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学相关理论

本书研究与教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是提升个体诚信道德素质,影响诚信价值观形成机理的关键,尤其是当人们受到新媒体的负面影响而产生失信行为时,教育是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使诚信价值观教育达到良好效果,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教育学相关理论。从教育学视角探寻新媒体时代个体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问题,主要可依据约翰·洛克的教育理论、约翰·杜威的教育理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一、约翰·洛克的教育理论

约翰·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白板论”,批判经院哲学的“天赋观念论”,与中国古代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形成强烈的对比。他认为,人的先天德性好比一张白纸,良好的德性是靠后天养成的,是人们从实践经验中得来的。他在《教育漫话》中论述了青年是教育的产物,并提出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德行是一个人才必备的且最重要的品质,教育者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必须把青少年的幸福奠定在良好的德行教育上。他强调“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当然在于克制理智的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而使这种能力容易地、熟练地发挥,则靠及早实践”洛克.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综上,约翰·洛克的教育理论可以总结为三点:后天养成良好的德性;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德育放在首位。他的关于环境对人的德性影响的观点,与本书讨论的新媒体时代环境变迁对个体诚信价值观形成机理的影响这一主题不谋而合。他强调教育应把道德教育置于首位的观点,为今天我们培育诚信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思想,与当今教育界所提倡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总之,我们可以从约翰·洛克的教育理论中探寻到若干与本书研究相关的理论内容。但他同时又认为青年的发展是机械、被动地探索环境,受其影响和塑造的结果,这种观点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科学的。

二、约翰·杜威的教育理论

约翰·杜威长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提出了一些诸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等的著名理论。这些理论至今依然充溢着思想与智慧之光,借鉴吸收其教育理论中的精华成分,对于促进新媒体时代人们诚信价值观的形成大有裨益。他的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即生活。他提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公民为目标,应当培养学生学习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维护社会和促进社会生活良性发展;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生活的所有媒介、手段和资料来进行的,坚决反对脱离社会生活进行纯道德概念的教育;他主张“间接的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寓于学校生活与各类学科的教学过程及日常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二是学校即社会。约翰·杜威在“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基础上又提出“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他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教育领域的很多失败是由于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校内学习离不开校外学习,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约翰·杜威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有关权利。他还批评以教材为主的教育观。四是强调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人性可塑性很强,具有可变性特点,这决定了通过教育改变人性的可行性。他坚持将教育作为改造人性、改良社会的理想途径。综上,约翰·杜威提出的利用所有媒介进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批判单纯灌输概念和空洞说教、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等的观点,对于当前学校培育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具有启迪作用。例如,应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诚信价值观培育内容的社会化;应更新教育观念,强调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等等。

三、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认为:“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完全人格、多方面教养的人,以实现人的道德的完善。”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他认为人的道德基础主要是由内在自由、善意、权利、报偿、公平5种道德观念组成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具有完美德性的人,而完美德性是上述道德基础的5种道德观念的整体体现。他的具体教育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认为所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都必须围绕“具有完善德性”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二是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通过循序渐进地进行性格的陶冶来实现;三是认为道德教育离不开教学手段。他提倡在思想道德的具体教学上运用“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系统、应用),并用严厉的管理去训练儿童的性格。总之,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应用价值,尽管在对学生的管理方法上是消极和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