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继十国之后的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接下来的一章中,宋朝将会征服统治越来越多的地区。宋朝前期许多重要的人物来自南方,包括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范仲淹和王安石。随着历史的发展,南方人在科举考试和官僚机构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有许多人是10世纪寒门士人的后代。随着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南方也逐渐成为宋朝的经济中心,而正是十国巩固了南方的商业地位,为经济的迅速增长奠定基础。有宋一代一直努力克服财政问题,经济改革转向新的财政模式,开始重视土地税之外的财政收入,而许多具体的措施就是肇始于十国时期。

(翻译:李光宗)


[1]人口数据源自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980, [陈兰森,1793年],(台北,1963年),第101—102页。影宋本《太平寰宇记补阙》根据其他材料增补了陈兰森版本《太平寰宇记》的遗漏。《太平寰宇记》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中国地名的词典,记载了大量关于唐、五代十国重要的地理和经济数据的史料。

[2]相关讨论见Christian Lamouroux《政治危机和稻米发展:以十世纪的中国江淮地区为中心》,《法兰西学院通讯》82期,1995,第145—183页。

[3]罗伯特·萨默斯:《唐朝之灭亡》,《剑桥中国史,第3卷:隋唐史(589—906)》,崔瑞德(剑桥,1979)。详见中国和日本的二次引用文献。关于这一时期的起源研究,参见约翰内斯·L.库尔兹的《五代十国宋朝的历史起源研究》,《宋元研究杂志》, 33, 2003,第187—224页。关于五代时期的概述,见前章和起源。

[4]萨默斯:《唐朝之灭亡》,同见萨默斯未公开出版的论文《流寇、军事集团和晚唐的形成:中国宋朝的起源》,在华盛顿大学中国国际研究学院1979年3月召开的讨论会上宣读。

[5]除萨默斯的关于裘甫叛乱的概述之外,另见王寿南的《论晚唐裘甫之乱》,《国立政治大学学报》, 1969,第16期,第283—308页,和张泽咸《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北京, 1979,第一卷,第241—254页。

[6]见《资治通鉴》卷249,第8077页;《旧唐书》卷19,第650页,称裘甫为“盗贼”。

[7]《资治通鉴》卷250,第8080页。

[8]萨默斯:《唐朝之灭亡》,第688—689页。

[9]《资治通鉴》,卷250,第8083页。

[10]萨默斯:《唐朝之灭亡》,第695—700页。另见戴何都《庞勋起义,868—869》,《通报》56卷,1970,第229—240页。

[11]萨默斯:《唐朝之灭亡》,第699页。

[12]统计是参考萨默斯的《唐朝之灭亡》,第727—745页,以及《资治通鉴》卷253。摘引自张泽咸《唐五代农民战争》,第462—473页。

[13]萨默斯:《唐朝之灭亡》,第738页。

[14]关于王郢叛乱,见《资治通鉴》卷252—卷253,特别是第8178—8179页。

[15]《资治通鉴》卷253,第8210页。

[16]关于这次叛乱,见《资治通鉴》卷253,第8210页,以及范坰、林禹《吴越备史》卷1,第3a页。

[17]见《资治通鉴》卷253,第8210页。关于杭州八都,见范坰、林禹《吴越备史》卷1,第3b页,杭州八都的正式组建日期应是击败黄巢之后。

[18]关于钱镠的传记有许多,笔者参考过的有: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1976)卷133,第1766—1772页;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1974),卷67,第835—841页;范坰、林禹《吴越备史》卷1;吴任臣《十国春秋》(北京,1983)卷77、78,第1045—1116页。关于钱镠的家庭职业,见《旧五代史》卷133,第1768页。

[19]《新五代史》卷67,第835页。相同记载见《资治通鉴》卷267,第8727页。

[20]《新五代史》卷67,第835页。“无赖”经常用作描述游离于政府管辖之外导致唐王朝崩溃的人。见萨默斯《流寇、军事集团和晚唐的形成:中国宋朝的起源》,第11页。

[21]《旧五代史》卷133,第1766页及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7,第835页都分别记载。

[22]《旧五代史》卷133,第1766页。

[23]《新五代史》卷67,第835—836页。

[24]史料中第一次出现刘汉宏实在黄巢叛乱中;欧阳修《新唐书》(北京,1975)卷225下,第6451页,关于刘汉宏的史料,见萨默斯《唐朝之灭亡》,第726页。其事迹见《资治通鉴》卷253—卷256。

[25]《资治通鉴》卷256,第8339页。范坰、林禹:《吴越备史》卷1,第6b—7a页,指出正是钱镠无法忍受董昌之后便对其发动了第一次攻击。击败刘汉宏之后,钱镠准备攻打越州,但是杭州人民倾向董昌册封钱镠为杭州地方长官。

[26]《资治通鉴》卷256,第8341页。

[27]此记载和下面的记载皆出于欧阳修《新唐书》卷225下,第6466—6469页;《资治通鉴》卷259,第8460—8461页;卷260,第8463—8465页。鉴于史料状况,董昌的势力范围只能是猜测。

[28]《资治通鉴》卷259,第8460页;卷260,第8464页。萨默斯认为罗平国是十国中的第一个国家。见萨默斯《唐朝之灭亡》,第788页。

[29]浙东和浙西指的是唐朝的两个节度使,分别位于注入杭州湾的钱塘江两侧。997年,这两个地区被合并到宋朝的两浙路,后来在南宋初期演变成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两浙西路(唐朝的浙西)涵盖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太湖流域以及苏州杭州,南宋变为首都。两浙东路(唐朝的浙东)涵盖今天的浙江省,其首府为越州(后演变为绍兴府)。本章所指辖区位置参见前卷地图一。

[30]关于此事和后续事件,见刘昫《旧唐书》卷182,第4703—4712页,欧阳修《新唐书》卷225下,第6391—6405页。另见萨默斯《唐朝之灭亡》,第742—744页。同见《资治通鉴》卷253—254。

[31]关于这些事件,见《资治通鉴》卷257,第8351页。

[32]关于杨行密的传记见于欧阳修《新唐书》卷188,第5451—5461页;《旧五代史》卷134,第1779—1782页;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1,第747—752页;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第1—30页。

[33]欧阳修:《新唐书》卷188,第5451页。关于田頵,见欧阳修《新唐书》卷189,第5476页;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3,第165页。关于陶雅,见《十国春秋》卷5,第91页。

[34]吴任臣:《十国春秋》卷6,第100页。

[35]很有可能是秦宗权于883年宣告建立自己的王朝。

[36]《旧五代史》卷137,第1779页。

[37]《资治通鉴》卷255,第8290页。[编者按:应为8412页] 另见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1,第747页。

[38]见欧阳修《新唐书》卷188,第5466—5468页。

[39]对其简要讨论见萨默斯《唐朝之灭亡》,第783—784页。

[40]关于孙儒失败和被斩,见《资治通鉴》卷259,第8429—8431页。

[41]关于朱温的支持,见《资治通鉴》卷260,第8468页,有关寿州部分;以及《资治通鉴》卷261,第8502页,有关鄂州部分。

[42]见《资治通鉴》卷260,第8463页。

[43]关于这次入侵,见《资治通鉴》卷261,第8509, 8510—8511页。

[44]虽然杨行密对淮南的控制后来增强了,但是在899年又发生战争。见《资治通鉴》卷263,第8522—8523页。关于902年,见《资治通鉴》卷263,第8577页。杨行密和朱温之间的竞争是后来众多冲突中的因素之一,即使他们没有直接的对抗。

[45]关于杜洪,见欧阳修《新唐书》卷190,第5485—5486页。《资治通鉴》卷256,第8343页;卷259,第8455, 8459页和卷261,第8503—8504页。关于钟传,见欧阳修《新唐书》卷190,第5486—5487页;《旧五代史》卷17,第231页;吴任臣:《十国春秋》卷8,第124页。关于卢光稠,见欧阳修《新唐书》卷190,第5493—5494页;欧阳修《新五代史》卷41,第443—444页。关于虔州之战,见《资治通鉴》卷256,第8320页。

[46]关于荆南的历史和战略地位,见王赓武《长江中游地区在唐代的政治地位》。另见《资治通鉴》卷256,第8319—8320页。关于成芮,见《新唐书》卷190,第5483—5484页,以及《旧五代史》卷17,第229——230页。

[47]《资治通鉴》卷257,第8378页。

[48]关于903年的史料,见《资治通鉴》卷264,第8606—8609页。

[49]《新五代史》卷69,第855页;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00,第1427页。李让见《旧五代史》卷62,第831页及133卷,第1751页。关于高季昌(即高季兴),见《旧五代史》卷133,第1751—1752页;《新五代史》卷69,第855—857页;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00,第1427—1436页;

[50]见《资治通鉴》卷265,第8663页;《旧五代史》卷133,第1751页;以及《新五代史》卷69,第856页。

[51]见《资治通鉴》卷265,第8646、8662页;以及卷266,第8680页。

[52]关于闵顼,见《新唐书》卷186,第5420—5423页。《资治通鉴》卷254,第8260页;卷255,第8269、8299页。

[53]《资治通鉴》卷259,第8451页。关于邓处讷,见《新唐书》卷186,第5420—5421页。

[54]《资治通鉴》卷259,第8424—8425页。

[55]《资治通鉴》卷259,第8430页。

[56]吴任臣:《十国春秋》卷67,第931页。

[57]《资治通鉴》卷259,第8454页。

[58]《资治通鉴》卷260,第8485页。

[59]《资治通鉴》卷260,第8493页。

[60]《资治通鉴》卷261,第8415、8526、8528页。

[61]见《资治通鉴》卷256,第8316—8317页;陈岩的传记在梁克家著的《淳熙三山志》(北京,1990)卷21,第22b页。

[62]关于王潮及其兄弟,见欧阳修《新唐书》卷190,第5491—5493页;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8,第845—847页;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0,第1297—1319页。

[63]见《资治通鉴》卷256,第8320、8325—8326、8339页。

[64]《资治通鉴》卷258,第8423页。

[65]译者按:王氏三兄弟中王潮是老大,王延丰是他的儿子。

[66]见柯胡《唐宋时期的泉州地区:879—978年》,《通报》,第68号(1992),第132—149页。

[67]《资治通鉴》卷261,第8511页。

[68]见《新唐书》卷190,第5493页。

[69]关于刘隐,见《旧五代史》卷135,第1807—1809页。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5,第809—810页。吴任臣《十国春秋》卷58,第835—838页。

[70]孙光宪:《北梦琐言》卷6,第2b页。

[71]见萨默斯《唐朝之灭亡》,第692—695页。

[72]《资治通鉴》卷260,第8496页。

[73]《资治通鉴》卷262,第8533页。

[74]《资治通鉴》卷262,第8565页。

[75]刘隐被任命为节度使的时间为907年年初,《资治通鉴》卷266,第8680页。

[76]关于马殷对岭南西部的入侵,见《资治通鉴》卷262,第8535—8536页。关于卢光稠夺取韶州,见《资治通鉴》卷263,第8589页。

[77]《资治通鉴》卷267,第8733页。卷268,第8749—8750页。

[78]关于阡能,见萨默斯《唐朝之灭亡》,第728—750页。

[79]关于韦君靖,见萨默斯《唐朝之灭亡》,第750—751页。

[80]张唐英:《蜀梼杌》上,第2b—5a页;吴任臣《十国春秋》卷35,第481—503页;《资治通鉴》卷257—266卷。王建传记见《旧五代史》卷135,第1815—1819页;《新五代史》卷63,第783—796页;《五国故事》上,第9b—10b页。

[81]张唐英:《蜀梼杌》上,第12a—b

[82]《资治通鉴》卷254,第8252页。

[83]《北梦琐言》卷5,第8b页。同见欧阳修《新唐书》卷224下,第6407页。

[84]《资治通鉴》卷258,第8413—8419页。

[85]《资治通鉴》卷259,第8438页;卷260,第8401—8409页;卷263,第8580—8581页。

[86]《资治通鉴》卷263,第8575页;以及卷263,第8573页。

[87]《资治通鉴》卷264,第8613页。

[88]《资治通鉴》卷266,第8674、8680、8708页。

[89]《资治通鉴》卷266,第8574页。

[90]杨伟立:《前蜀后蜀史》,第55—56页。

[91]吴任臣:《十国春秋》卷40,第595页;另见张唐英《蜀梼杌》,第11a页。

[92]《资治通鉴》卷267,第8728页。

[93]吴任臣:《十国春秋》,卷40。

[94]马令:《马氏南唐书》卷一,第1b页。

[95]马令:《马氏南唐书》卷一,第3a页。

[96]《资治通鉴》卷267,第8709页。

[97]吴任臣:《十国春秋》卷40,第589—591页,另见《资治通鉴》卷266,第8685页。

[98]吴任臣:《十国春秋》卷40,第592页。

[99]《资治通鉴》卷266,第8685页。另见《前蜀后蜀史》,第59—63页。

[100]《吴越备史》卷4,第18a—b页。

[101]《吴越备史》卷5,第19b—20a页。

[102]《资治通鉴》卷254,第8241页。《吴越备史》卷3,第3b—4a页。

[103]吴任臣:《十国春秋》卷84,第1231页。

[104]《吴越备史》卷2,第9a—b页。

[105]《新唐书》卷183,第5387页。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5,第1371页。

[106]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5,第1372页。

[107]吴任臣:《十国春秋》卷62,第889页。欧阳修《新唐书》卷72,第2591页。

[108]吴任臣:《十国春秋》卷62,第890页。

[109]吴任臣:《十国春秋》卷73,第1007页。

[110]吴任臣:《十国春秋》卷73,第1007—1008页。

[111]政局变化见本卷的地图2。

[112]《新五代史》卷63,第791页。关于王衍的其他传记,见《旧五代史》卷136,第1819—1822页;张唐英:《蜀梼杌》上,第13a—23a。另见《资治通鉴》卷270—273;吴任臣:《十国春秋》卷37,第531—556页。

[113]见《资治通鉴》卷266,第8689、8692—8693页;卷268,第8756、8773—8776页。

[114]《新五代史》卷63,第791页。

[115]见《前蜀后蜀史》,第68—72页。

[116]《资治通鉴》卷274,第8947、8949页。 《旧五代史》卷136,第1822—1823页;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4,第797—803页。《蜀梼杌》下,第1a—3b页;《十国春秋》卷48,第679—704页。[编者注:四川被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两部分,董璋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孟知祥为剑南西川节度使。933年孟知祥吞并剑南东川,方被封为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蜀王。]

[117]《新五代史》卷64,第798页。另见《资治通鉴》卷275,第8991—8992页。

[118]关于盐的控制,见《资治通鉴》卷276,第9015页。关于孟知祥和董璋的结盟,见《资治通鉴》卷277,第9038—9039页。

[119]关于董璋之死,见《资治通鉴》卷277,第9068—9071页。

[120]《资治通鉴》卷278,第9097页。

[121]《资治通鉴》卷278,第9102页。

[122]《资治通鉴》卷269,第8797页;卷270,第8827—8830页。

[123]《资治通鉴》卷270,第8831页。

[124]《马氏南唐书》卷1,第4a页。《资治通鉴》卷281,第9182页。

[125]《资治通鉴》卷277,第9062—9063页。《马氏南唐书》卷1,第3b页。

[126]《资治通鉴》卷279,第9103页。

[127]《吴越备史》卷3,第10a页;《十国春秋》卷86,第1252页。

[128]《资治通鉴》卷285,第9303页。

[129]《资治通鉴》卷288,第9417页。

[130]见萨默斯《唐朝的灭亡》,第692—695页。

[131]《资治通鉴》卷265,第8638页。

[132]郑学檬:《五代时期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第32—44页。

[133]《资治通鉴》卷265,第8635页。

[134]《资治通鉴》卷267,第8716—9717页。

[135]编者按:以下所述十国经济应为九国,不包括在今山西省的北汉。

[136]《十国春秋》卷40,第597页。

[137]《十国春秋》卷100,第1430页。

[138]《五代史话》,第76—80页。《五代史略》,第180—188页。

[139]《资治通鉴》卷267,第8726页;《吴越备史》卷1,第47b—48a页。

[140]《五代史话》,第76—78页。

[141]《十国春秋》卷78,第1090页。

[142]《五代史略》,第183页。范仲淹:《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143]《资治通鉴》卷266,第8702页。

[144]《太平寰宇记》卷101,第3b页。

[145]《前蜀后蜀史》,第178—179页。

[146]《前蜀后蜀史》,第180页。

[147]黄休复:《茅亭客话》卷9,第2b—3b页。

[148]鞠清远:《唐宋时代四川的蚕市》,《食货》1937年第3卷第6期。

[149]《五国故事》上,第10b页。

[150]《资治通鉴》卷274,第8953页。

[151]《资治通鉴》卷270,第8832页。

[152]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70,第58a页。

[153]《五代史话》,第85—86页。《五代史略》,第188—190页。

[154]《五代史略》,第195—197页。《五代史话》,第88—91页。

[155]《前蜀后蜀史》,第202—210页。

[156]日野开三郎:《五代の南北支那陸上交通道路に就いて》,《歷史學研究》,第11 卷第6 號, 1941年6月。

[157]编者按:英文原文“湖南南部”,显而易见有误,应为“江西南部”。

[158]《资治通鉴》卷270,第8836—8837页。

[159]《册府元龟》卷232。

[160]《资治通鉴》卷266,第8702页。

[161]《资治通鉴》卷269,第8803页。

[162]《资治通鉴》卷266,第8702页。

[163]《资治通鉴》卷283,第9258页。

[164]《新五代史》卷30,第335页。

[165]《资治通鉴》卷274,第8953页。

[166]《资治通鉴》卷287,第9375页。

[167]《资治通鉴》卷288,第9394页。

[168]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上,第19a页。

[169]《五代史补》卷5,第13b—14a页。

[170]《资治通鉴》卷267,第8717页。

[171]《资治通鉴》卷284,第9278页。

[172]《十国春秋》卷116,第1771页。

[173]《资治通鉴》卷268,第8776—8777页。

[174]《旧五代史》卷133,第1753页。

[175]《前蜀后蜀史》第209页。转引自《益州名画录》。

[176]《永乐大典》卷12306,第3a页。

[177]《资治通鉴》卷279,第9134—9135页。

[178]《旧五代史》卷135,第1808页。

[179]《五国故事》下,第9b—10a页。

[180]《太平寰宇记》卷102,第3a, 6a页。

[181]《宋会要辑稿》“职官”,第1b页。

[182]《十国春秋》卷95,第1377页。

[183]《新五代史》卷65,第811页。

[184]《辽史》卷2,第16页。

[185]《宋会要辑要》“食货”7,第6b—8a页。

[186]崔瑞德:《唐代财政管理》(剑桥,1970),第66—84页。

[187]《资治通鉴》卷276,第9028页;《旧五代史》卷146,第1948页。

[188]《十国春秋》卷78,第1082页。

[189]《资治通鉴》卷266,第8685页。

[190]《资治通鉴》卷269,第8799页;卷270,第8817、8881页。

[191]《资治通鉴》卷294,第9583—9584页。

[192]《资治通鉴》卷292,第9531—9532页。

[193]《资治通鉴》卷267,第8709页。

[194]《嘉泰会稽志》卷7,第1b页。

[195]《五代史补》卷3,第13a页。

[196]《资治通鉴》卷283,第9259页。

[197]《资治通鉴》卷283.第9259页。

[198]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5,第1b页。

[199]《宋会要辑稿》“食货”70,第167b页。

[200]《资治通鉴》卷270,第8832页。

[201]《宋史》卷314,第10269页。

[202]《宋会要辑稿》“食货”70,第166a页。

[203]《资治通鉴》卷271,第8861页。

[204]《资治通鉴》卷264,第8607页。

[205]《资治通鉴》卷276,第9015—9016页。

[206]《资治通鉴》卷286,第9337页。

[207]《资治通鉴》卷269,第8808页。

[208]《资治通鉴》卷270,第8823页。

[209]《资治通鉴》卷289,第9445页。

[210]《资治通鉴》卷289,第9458页。

[211]《资治通鉴》卷289,第9472页。

[212]《资治通鉴》卷289,第9472—9473页。

[213]《资治通鉴》卷291,第9486页。

[214]《资治通鉴》卷290,第9475、9498页。

[215]《资治通鉴》卷294,第9583页。

[216]《资治通鉴》卷293,第9555—9558页。

[217]《新五代史》卷64,第804页。

[218]《资治通鉴》卷290,第9460页。

[219]《资治通鉴》卷292,第9524—9525、9528—9533页。

[220]《资治通鉴》卷292,第9531页。

[221]《前蜀后蜀史》,第159—163页。

[222]《宋史》卷81,第139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