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第二版)
- 左其亭 窦明 吴泽宁编著
- 5183字
- 2021-10-23 00:30:51
第二节 人水和谐思想
水滋养了人类,但人类又面临着水带来的生存安全危机(包括缺水危机、洪涝灾害、水污染危害等)。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水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和水的关系越来越备受关注。走人水和谐之路,是正确处理人水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本质要求。
本节将在《人水和谐量化研究方法及应用》一书[6]的基础上,阐述人水和谐思想的由来、概念、内涵以及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等。
一、人水和谐思想的由来
在我国,提倡人与自然、人与水和谐相处的观点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禹治水、都江堰的建设,都使人对水能够趋利避害。西汉贾让提出著名的治河三策,其上策便是人水和谐,指出在抵御洪水的同时,要给洪水以出路。民国时期李仪祉对我国北方地区洪水利用和洪水资源化也有精辟的论述。这些思想对当代治水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6]。
1999年11月16日,水利部汪恕诚部长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目前查阅到的文献来看,“人水和谐”一词最早出现于1999年,2001年将“人水和谐”纳入现代水利的内涵及体系之中。2004年,我国将“中国水周”活动主题确定为“人水和谐”,人们对人水和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005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提出“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人水和谐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因素,也成为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核心内容。
从中国学术期刊中搜索“人水和谐”一词,从1999年到2005年共搜索到495篇文章。其中,在2002年以前提到这一词的只有17篇文章,也只是使用了这一词,并没有专门讨论或形成概念。到2003年,已有37篇文章提到“人水和谐”一词,到2004年就达到142篇,2005年上升到299篇,开始讨论和建议以“人水和谐”为水利发展目标。一直到2006年,左其亭等提出了人水和谐的概念及量化研究理论方法框架,并逐步应用于实际[7]。
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研究在2006年以前多是只提到“人水和谐”概念,并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讨论,也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概念。由于所处背景、所学专业、观点不同,人们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和阐述,多集中在定性讨论和对策分析上。自2006年以后,人水和谐的相关文献迅速增多,逐步深入探讨人水和谐的量化研究方法及应用实践。
国际上,许多学者开展了全球、区域、流域不同尺度下,与人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关的研究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世界气象组织(WMO)等实施了一系列国际水科学研究计划,如国际水文计划(IH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水资源评价计划(WWAP)、国际人文因素计划(IHDP)、全球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等,目的是从全球、区域和流域不同尺度和交叉学科途径,探讨人(或人类活动)与水(或自然)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发展途径。这些研究和努力都为人水关系研究和人水和谐理论研究奠定基础。2006年以前的文献显示,相关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了人类活动与水、生态系统与水、气候与水等之间的单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关系,但从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综合“系统”角度来研究人水相互作用关系与和谐发展途径的还比较少;多是采用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来研究人类活动与水系统之间的关系,仍缺乏人水和谐量化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成果。
二、人水和谐的概念及内涵
(一)人水和谐的概念
不同时期不同文献中,对“人水和谐”的涵义有不同的认识和定义。本书引用文献[6]的定义。人水和谐的研究对象是人水系统,该系统能够依靠自身水循环动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而演变。“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自然资源。“和谐”是和睦协调之意。在英文中,“和谐”是“harmonious”,指“和谐的,协调的,和睦的”。人水和谐是指“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和保障”[6]。
(二)人水和谐的内涵
1.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存在于自然界,也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相互依存的、和谐的统一。马克思主义阐述的人与自然关系,决不能把人排斥在自然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去统治自然,主宰自然。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
(1)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
(2)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
(3)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与报复。
(4)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主导人们的是“人定胜天”,对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给予了否定;现在,人们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地球表面和表层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水,是自然赐予包括人类在内全体生物的生命线和宝贵财富。人的生存离不开水,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水不仅作为维持其生理需要的要素,也是不断丰富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水是自然的重要组成元素,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也是处理好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面。
2.人水和谐是处理好人水关系的重要途径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人与水的关系问题,就开始着人水关系的实践。回顾人类历史,从人水关系来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8]:
第一阶段:水侵人阶段。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逐水而居,但是对洪水的规律并无认识,洪水肆虐人类,人类束手无策。
第二阶段:人避水阶段。在实践过程中,人类不断认识水的规律,开始采取积极措施(比如修建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水、减少水的危害。这一阶段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人类对洪水的规律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如何用水之利而避水之害,兴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第三阶段:人争水阶段。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为了自身利益需求,不断加大向自然界的索取,出现人水相争。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人水关系更加紧张。
第四阶段:人亲水阶段。伴随着水资源情况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再次认识到,在约束水的同时,必须约束人类的行为;在利用水的同时,必须善待水、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在以工程措施治理水的同时,必须大力采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科技等综合措施来规范人与水的关系。
从人水关系经历的发展阶段来看,人和水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这个统一体中,人依赖于水,又具备改造水的能力;水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支撑,同时通过各种灾害限制人类活动,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必须尊重水的运动规律。走人水和谐之路,是处理好人水关系的重要途径。
3.人水和谐思想是指导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思想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人与水关系有以下特点[6]:
(1)人和水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这个统一体中,人依赖于水,又具备改造水的能力;水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支撑,同时通过各种灾害限制人类活动。
(2)人改造自然的行为必须尊重水的运动规律。
(3)人与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这种状态会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界的自身变化以及人的认识水平和期望而不断改变。
(4)人水关系的调整特别是人水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调整人类的行为来实现。
人水和谐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出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问题,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一个协调的状态,使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本保障[6]。
具体来说,在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文系统与水系统和谐相处的思想;在思路上,要从单纯的就水论水、就水治水向追求人文系统的发展与水系统的健康相结合的转变;在行为上,要正确处理水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三、人水和谐思想的主要理念及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综合人们对人水和谐的理解,总结人水和谐思想的主要理念如下[9]: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出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问题,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一个协调的状态,使宝贵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本保障。
(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和水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水必须协调发展。在自然这个统一体中,人依赖于水,又具备改造水的能力;水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支撑,同时通过各种灾害限制人类活动。因此,人类必须限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水的运动规律和自然属性,确保人与水和谐相处。
(3)重视人水和谐思想观念的宣传与普及。只有公众认识到水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才能主动去节水、保护水,朝着人水和谐的目标努力。这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人水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
(4)人水关系的调整特别是人水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调整人类的行为来实现,需要调整好社会关系,合理分配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用户的用水量和排污量,既共享水资源又共同承担保护水资源的责任。
(5)人水和谐目标应包含三方面内容:①水系统自身的健康得到不断改善;②人文系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③水资源为人类发展提供保障,人类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水系统健康,协调人水关系。
(6)对人水关系的研究不能就水论水,就人论人;必须将人和水纳入各自的系统(人文系统与水系统)或人水大系统中进行研究。
(7)在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相处的思想;在思路上,要从单纯的就水论水、就水治水向追求人文系统的发展与水系统的健康相结合的转变;在行为上,要正确处理水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人水和谐思想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始终贯彻人水和谐思想。伴随着日益严峻的水问题,人水和谐的思想及其重要性已基本被人们所接受,人们正期待着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水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对人水和谐理论的研究及实践的应用,来协调日益恶化的人水关系,缓解和解决目前存在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等水问题,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明道路。因此,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坚持人水和谐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2)应用于水资源合理配置,解决分区分部门、跨界河流、跨流域调水等水资源分配问题。关于水资源分配的研究很多,水资源配置建立的模型也非常多。各个模型针对不同情况,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采用的方法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文献[6]建立了“基于人水和谐量化理论的水资源配置优化模型”,考虑了人水和谐关系。实际上,水资源配置模型除了考虑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以及各种约束外,还应关注分区之间、分部门之间、河流上下游之间、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跨流域调水工程,应综合考虑调出区——调入区之间、调入区不同用水单元之间、不同用水部门之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保护之间的协调。
(3)应用于水资源规划方案制定和水资源管理措施选择。水资源规划是对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和措施进行规划。水资源管理是针对水资源分配、调度的具体管理,是水资源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通过水资源合理分配、优化调度、科学管理,以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存环境,并达到水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系统保护相互协调的目的。在水资源规划和水资源管理中,经常会遇到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人与水等的协调问题,人水和谐的思想就有了用武之地。根据人水和谐思想,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规划方案和水资源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