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发散与收敛,创新思维可测量

事实上,每个人都拥有激发创新思维的想象力,是消极的思维方式阻止了创造的过程。(21)

——(英)博登

1.6.1 游戏:改造皮球

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题之一——对下图中的皮球进行改造,让它更好玩。你不需要考虑什么限制条件,在3分钟内,写出尽可能多的改进方案。

你不需要考虑什么限制条件,在3分钟内,写出尽可能多的改进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测试创新思维的题目,结果是什么呢?首先从数量上看,有的人在3分钟内想出了5种改进方案,从声光电设备到3D打印的技术改进,从陪伴孩子的故事机到野外侦查的机器兔的功能改造,可谓种类繁多。而有的人却一个改进的主意都没想出来!差别真的好大,对吗?这时,你可能会问,创新思维到底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怎么会在我们身上有如此不同的表现?我们可以测量自己的创新思维吗?

1.6.2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有机统一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 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人的左脑擅长逻辑、推理、分析等,因此被称为抽象脑;右脑擅长图画、想象、音乐等,因此被称为创造脑。

左脑的思维方式是聚合类的,而右脑的思维方式是扩张类的。

创新思维是左右脑协同工作的产物,既包含发散思维,又包含收敛思维。因此,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有机统一。

那么,什么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呢?

1.6.3 发散思维

发散的意思是,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明亮地闪耀”“散射着快乐和希望的明亮眼神”“陨石雨的中心落点”等都描述了发散的画面。发散思维是指,来自或连接到一个中心点的联想过程。(22)

发散思维的重点不是找到具体的答案,而是尽可能想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当人们对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联想和追踪时,发散思维就开始起作用了。这种思维可以更好地增加解决方案的数量,而不用考虑这些解决方案是否可以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发散思维训练的一个要点就是:多多益善。

下面的训练为6个“坚强青铜”任务,完成本次思维训练,将获得一枚“坚强青铜”勋章。

1.6.4 “坚强青铜”训练:测测你的发散联想

说到“发散”,你能想到什么画面?例如,太阳、蒲公英等。

训练目的:理解发散的概念。

训练步骤:先思考3分钟,然后以接龙的方式,每人依次大声说一个名词。要求前面说过的内容,后面的人不能重复。

给教练员的小贴士:

1.提醒时间,让训练在时间压力下完成。

2.由于部分人的声音比较小,为了让大家都听见前面人说的名词,避免重复,教练员需要大声且清晰重复每个人说的名词。

3.遇到无法继续的成员,给予鼓励。停留30秒后,若还没有听到答案,不必为难他,游戏继续。

1.6.5 “坚强青铜”训练:符号联想

看下面这个符号,说出你想到的东西,记住,千万不要说“零”哦。

训练目的:这是一次典型的发散思维训练。目的是通过一个符号,激发大家发散出很多想法。

训练步骤:先思考3分钟,然后以接龙的方式,每人依次大声说一个名词。要求前面说过的内容,后面的人不能重复。

给教练员的小贴士:

1.提醒游戏规则:(1)前面的人说过的内容,后面的人不能重复。(2)没有接上的人,接受“真心话大冒险”的“惩罚”。

2.教练员用手势引导大家按照从左至右,从前往后的S型路线进行回答,并跟随回答的路线走动,及时给予每个答案鼓励和肯定。

3.掌握节奏,让游戏在快速和紧张的节奏下进行,不可在一个人身上停留太多时间。因为发散思维训练的原则之一是训练思维流畅性。如果节奏太慢,或在一处停留太久(超过30秒)都会影响整个思维训练的流畅性。

1.6.6 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

收敛思维假定逻辑必须走在秩序的“道路”上,以便抵达有已知、特定答案的“彼岸”。

当思维专注于寻找问题的逻辑与规律时,就要启动收敛思维了。

1.6.7 “坚强青铜”训练:找相同

请说出下面两个词的共同之处。

例如,“操场”和“手机”之间的共同点可以是“游戏”:在操场上可以做游戏,在手机上可以玩游戏;还可以是“平面”,操场是平面的,手机的屏幕也是平面的,每个人找的共同点会有很大差异。

训练目的:这是一次典型的收敛思维训练。目的是通过找两个词语的共同点,锻炼思维的概括能力。

训练步骤:

1.“作业”和“明星”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震”和“奥数”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堡”和“足球”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教练员的小贴士:

1.分三步进行,一次只做两个词的找共同点练习。

2.教练员必须清楚,收敛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一般而言,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因此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会有很大差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训练,应该有不同的训练要求。

3.如果学生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请多举几个例子,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训练的要求。

1.6.8 创新思维的测量

我的创新思维究竟如何,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测量吗?这是心理学家们一直在探究的问题。196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吉尔福特(J.P.Guilford)进行了发散思维测验,这种测验要求在5分钟内列出尽可能多的回形针的用处。然后测评者根据答案的独特性、灵活性、流畅性和精致性4个维度进行打分。后来,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发展出了托伦斯(E.P.Trrance)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TTCT, Torrance, 1974),这套测验用相对简单的词语和图形作业来测量发散思维。其中的一个测量题目就是本节开头的游戏题,另一道测试题是“假设人们眨巴眼睛就能把自己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结果会出现哪些事情”,见训练题1.6.9“眨眼联想”。20世纪90年代中期,波兰心理学家库亚夫斯基(Janusz Kujawski)又提出了“创造性想象测验量表” (TCI),这个测试用时半小时,比较方便操作,见训练题1.6.10和1.6.11。

好,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训练题,亲测一下自己的创新思维水平吧!

1.6.9 “坚强青铜”训练:眨眼联想

假设人们眨巴眼睛就能把自己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结果会出现哪些事情?请写(或画)出来。(3分钟)

1.6.10 “坚强青铜”训练:16元素的创想

下面的方框里有四组共16个元素,包括直线、点、波浪线和半圆曲线。在你所画的每一个图形中,可以使用少于或等于这16个元素,但不能超过16个元素,同时不能使用这16个元素以外的元素。并对图画命名,图形越多越好,越新颖越有创意越好。(15分钟)

1.6.11 “坚强青铜”训练:四图形的创想

下面的方框里给出了4个基本图形,请使用这些图形组合成新的图形并对其进行命名。在同一个图案里,每个图形只能使用一次,图画数量越多越新颖越好。(15分钟)

完成训练,恭喜你又获得一枚徽章!


(1)雷斯尼克.终身幼儿园[M].赵昱鲲,王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5.

(2)戴尔,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基因[M].曾佳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50.

(3)珀金斯.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杨彦捷,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80.

(4)克拉夫特.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数字时代的学习[M].张恒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5.

(5)巴格托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陈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6)陈染.选择适合的创客教育工具[J].中国科技教育,2017(12):60-61.

(7)沃格尔.创新思维法:打破思维定式,生成有效创意[M].陶尚芸,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4.

(8)雷斯尼克.终身幼儿园[M].赵昱鲲,王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34.

(9)雷斯尼克.终身幼儿园[M].赵昱鲲,王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37.

(10)雷斯尼克.终身幼儿园[M].赵昱鲲,王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35.

(11)臧玲玲,唐俭欣.美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02):27-32.

(12)沃格尔.创新思维法:打破思维定式,生成有效创意[M].陶尚芸,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4.

(13)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第三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11.

(14)李孝忠.能力原理与测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2-45.

(15)戴尔,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基因[M].曾佳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9.

(16)暴占光,华炜,张向葵.发散思维训练对61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3).

(17)沃格尔.创新思维法:打破思维定式,生成有效创意[M].陶尚芸,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7.

(18)米哈尔科.米哈尔科商业创意全攻略[M].曹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

(19)图片来源:成都魅客科创中心提供。

(20)博赞.博赞儿童思维导图[M].索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3.

(21)博登.思维技巧[M].卢寿荣,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57.

(22)博赞,等.思维导图[M].卜煜婷,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