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小结

恋人常常要求对方证明喜欢自己,很多人也被“为什么”这个问题反复折磨。这两个场景背后都指向同一组困境:理由的结构是什么?存在坚实的理由吗?我们究竟能否完美地证明一件事情?

阿格里帕试图告诉我们:无论结构怎样,都不存在绝对坚实的理由,我们也永远无法证明任何一件事情。由于JTB要求知识包含理由,知识同样也会陷入三难困境。

知识的结构自古希腊时期就让哲学家感到困扰。

尽管塞拉斯在20世纪中期的攻击使基础主义沉寂多年,基础主义却是历史上最主流的知识结构理论。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休谟、罗素(Bertrand Russell)等著名哲学家都是基础主义者。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接受了亚里士多德“心灵有限”的观点,认为无限延伸不可接受。而既然循环论证也有明显的问题,基础主义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选项。

在基础主义者眼中,“三重情形”的说法并不严格。他们认为“链条终止”应该细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不讲道理而强行终止对话,另一种是面对完整自明的理由不再问“为什么”。前一种情形是对理性的践踏,后一种却有可能为理性提供坚实的基础。前文提到,“我在思考”等意识反思内容和“二加二等于四”似乎都可以被完整自明的理由所支撑。近年来,哲学家们依然在不断探索理性的结构,寻找理性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