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爸爸妈妈——让孩子喊出“我能行”

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的主人。他们“行”与“不行”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21世纪人类的兴衰。

我认为,“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灵魂是让每个孩子都喊出“我能行”。所以,在1995年1月全国少工委和中国少年报社共同举办的“五自”知识与技能电视大赛时,作为组织策划者,我将这次比赛冠名为“我能行”。

因为,一切技能的培养都在于让孩子觉得自己行。一个人今天学什么,明天学什么不是最要紧的,关键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要会学习、爱学习、有信心去做事。

我们是以冬令营的形式,将参赛的孩子集中起来,住在北京市的一所小学里。那里的条件不是太好,吃、住、行等都要自理。比赛分为实际生活测评和赛场竞赛。从小选手一下车,比赛就不知不觉开始了:比如乘车秩序、内务卫生、参观游览……全是考核内容。比如去世界公园,入园后没有老师带队,几个同学一组,自己设计游览路线;还有,每个人发几块钱,到商场买东西看谁买得好,考虑到了出厂日期、质量、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当然,我们对孩子们也采取了严格的安全措施,那就是,由解放军战士在暗中保护着他们。

尽管天气冷、时间短、内容多、组织工作难度大,但作为组织者,我们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55名中小学生,每天喊着同一个口号—“我能行”,处处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真的能行!

我们发现,“我能行”这三个字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让那些平日在父母身边“软弱无能”的孩子变得能干了:

早晨,这些平时不爱叠被子的孩子,在武警教官的指导下,把床铺衣物整理得整整齐齐;吃完饭,他们把餐桌碗筷擦洗得干干净净;临走,他们把驻地走廊收拾得利利索索……

驻地学校的老师们感叹道,许多夏令营的孩子在这里住过,数这批孩子最棒!原因是什么呢?总结时,领队老师都说,是“我能行”这三个字发挥了巨大作用!过去搞活动,总觉得孩子这不行、那不行,怕他们出事,所以老师管得比较多。这次,因为是比赛,比的就是“我能行”,大人不许插手,反而显示出孩子们自身的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代替孩子做的事太多,给孩子实践的机会、成功的感受太少。如果有适当的机会和条件,其实每个孩子都很能干。孩子们的快乐是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绝不是花钱买来的。孩子真正的成功是自己经历挫折、战胜困难之后取得的进步,他会从中感到“我能行”。

许多孩子常常说“我不行”。这种意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自我,叫自我意识;二是源于他人,叫外来意识。有些家长就总觉得自己孩子不行。一位男生给“知心姐姐”写信说:“我想学游泳,我妈妈说,你不行,你从小体弱,下水会淹着的!我想学炒菜,我妈妈又说,你不行,会烫着手的!我想学骑车,我妈妈说,你不行,会摔着的……不行,不行,我什么时候才能行?”

这位妈妈看上去十分爱护孩子,可实际上是在害孩子。要是老对孩子说“你不行”,慢慢地,孩子就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行了。“我不行”在孩子的头脑中一旦扎下了根,孩子就会变得对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会觉得离开了父母和老师寸步难行。

所以,首先只有父母相信孩子能行,孩子才能觉得自己“我能行”。

一个叫王卓赛的同学,对自己小时候“我能行”的体验记忆犹新:

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到公园玩,我十分高兴,一蹦一跳地向前行进。

灿烂的阳光照在绿色的大地上,美极了。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一会儿去追翩翩起舞的蝴蝶,一会儿又去逮嗡嗡采蜜的蜜蜂。突然,我被一块横在路边的大石头绊倒了,我趴在地上哭了起来,等着妈妈也像别人的妈妈一样,心疼地把我抱起来,再说上两句安慰的话。可是,妈妈没有那样做,她走到我身边,轻轻地对我说:“跌倒了要自己站起来,你能行!”

“不嘛,不嘛!”我撒娇地说,“要妈妈抱我起来……”尽管我再三要妈妈抱我,可是妈妈却望望哭得眼泪汪汪的我,若无其事地走了。

我以为妈妈真的走了,便赶快爬起来,使劲儿去追妈妈。“妈妈,妈妈,我站起来了,你等等我!”

妈妈回过头来,把我抱了起来亲了又亲。啊!妈妈还是心疼我的!

事到如今,已经有好几年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用意:凡事相信自己能行,就一定能行,不要事事依赖妈妈。

王卓赛的妈妈真是个好妈妈,她能放开孩子的手脚,相信孩子“能行”,这是对孩子一生负责的表现。孩子跌倒了不去扶,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这是因为她知道,人的一生中跌倒的时候很多,能扶他一辈子吗?孩子考试考坏了,不责怪孩子,而是相信孩子经过努力还能考好,因为人的一生中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不能笑对失败,又怎么能笑着迎接成功呢?所以,我们做爸爸妈妈的,从小就要向孩子发出“我能行”的正向信息,放手让孩子去实践,让孩子亲身去品尝失败的滋味和成功的喜悦,这种经历,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不停地、随时随地地鼓励孩子,不断强化孩子“我能行”这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在学校,孩子会参加各种比赛,之前家长要鼓励他:“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如果孩子输了,哪怕是最后一名,家长也要鼓励他说:“敢去参加比赛就是好样的!”让孩子赢得起也输得起,帮助孩子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个人的潜能是相当大的。美国一位数学家认为:人的大脑神经元总数有数百亿,因此人一生中大脑可记忆的信息量,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容量的3~4倍。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时上不去,我们做爸爸妈妈的不必太急躁,要耐心启发,只要你相信孩子能行,他就一定能行。

有个男孩子字写得很难看,低年级时老师常常说他笨,不如别的孩子有灵气。这孩子一点儿信心也没有了,字越写越差。三年级时,换了班主任。一次在孩子写得乱糟糟的一篇字中,老师挑出一个写得比较好的字,画了一个大红圈,并批了一个大大的“好”字。孩子兴奋异常,拿回家给妈妈看。这位妈妈也兴奋地说:“我早就说你行的!你瞧这个字写得多好!”从那天起,孩子自信了起来,迷上了练字,后来写得一手漂亮的字。

在这方面,我可以自豪地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正面信息比较多,所以从小就充满了自信。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母亲。

我从小爱画画。5岁时,我照着妈妈养的大公鸡用水彩画了一幅画,在北京市幼儿园画画比赛中得了奖。当我拿着奖品—5张彩纸回到家时,妈妈高兴地抱起我说:“太好了,孩子!我知道你能行,你画的大公鸡比我养的那只还漂亮!”从此,我对美术产生了兴趣。当我每次画好一幅画,第一个跑过来欣赏的就是妈妈,她总是说:“太好了,你真行!”

可是,今天我身边的孩子得到的信息又是什么呢?大人们常常指责自己的孩子:“太笨了!”“太糟了!”“太不争气了!”“太没出息了!”……孩子们整天在这样的负面信息中长大,他们的才能被自己最亲的人忽视,无形中给自己下了“我不行”的定义,于是他们就真的不行了。

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曾经说过:“天下没有不行的事。自幼我们便是打这‘不行’中锻炼出‘行’来的,这叫‘练行的’。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还没做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就没有勇气了。”

主宰命运的,是勇气,是自信,而这种勇气和自信要从小培养。当“我能行”成为一种信念,随着时间悄然沉淀在孩子心底的时候,他们就会真正成长起来了。

知心姐姐与孩子们再度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