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有“诗魔”和“诗王”的称号。曾经倡导新乐府运动。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赋得古原草送别

原文

离离原上草[1],一岁一枯荣[2]

野火烧不尽[3],春风吹又生[4]

远芳侵古道[5],晴翠接荒城[6]

又送王孙去[7],萋萋满别情[8]

注释

[1]离离:形容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2]岁:年。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在固定的季节茂盛一次,也会枯萎一次。

[3]野火:荒山野地燃烧的火。不尽:未完,不完全。

[4]又生:又重新生长。意思是又活过来了。

[5]远芳:向远方蔓延的芳草。芳:指野草的清香气味。侵:侵占,长满。

[6]晴翠(cuì):草木在阳光照耀下映射出的一片碧绿色。接:连接。

[7]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要去远方的友人、游子。

[8]萋萋(qīqī):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别情:离别之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的轮回中枯萎了又能繁荣。

再大的野火也无法将草原烧尽,因为春风一吹又能遍地重生。

向远方蔓延的芳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闪着绿色光泽的芳草一直连接到荒凉的古城。

如今我又站在这里送别友人远去,那萋萋芳草也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

赏析

这首诗又名《草》,是白居易少年时参加科举考试时所写。当时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写法与咏物诗相似,这也是古人学习作诗、科举考试时命题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白居易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春荣秋枯、年年循环复活的生命特征,以“荣”与“枯”、“野火烧不尽”与“春风吹又生”,形成对比式的咏叹,以此来赞美野草不在意繁荣与枯败的命运,而且具有斩不尽、锄不绝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笔锋一转,联想在这大地春回、芳草萋萋的古原之上送别友人是多么令人惆怅,又多么富于诗意的情景啊!这首诗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可以说是“赋得体”诗中的绝唱。

知识拓展

1.小朋友,请你说说生长在野外的小草在冬天会被冻死吗?

2.试着熟读这首诗,看看哪位小朋友最先背诵出来。

暮江吟[1]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2],半江瑟瑟半江红[3]

可怜九月初三夜[4],露似真珠月似弓[5]

注释

[1]暮(mù)江:指曲江池,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曲江。吟:吟咏。

[2]残阳:指黄昏时落日的余晖。铺:铺洒。

[3]半江:一半的江面。瑟瑟(sè sè):指深绿色宝石。这里形容江水呈现的颜色。

[4]可怜:可爱。

[5]露:露珠。真珠:即珍珠。似(sì):好似,好像,相类。弓(gōng):弯弓,这里形容初三夜晚的月牙像弯弓。

译文

太阳渐渐西落,一道落日余晖铺展在江水之中,一半江水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江水呈现出艳红。

最可爱的是这九月初三的夜晚,闪着亮光的清露好似一颗颗珍珠,那挂在夜空中的新月好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状物的七言诗。诗中描绘的是江上晚霞的美丽景色,以及秋夜露珠晶莹、弯月如弓的美好。

全诗以“残阳”“江水”描绘出夕阳映照江水的美景;接下来又以“露珠”“弯月”勾画出一幅弯月初升的迷人夜色,使人大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两种构图共同创造出和谐、恬静的境界。不难看出,诗人面对江上美景痴迷到流连忘返。他从黄昏日落,一直玩赏到月亮升起、夜露生成,通过吟咏美景,流露出心中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诗情景交融,用笔自然,情致洒脱,宛如画卷铺展,令人心驰神往。

知识拓展

1.小朋友,请你找出本诗中描写江水颜色的句子。

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手法,那么请你说出作者把“月亮”比喻成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