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刻板印象风险无处不在

合理归因:从青铜到王者的逆袭

说回1978年,当时我还在西雅图居住,那一年西雅图超音速队以一场之差与NBA总冠军失之交臂,不过到了第二年,他们总算夺冠了。坦白说他们在通往巅峰的漫长岁月中其实一直都表现平平,即便到了1978赛季,他们也是以5胜17负这样“谦虚”的姿态开局的。不久,俱乐部的管理层解雇了球队主教练,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此前曾经做过球员兼教练的兰尼·威尔肯斯。球队阵容方面,除了威尔肯斯转为教练外,没有发生其他人员变化。不想这次换帅竟然让球队迅速走上了胜利之路。球队在威尔肯斯的率领下一共取得42胜18负,以47胜35负的总成绩结束了常规赛。随后这支球队一路过关斩将闯入了总决赛,在总决赛第七场以6分之差憾负,差一点儿就拿了总冠军。仅仅是做出了一个人事变动,即让威尔肯斯接替教练,便使得整个球队脱胎换骨了。

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是球队发生逆转前后媒体态度的变化。在球队发生变化之前,当地的体育记者总是使用最差劲的词描述各位球员。他们指责得分后卫只会传球而不敢往篮下突破;大前锋在离篮框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就急于投篮,而且连最简单的篮板球也接不住;中锋则像个木桩一样在场上一动不动,中距离投篮也是一塌糊涂。这些体育记者都是旁观者,为了说明问题,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眼光解读球员以及他们的个性特点。毕竟每次球队失利后他们都需要在报道中编几条原因出来,因此把矛头对准球员们的各种缺陷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做法。

随着教练的更替,超音速队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下子体育记者们要忙着分析胜因而不是败因了,于是他们笔下的球员形象也出现了180度大转弯。他们开始恭维那些一个月前还在被自己百般嘲弄的球员们,而此前提到的那些缺点一个个都变成了优势。得分后卫不往篮下突破说明他们具有很好的大局观;大前锋抢不到篮板的情形在他们漂亮的外线得分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而中锋在球场上站桩则恰恰使得他们在篮下坚如磐石……就这样,当球队最终杀入总决赛时,每个位置上的球员在体育记者们的眼里都成了篮球天才。

正如对超音速队球员们在1978赛季初平庸表现的片面解读一样,针对少数族裔和女性学业问题的解读也是充满局限性的。评论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旁观者视角,并且他们总是在试图解释糟糕表现的原因,却对成功的一面视而不见。在这种局限性的影响下,学生们的问题都被“合理地”归咎于他们的自身缺陷,正如超音速队在1978赛季初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被“合理地”归咎于球员们的自身缺陷一样。

上述局限性其实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一旦涉及从心理学层面解释少数族裔或女性等弱势群体的学业问题,它就会像一片阴霾一样笼罩在我们的探索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