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山寨的学习路径
在过去40年的赶超过程中,中国企业实现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中国企业跟踪国外成熟市场的技术和产品,学习、消化、吸收,并进行改进和创新,在中国市场乃至在国际市场销售,这是起步阶段较为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方面,中国企业技术开发的基础比较薄弱,进步空间广阔;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整体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高,消费市场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市场还有落差。中国近14亿人口、迅速提高的国民收入本身形成的庞大市场规模,以及巨大的地区、行业、社群的差异所导致的市场纵深,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许多转轨时期成功的中国企业,都是从引进和改进国外的产品和业务开始的,计算机行业的联想、电视机行业的长虹、洗衣机行业的海尔、通信行业的华为,甚至门户网站的新浪、搜索领域的百度,莫不如此。大多数受到群众广泛欢迎的综艺节目,也基本是舶来品,个个有样学样。
这种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山寨”一度成为中国商品的标签,这自然不是个好词儿。不过,历史上很多流行的伟大产品恰恰是从模仿开始的。
1996年,腾讯还是家不起眼的小公司,依靠给别人代做项目为生。创始人马化腾看到一个国外创业公司做的即时通信产品ICQ,认为这产品在中国可能有市场,于是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山寨”出一个“OICQ”。一经放到网上,用户量逐渐增长,不久就超过了原版。ICQ一气之下起诉腾讯侵犯知识产权,这官司2000年结案,以腾讯将自己的产品改名QQ了事。今日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腾讯王国,就起源于此。
对新兴市场中的企业来说,模仿学习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既然是模仿,早期往往学不像,或者学不好,抑或有其形而无其神,这也都是正常的。可喜的是,现阶段的中国市场和很多像腾讯一样的企业,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过,从国际经验看来,并不是每个模仿者都能够自发地过渡到创新阶段,大浪淘沙,许多企业都停留在模仿阶段。由于同质化的产品无法积累足够的利润和资本,竞争一旦加剧,这些企业就会因为销量下降、资金断裂而被淘汰掉。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否逐步积累经验和能力,从单纯的模仿,到创造性的模仿,然后过渡到全面创新。
腾讯从“山寨”ICQ起家,最终发展到创新阶段,成长为庞大的商业帝国
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升级,应当围绕用户需求,对已有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进,即“用户导向型创新”。有巨大的本土市场做依托,中国企业有条件娴熟驾驭本地市场,因而可以结合本地客户需求,在产品上进行创造性模仿,积累产品开发管理经验,增强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过渡到全面创新。
当然,这并不容易。
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即使按照国外先进市场的成熟产品照单抓药,也不能保证你能获得市场成功。正如我们之前讲到的,成熟的产品并不一定能被用户接受,这其中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事实上,许多中国企业不是没有好的产品,而是它们不知道谁是产品的客户,如何才能识别他们、接近他们,向他们推广自己的产品。这一点,即便是国外市场这个产品和服务的原创公司本身,如果不能对客户需求有深切的了解和认真的体验,仅仅把成熟市场的产品和运营模式简单移植到中国,结果往往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2007年eBay中国在与本土电商阿里巴巴的竞争中失败,错失中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良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目前在中国的互联网领域,活跃着两类企业,一类是国外企业的中国分支机构,这个国外公司往往是该产品、服务的首创者并且运营模式已经在海外市场得到了验证,希望在中国市场原汁原味地复制,比如曾经eBay通过收购成立了中国全资子公司;另一类就是本土市场的“移植者”。这些公司一般是由那些有一些海外背景或者至少熟悉海外这类产品、服务的中国人创立或者管理,它们引进在国外流行一时的产品和服务,但会在产品结构、推广方式、商业运营模式等方面,针对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调整,比如阿里巴巴。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原汁原味的分支机构不是本土移植者的对手,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其根本原因就是,它们没有结合本地市场的发展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技术、产品、推广渠道等经营战略。
另一个困难是,即使企业有了一次抓住市场的机会,也不等于企业能长期在这个行业里保持领先。因为这个市场是高度动态化的。随着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未来一段时间仍有可能保持增速领先,这意味着在城市和农村都会看到浩浩荡荡的消费升级。因此,为了适应这样高速多变的市场,企业的运作模式和企业间的竞争结构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主宰一切的市场中,“一招鲜,吃遍天”式的一劳永逸的管理方式很难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护身符”。
一劳永逸的老式管理很难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护身符”
那些暂时满足了市场和竞争需求而获得一时令人眩目的经营业绩的企业,它们的成功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它们做了正确的事情,二是它们做的事情正赶上了正确的时机。当市场发生变化时,公司就需要对战略重新进行审视和调整,才能保持持续地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也就是,跟上市场的节奏。
反之,如果认为一时正确的事情,能够保持一贯正确,企业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循环。
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才能跟上市场的节奏
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相对于成熟市场,新兴市场发展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需求在其中扮演极其关键的驱动角色。成熟市场中的技术外溢使得新兴市场能够大量引进成熟的产品,这就降低了新兴市场中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中国市场具有独一无二的战略纵深,不仅仅是因为容量大,更是因为中国市场层次多、差异大、变化快。中国宛如世界的一个“微缩”镜像,多种不同的创新路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实验场。中国企业从模仿开始,逐渐走向创新,那些成功的中国企业从来都不是单纯地复制成熟市场上的标杆,在移植的过程中,会根据本土实际进行改进、转换和再创造。获得持续成功的中国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上,能够实时地更新自己的能力与资源的组合,以使自己在不同的市场阶段都能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竞争优势。这正是我们要着力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