于不断向外生发,从而产生各种思想杂念,这样就不能够顺利修炼内丹术。因此,内丹家们强调,一般人在正式修炼内丹术前一段时间必须先在日常生活中“炼心”,直到人心有了一定的定力之后才能正式修炼内丹。

具体什么是“炼心”呢?《伍柳仙宗》对此有专门说明:

己者,即我静中之真性,动中之真意,为元神之别名也(己与性、意、元神,名虽四者,实只心中一灵性也)。然必先炼己者,以吾心之真性,本以主宰乎精气者,宰之顺以生人,由此性;宰之逆以成圣,亦由此性。若不先为勤炼,熟境难忘,焉有超脱习染而复气胎神哉?当未炼之先,平日淫、杀、盗、妄心、贪心、善心、恶心、欺心等,皆是变幻。犹且任精任气外驰不住。古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盖为此而言也。能炼之者,因耳逐声而用听,则炼之于不闻;目逐色而用观,则炼之于不见;神逐感而用交,则炼之于不思。平常日用必须如是先炼,则己念伏降,而性真纯静。及至炼气、炼神,则不被境物颠倒所诱,采药而药即得,筑基而基即成,结胎而胎心脱,方名复性之初,而炼己之功得矣。[146]

可见,“炼心”其实就是要人在生活中时刻注意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养成一种不贪恋任何事物而趋向于静定的惯性,以达到加强人心定力的目的。炼心的方法主要就是一个“静”字,如《青华秘文》所说:

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则自静矣。[147]

在日常生活中炼心,简而言之就是要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清心寡欲,这具体还表现在遵守道教的各种清规戒律上,如:不饮酒、不淫欲、不妄想等。

而由于人心都是喜动不喜静的,日常生活中炼心常常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使人心具备一定的定力,所以内丹家们常有“还丹甚易,炼己最难”[148]的感慨。如清代黄元吉的《乐育堂语录》也这样说:

人之炼丹,名曰性命双修,其实炼心为要。心地清净,那太和一气,自在于此,认得此气真,采得此气实,只须百日可以筑基,十月可以结胎,三年可以超脱。所以古云:辛苦两三载,快乐几千年。不然,只徒炼丹,不先炼心,吾未见有成也。由是以思,人之炼心,第一难事。试观古圣先真,有二三十年而未得入门者,盖以此心未曾炼得干净。纵有玄关秘诀,何由行得?此炼心所以为第一步工夫。[149]

从丹经中看,炼心不仅是修炼内丹术的前提,而且贯穿内丹术过程的始终并与内丹术相辅相成:炼心,能加强人心的定力,保障内丹术修炼顺利进行,并巩固炼丹效果;修炼内丹术,能更进一步加强人心的定力。炼心,能使人心的定力发生“量变”,正式修炼内丹术则能使人心的定力发生“质变”。

实际上,修炼内丹术也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炼心,因其基本方法就是定心,而其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使人心的本体元神发生质变成为“阳神”,这正如《唱道真言》所总结的:

千言万语亦不过只发明得炼心两字为千圣总途、万真要路……炼心为成仙彻始彻终之要道也。[150]

三 “先性后命”与“先命后性”之辨

各派内丹家们在阐述内丹术时所采用的术语概念不尽一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本节力图辨析澄清学界流行甚广的一个重要误解。

我们看到,在北宗丹经中常把内丹术前的“炼心”称为“炼性”,如《伍柳仙宗》:“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部分学者遂把北宗丹法次序归纳为“先性后命”。同时,根据南宗张伯端的“故此《悟真篇》者,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151]等语,把南宗丹法次序归纳为“先命后性”,从而得出南北二宗丹法次序是截然相反的结论。

但是,只要我们深入仔细地辨析南北宗丹经,并不难确定,两宗丹法其实都遵循“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顺序,如南宗《金丹四百字》:“以精化为气、以气化为神、以神化为虚,故名三花聚顶。”[152]北宗《伍柳仙宗》则把这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为“百日筑基”“十月养胎”和“九年面壁”这三个环节中。

通过对《伍柳仙宗》和《大成捷要》中所记载的内丹术的了解,我们已清楚北宗所谓“先性后命”的“先性”是指内丹术前的“炼心”阶段。而以此对照《悟真篇》中的“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妙用无穷。更能性上究真宗,决了无生妙用”[153],“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154],“始于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所知。但见无为无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155]等语,笔者认为:南宗的“先命后性”的“后性”其实是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成功之后的“炼神还虚”阶段。北宗“先性”的“性”与南宗“后性”的“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北宗要求“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认为内丹术前应先炼心,这一点南宗同样也不例外,只不过南宗内丹家称“炼心”为“持心”“炼己”,而不像北宗那样同时还称之为“炼性”,如张伯端《悟真篇》:“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已持心。”[156]《青华秘文》:“持心论于前,然后参下手功夫于后。”[157]

南宗在“丹成”之后以“更能性上究真宗,决了无生妙用”(炼神还虚)为旨归,这一点北宗同样如此,如《伍柳仙宗》:

仙宗果位,了证长生。佛宗果位,了证无生。然而了证无生尤以了证长生为实诣,了证长生尤以了证无生为始终,所谓性命双修者也。[158]

可见,综合南北宗的丹经来看,南北二宗的基本丹法顺序完全一致:都要求在内丹术前先“炼心”,再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以使元神成为“阳神”,最后均以“炼神还虚”为旨归。所谓“先性后命”和“先命后性”的差异只是南北宗丹经术语概念的差异,而并非南北宗丹法本身的差异[159]

当然,从《悟真篇》中我们还看到,张伯端曾有过这样一些论述:

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有,不假施功,顿超彼岸。[160]

于是,有人又得出南宗丹法是“以性统命”(即只修心而不修内丹术也可得道)的结论。其实这也只不过是张伯端根据自己的内丹学理论所作的一种设想,他所说的这种能够直接“察心观性”的人是指传说中的所谓“天生圣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根本就不存在,因此张伯端在《悟真篇》中再三强调“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

总之,道教各派丹经中的术语概念较复杂,如果我们仅看丹经文献而对内丹术本身缺乏了解,则很有可能望文生义,造成重大误解。而只有在深入了解内丹术的基础上仔细辨析这些术语,我们才可能明确其真正含义,从而才有可能把各派丹经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