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

习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习作教学之本,绝不能为了学习作而去教习作。习作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和途径。但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为了“应试”得分而急功近利,使习作训练沦为一种单纯的技术操练,丢弃了它应有的人文内涵,是一种不正常的运作错误。“语文素养”是“习作教学”的家,应当名正言顺地重新焕发它的光彩。“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是习作教学应有的课程理念。

一、提高语文素养之内涵

习作教学“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应提倡自自然然说真话(文字需自然,不生硬,不拖拉,不生涩;感情要真实,不说假话、大话、空话;所谓“我手写我心”就是这个意思;内容要真实。抄袭当然更要不得),流流畅畅去表达(指文笔要流畅、连贯,不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要把一个意思讲明白,即所谓“文从意顺”),准准确确用词句(是指用词造句的准确,不要求语言的华丽,但求语言的准确。这是语文能力的一个基本功),大大胆胆去想象(想象要大胆、合理、有序、完整;教师切勿限制和禁锢学生的想象力,唯有放飞想象的翅膀,方有思维的灵感出现)。

在习作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基本内涵应有五点:

1、培育语言素养

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并在准确掌握的情况下能灵活运用;指导学生具有遣词造句的能力,能用准确、生动、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阅读和鉴赏时,能体会和感受到别人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能透视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自己习作时,随心所欲地调动你的语言储备,并尽可能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意味;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分析比较,不断地借鉴吸收,不断地加以实践运用。

2、提升文化素养

教师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细致、具体,又要大胆取舍,一切视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定。对于在习作中你所涉及到的一切重要的文化典籍,一些重要的器物文明,一些文化的价值体系,一些民族的审美心理等,都在我们的视野之内。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但必须完整、准确、不能只言片语,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妄下断语。

3、拓展心智素养

在习作的指导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感知的过程充满兴趣和热情;必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发现中获得更高更深的感悟;必须注意学生的认知方法,让他们以一种理性而科学的态度面对未知的领域;必须注意他们积极而健康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在为不断深化的阅读、鉴赏、审美过程中,能形成对社会人生的正确的看法;必须让他们具备一种认知能力,在不断分析、归纳、比较、综合中,形成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4、丰富情感素养

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社会人生应有的积极健康的态度;体现在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充满热情的关注;体现在学生感知领悟文本对象时,情感的正确导向。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努力使学生形成健康而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生活,看待人生,正确地把握和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正确地处理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培养下,形成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世界。要让学生思辨,要让学生借鉴,要让学生取舍,要告诉学生获得健康情感的途径。具有了健康而丰富情感的人,才有可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可能是对时代有所贡献的人,才有可能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人。

5、升华审美素养

古今中外的大量的文学作品,集中而鲜明地汇聚着人类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昭示着人类丰富而细腻的审美经验。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读中学写,艺术地去感知,艺术地去发掘,艺术地去审美。老师必须做具体而精当地分析,学生才能掌握艺术审美的个性;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充满个性色彩地阅读,学生才能领略其中的独特之美;师生在对形象的结构中,完成审美的超越与升华,必须不断地进行归纳与总结,才能掌握其中的共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评判、鉴赏能力,学生的艺术阅读才会变得富有兴趣,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习作练习才会充满愉悦。

二、提语文高素养之途径

“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在习作教学中,必须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新型师生关系,重建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做习作练习的主人。

习作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哪一个年段、哪一项习作内容的教学,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必须综合考虑这一教学目标。具体地说,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既要根据具体的习作内容,制定明确的习作知识、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应该经历怎样的习作过程,获得怎样的习作方法,形成什么样的习作习惯。使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目标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实现。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抱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做教学的有心人,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应有效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不能写千篇一律的习作。就是要让孩子的习作体验千变万化。在小学启蒙时期的习作,宜先放后收,先写大胆文,再写小心文。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一是丰富学生的生活,二是拨动学生敏感的心灵的琴弦。可以及时、即兴地开展小练笔,这是阅读和习作的一种桥梁。应用宽容和欣赏的心态评价学生的习作,积极指导孩子积储感受。不要把习作指导只当成技术上的操作。老师要积极地引导和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强烈印象带到课堂上和教师交流。孩子的差异客观存在,先天条件,后天环境,家庭教育都不同,不要期望孩子能一刀切,齐步走。习作教学不是要拉小差异,而是要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差异发展。教学中应在评价中指导,在指导中评价。指导时,主要是话题,打开思路,启发再启发,可采用展示和交流的方法。评价应由老师评价变成由学生相互评价,使孩子能够品评习作的高下。让学生参与评价,互相得到启发,这样会对孩子促进很大。老师也参与评选,每次评最佳习作若干篇,非常慎重地在班里举行揭晓和颁奖仪式。高年级,要求学生至少给一篇习作写一则评语。让一次习作成为我们班上一次盛大的节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九个结合:即习作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学生情感与习作内容的结合,观察生活与习作内容的结合,评价体系与习作过程的结合,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的结合,阅读与习作的结合,展示平台与习作成果的结合,个性发展与技巧指导的结合,识字写字与习作的结合。试想:当一个个具有文化气息的文字组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词,一个个美丽的词组成了一句句神奇的句子……当这些字端端正正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将受到怎样的感动?反之,当我们看到的是一份书写潦草,脏、乱、差的习作稿时,我们又将如何的尴尬?让学生横平竖直,工工整整地进行书写,同样也是极其重要的。

“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要改变习作教学策略,加强生活实践。在以前的习作教学中,过多关注学生的习作结果,而往往忽视学生所经历的习作练习过程的生活体验。为了使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习作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之壮美;如野炊、拉练活动,让学生们野外求生存,做大自然的主人,体验生活;如调查采访,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如“找春、夏、秋、冬”的活动,让他们感受春的温暖,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让题材库充裕起来。这样到习作时,随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例如指导学生写春天有关的文章,先开展“我为春天留个影”活动,学生投进广阔的大自然怀抱,背着照相机,他们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春天。有春景——“烟柳”“鸭先知”“燕回归”“春笋”“花满蹊”等;有春趣——“小儿嬉春”“吻蘑菇”等;有春耕——农民耕耘播种,学生上学等;有春喜——元宵灯展,家乡新变等;更有立意奇特的春逝——一江浊水向东流,载不动,许多愁……“我们周围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尽力促使学生,去阅读、思考、感悟,自主探索。这样,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学生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结论,而是通过自己能动地听说写、思考、体验等实践活动,悟出了怎样去看,怎样去想,怎样去说,怎样去写,从而掌握了一些思考方法、表达方法等,真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习作练习的过程中。要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习作教学体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实施的关键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习作练习的过程和练习方式,重心是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必须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受到情感熏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合力攻关、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形成和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比如到了六年级,处于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交接时期。很多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很好的衔接,作为六年级的老师来说,除了教好自己的教材以外,为学生能够提早适应初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应该做好铺垫,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具体的指导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定研究项目。例如教完《岁寒三友》之后,我居然发现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见过梅花,一丝悲哀不禁掠过我的心头,公园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梅花展览,而学生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生活空间如此狭隘,难怪许多学生在写习作时常常为无“米”下锅而犯愁。于是我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公园、图书馆、社区,上一次研究梅花的习作课,学生听后,欢呼雀跃。首先,我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分成不同的小组,组员之间经过认真讨论、研究,确定了三个与梅花有关的研究项目,分别是:梅花的品种、梅花的功用、梅花的诗词,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组成立后,我建议研究时间为一个月,可以利用星期六上习作活动班的时间,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或凭自己的回忆来完成。

下面以“梅花的品种”研究课题组为例,学生的观察调查记录有:观察时间:2007年12月30日。参加人员:研究课题组全体人员。地点:清颍公园。访问主题:研究内容。最后让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写研究课题习作。基本完成研究任务以后,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丰富的习作材料,那么如何写成以梅花为主要内容的一组习作呢?首先,我就习作形式作了概要提示,然后师生共同议题:1、记叙文写法:《梅林漫步》《雪中仙子——梅花》《参观梅花园》等。2、童话手法:题目可以有《梅花的自述》《雪中仙子的选择》《梅的断想》《她在丛中笑》等。3、状物描摹:可从整体上写,题为《梅花》《梅花浑身都是宝》;从部分上写,题可为《梅花图》《梅的价值》《梅园赏诗》等。4、想象手法:题可为《梅花的向往》《梅迎客人》《骄傲的雪中仙子》等。5、故事形式:题可为《发生在梅花园里的故事》《梅花的回忆》等,然后让学生自由写习作。学生经过一个月时间对梅花的调查、研究,个个“胸有成梅”,写起习作洋洋洒洒,有很多学生一口气从不同角度写了两篇、三篇的文章,连平常最怕写习作的同学也都写了八百多个字,真是硕果累累。

其实,在习作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话题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比如以“我”为话题、以“地球村”为话题、以“热点”为话题、以“界限”为话题、以“申奥”为话题、以“人和工具”为话题、“视野”为话题、以“情趣”为话题、以“生活的色彩”为话题、以“感动”为话题、以“感恩”为话题……还有节日话题、环保话题、毕业话题、感恩话题、奥运话题、想象话题、假期话题、孝心话题、诚信话题、运动会话题……在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做好指导和解读,在阅读原材料的同时指导学生,寻求自己与原材料的感情共鸣点,进而确立习作上的切入点,从而写出属于自己个性的文章。这样通过话题研究练习作,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构建创新的习作练习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每一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材、定题目,写出不同角度,不同立意的自由习作。二是学生自始至终处在研究之中,教师只作引导、点拨,给了学生广阔、自由的空间,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对某一事物具有更完整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了解,即增长了某方面的知识。三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能力,形成良好习惯,给他们一个终生受益的“授之以渔”的教育,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