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王朗传

王朗[1],字景兴,东海[2]人也。文帝即王位[3],迁御史大夫[4]。上疏劝育民省刑曰:“《易》称敕法[5],《书》著祥刑[6],慎法狱之谓也。昔曹相国以狱市为寄[7],路温舒疾治狱之吏[8]。夫治狱者得其情,则无冤死之囚;丁壮[9]者得尽地力[10],则无饥馑之民;穷老者得仰食[11]仓廪,则无馁饿之殍[12];嫁娶以时,则男女无怨旷之恨;胎养[13]必全,则孕者无自伤之哀;新生必复[14],则孩者无不育之累[15];壮而后役,则幼者无离家之思;二毛[16]不戎,则老者无顿伏[17]之患。医药以疗其疾,宽繇[18]以乐其业,威罚[19]以抑其强,恩仁以济其弱,赈贷[20]以赡其乏。十年之后,既筓[21]者必盈巷;二十年之后,胜兵[22]者必满野矣。”

注释

[1]王朗(?~公元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

[2]东海:郡名。秦置。楚汉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文帝即王位: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为魏王。

[4]御史大夫:官名。秦置。汉因之,为御史台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弹劾纠察及图籍秘书。

[5]敕法:整饬法令。

[6]祥刑:同“详刑”。谓善用刑罚。

[7]曹相国以狱市为寄:曹相国,即曹参,西汉开国功臣,曾继萧何之后任相国。狱市,指狱讼以及市集交易。

[8]路温舒疾治狱之吏:卢弼注引《汉书·路温舒传》:“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宣帝即位,温舒上书,宜尚德缓刑。”

[9]丁壮:强壮,健壮。

[10]地力:土地的出产能力。

[11]仰食:依靠他人而得食。

[12]馁饿之殍:馁饿,饥饿。殍,饿死的人。

[13]胎养:养育。

[14]复:谓免除徭役或赋税。

[15]累:忧患。

[16]二毛: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

[17]顿伏:犹跌倒。

[18]宽繇:减轻徭役。

[19]威罚:刑罚。

[20]赈贷:救济。

[21]筓:指女子十五岁成年。

[22]胜兵:指能充当兵士参加作战的人。

译文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文帝即位为魏王,王朗升任御史大夫。他上书劝谏文帝要抚育百姓,减免刑罚,说:“《周易》上说要整饬法令,《尚书》中写着要慎用刑罚,说的就是要谨慎的对待法令和刑罚。过去,汉相国曹参(嘱咐继任者)将(齐国的)狱市作为一些人行为的寄托之处;路温舒也曾憎恶那些审理案件的酷吏。如果审理案件的人能获得真实的案情,那么就没有冤死的囚犯;健壮的男子能充分利用土地的潜力,那么就没有遭受灾荒的百姓;贫穷年老的人能得到国家救济的粮食,那么就没有被饿死的人;让人们按适婚年龄进行嫁娶,那么男女就不会有无妻无夫的怨恨;胎儿的养育都能保障,那么怀孕的妇女就没有自伤其身的哀叹;对有新生儿的家庭一定免除徭役,那么婴儿就没有无人养育的忧患;人到健壮后再服劳役,那么年幼的人就不会有离家的乡思;年迈的人不再从军当兵,那么老年人就不会有跌倒(在行军路上)的担忧;用医药治疗人民的疾病,宽减徭役使百姓安居乐业;用刑罚来抑制豪强,用恩惠、仁爱来帮助弱者,发放救济钱粮来供给贫乏。这样,十年之后,已然成年的女子必定会充满街巷;二十年之后,能够当兵参战的人必定会遍布乡野了。”

文帝践祚[1],改为司空,时帝颇出游猎,或昏夜[2]还宫,朗上疏曰:“夫帝王之居,外则饰周卫[3],内则重禁门[4],将行则设兵而后登舆[5],清道而后奉引[6],遮列而后转毂[7],静室而后息驾[8],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9]也。近日车驾[10]出临捕虎,日昃[11]而行,及昏而反,违警跸[12]之常法,非万乘[13]之至慎也。”帝报曰:“览表,虽魏绛称虞箴以讽晋悼[14],相如陈猛兽以戒汉武[15],未足以喻。方今二寇未殄[16],将帅远征,故时入原野以习戎备[17],至于夜还之戒,辄诏有司施行。”

注释

[1]践祚:亦作“践阼”“践胙”,即位;登基。

[2]昏夜:黑夜。

[3]周卫:环卫,禁卫。

[4]禁门:宫门。

[5]设兵而后登舆:设兵,设置军队;布置军队。舆,车。

[6]清道而后奉引:清道,又称净街。清除道路,驱散行人。旧时常于帝王、官员出行时行之。奉引,为皇帝前导引车。

[7]遮列而后转毂:遮列,列队遮拦。转毂,飞转的车轮。比喻行进迅速。

[8]静室而后息驾:静室,古代天子行幸,对所居宫室先派人清扫和检查,以保持洁净并防止意外。息驾,停车休息。

[9]法教:法制教化。

[10]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11]日昃:太阳偏西,约下午二时左右。

[12]警跸:指古代帝王出入时,于所经路途侍卫警戒,清道止行。

[13]万乘:指天子;帝王。

[14]魏绛称虞箴以讽晋悼:魏绛,姬姓,魏氏,名绛,谥号为庄,故史称“魏庄子”,晋悼公时曾任司马。虞箴,古代虞人为戒田猎而作的箴谏之辞。晋悼,晋悼公,姬姓,晋氏,名周,一名纠,称晋周。

[15]相如陈猛兽以戒汉武:相如,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今四川省南充人)。西汉大辞赋家。汉武帝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相如曾上疏劝谏。

[16]殄:音舔,灭绝。

[17]戎备:武备;战备。

译文

文帝称帝后,王朗改任司空。当时文帝常常外出打猎,有时到黑夜才回宫。王朗上疏说:“帝王的住处,外面设有禁卫,里面有重重宫门。将要出行时,要设好卫队之后才上车,清除道路之后再导引前行,列队遮护帝王的车驾之后再转动车轮,清洁好宫室然后再停车休息。这些都是用来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力求警惕谨慎,垂示礼法教化的。近日,陛下出外捕虎,午后出发,到了天黑才返回,违背了帝王出行警戒清道的常规,也不是君王格外谨慎的做法啊。”文帝答覆说:“看了你的上奏,即使是魏绛引用虞人的箴言来劝谏晋悼公;司马相如陈述射猎猛兽的危险以告诫汉武帝,也不足以和您说的相比。现在吴、蜀二敌还未消灭,将帅都在远方征战,所以我要时常进入原野以练习战备。至于不应该夜晚才返回的告诫,已经下诏有关部门施行了。”

子肃[1],字子雍,拜散骑常侍[2]。上疏陈政本[3]曰:“夫除无事[4]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5]之费,并[6]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7],当今之所宜也。官寡而禄厚,则公家之费鲜、进仕[8]之志劝。各展才力,莫相倚杖,敷奏[9]以言,明试[10]以功,能之与否,简在[11]帝心矣。”

注释

[1]子肃:王郎之子,字子雍,东海郡人。魏国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

[2]散骑常侍:官名。秦汉设散骑和中常侍,三国魏时将其并为一官,称“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3]政本:为政的根本。

[4]无事:无所事事。

[5]浮食:多谓不事耕作而食。

[6]并:通“屏”。屏弃。

[7]常式:法式;常规。

[8]进仕:进身为官。

[9]敷奏:陈奏,向君上报告。

[10]明试:明白考验。

[11]在:存在。

译文

王朗的儿子王肃,字子雍,任散骑常侍。他上疏陈述为政的根本,说:“废除无实事可做的职位,减少并不急需的禄位,停发供养冗员的费用,裁减悠闲无事的官员;使当官者必有职责,有职责就要承担相应的事务,承担事务必定要发给俸禄,以俸禄替代其耕作,这是自古以来的常规,也是当今所应实施的制度。官员的数量少而俸禄优厚,那么国家的费用就会减少,人们入仕为官的志愿也就可以得到鼓励。官吏各自施展其才能,就不会相互依赖推诿。让他们陈奏各自的政务,考核他们的政绩,官员是否贤能,陛下的心里就会很清楚了。”

景初间,宫室盛兴,民失农业,期信不敦[1],刑杀仓卒。肃上疏曰:“大魏承百王之极[2],生民无几,干戈未戢[3],诚宜息民[4]而惠之,以安静遐迩[5]之时也。夫务蓄积而息疲民,在于省傜役[6]而勤稼穑[7]。今宫室未就,功业未讫[8],运漕调发[9],转相供奉,是以丁夫[10]疲于力作,农者离于南亩[11]。今见作者三四万人。九龙[12]可以安圣体,其内足以列六宫[13],显阳之殿,又向[14]将毕,惟太极已前,功夫尚大,方向盛寒,疾疢[15]或作。诚愿陛下发德音[16],下明诏,深愍役夫之疲劳,厚矜兆民之不赡,取常食廪[17]之士,非急要[18]者之用,选其丁壮,择留万人,使一期而更之,咸知息代有日,则莫不悦以即事[19],劳而不怨矣。”

注释

[1]期信不敦:期信,约定的时间。敦,笃实。

[2]百王之极:百王,历代帝王。极,困窘。

[3]干戈未戢:干戈,指战争。戢,收藏兵器,引申指停止战争。

[4]息民:谓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5]遐迩:远近。

[6]徭役:古代官方规定的平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时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所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社会劳动。一般有力役、军役和杂役。

[7]稼穑: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8]讫:完毕。

[9]运漕调发:运漕,谓由水路运粮。调发,征调;征发。

[10]丁夫:壮健的男子。

[11]南亩:谓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

[12]九龙:即九龙殿。《三国志·明帝纪》:“命有司复崇华,改名九龙殿。”

[13]六宫:古代皇后的寝宫,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

[14]向:面临;将近。

[15]疾疢:病害。

[16]德音:犹德言,指合乎仁德的言语、教令。

[17]廪:音林,三声,俸米。

[18]急要:犹紧要。

[19]即事:任事;作事。

译文

景初年间,大规模的兴建宫室,人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官府所约定的服劳役的期限不能兑现,刑罚杀戮仓促草率。王肃上疏说:“大魏承继于历代帝王之后的危困时期,幸存下来的百姓没有多少,战争还没有停止,实在应让人民休养生息,施予他们恩惠,以稳定远近的时局。要想致力于积聚储存而使疲惫的百姓得以休息,就在于减少徭役而勤于农作。现今宫殿没有修好,统一天下的大业还没有完成,要从水路征调运送粮食,辗转供给。因此服劳役的壮丁因繁重的劳作而疲惫不堪,农民离开了他们的田地。现在修建皇宫的劳工有三、四万人,已完工的九龙殿可以让陛下的圣体安居,里面足以安置六宫妃嫔;显阳殿也将要完工,只有太极殿的前面,工程还很大。眼下正日近严冬,疾病时有发生,实在希望陛下发布仁德之言,颁布英明之诏,深深怜悯劳工们的疲惫辛劳,多多同情广大百姓的困乏不足。选取平常吃公粮的士兵,还有那些没有紧急事务的劳力,挑选其中强壮的,择取留下一万人,让他们干满一年就可以更换。这样,人们都知道休息、替换有固定时日,就没有人不高高兴兴的去做事,即使感到劳累也不会有怨恨了。”

“夫信之于民,国家大宝也。仲尼曰:‘自古皆有死,民非信不立[1]。’夫区区之晋国[2],微微之重耳[3],欲用其民,先示以信,用能一战而霸,于今见称[4]。前车驾当幸洛阳,发民为营,有司命以营成而罢。既成,又利其功力[5],不以时遣。有司徒营其目前之利,而不顾经国之体。臣以为自今以后,傥复使民,宜明其令,使必如期[6]。若有事以次,宁复更发[7],无或[8]失信。凡陛下临时之所行刑[9],皆有罪之吏、宜死之人也。然众庶不知,谓为仓卒。故愿陛下下之于吏而暴[10]其罪。钧[11]其死也,无使污于宫掖[12]而为远近所疑。且人命至重,难生易杀,气绝而不续者也,是以圣王重之。孟轲称,‘杀一无辜以取天下,仁者不为也[13]。’汉时有犯跸[14]惊乘舆[15]马者,廷尉张释之[16]奏使罚金,文帝怪其轻,而释之曰:‘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之,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手足哉?’臣以为大失其义,非忠臣所宜陈也。廷尉者,天子之吏也,犹不可以失平,而天子之身,反可以惑谬[17]乎?斯重于为己,而轻于为君,不忠之甚也。周公曰:‘天子无戏言[18]。’言犹不戏,而况行之乎?故释之之言,不可不察;周公之戒,不可不法也。”

注释

[1]自古皆有死,民非信不立: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区区之晋国:区区,小,形容微不足道。晋国,国名,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尧之故墟唐,南有晋水,至叔虞子燮父改国号晋。

[3]微微之重耳:微微,渺小。重耳,即晋文公,姬姓,名重耳,谥号曰“文”,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

[4]见称:受人称誉。

[5]功力:指雇工。

[6]如期:按照约定的期限;至期。

[7]发:征发;征调。

[8]无或:不要。

[9]行刑:执行刑罚,多指执行死刑。

[10]暴:显露。

[11]钧:通“均”,相同。

[12]宫掖:指皇宫。掖,掖庭,宫中的旁舍,嫔妃居住的地方。

[13]杀一无辜以取天下,仁者不为也:语出《孟子·公孙丑》:“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14]犯跸:冲犯皇帝的车驾。

[15]乘舆:亦作“乘轝”,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

[16]张释之:字季,西汉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文帝三年,任廷尉,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17]惑谬:迷乱。

[18]戏言:开玩笑的话。

译文

“取信于民,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孔子说:‘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如果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国家是建立不起来的。’像区区的一个晋国,小小的一个重耳,想要使用他的人民,还要先让大家看到他的信用,所以能够一战而称霸,至今还受到人们的称赞。之前陛下要到洛阳,征调百姓修建行营,有关部门下令说行营建成后就结束劳役。但是行营建成后,又贪图使用这些民工,没有按时让他们回去。有关官员只知道谋取眼前利益,却不顾及治理国家的根本。臣认为从今以后,倘若再使用民力,应该申明有关的命令,一定要让他们如期返回。如果接着还有别的事情,宁可再重新征调,也不要失信于民。凡是陛下临时判处死刑的人,都是些有罪的官员,应该处死的人。但是百姓不知道其中的情况,认为(这些人)是被仓促处死的。所以希望陛下将这些人交付司法之官处理,公布他们的罪行,同样是将其处死,但不要让朝廷受到玷污而被远近的人们所怀疑。而且人命最为重要,让人活着困难而杀死人却容易,断了气就无法继续活着了,因此圣明的君王对这一点很重视。孟子说,‘即使杀一个无辜的人便能够获得天下,仁德之人也是不会做的。’汉朝时有人冲犯了文帝的车驾,使驾车的马受惊,廷尉张释之上奏应判处此人交纳罚金。汉文帝责怪他处罚过轻,而张释之却说:‘当抓住此人时,圣上派人将他杀了也就算了。现在交给了廷尉,廷尉是天下公平执法的代表,如果一有偏差,天下执法之人都会受其影响,百姓又当怎么做才好呢?’臣认为他的话大失为臣之道,不是忠臣所应该说的。廷尉是天子的官吏,尚且不可以失去公平,难道天子本身,反而可以迷惑而随意杀人吗?这种话偏重在为自己着想,却忽视了为君主着想,是极不忠诚的行为。周公说:‘天子不说开玩笑的话。’说话尚且不能开玩笑,何况是行动呢?所以对张释之的话不可不明察,对周公的告诫不可不遵循。”

帝尝问曰:“汉桓帝[1]时,白马令李云[2]上书言:‘帝者,谛[3]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4]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5]之,可以示容受切言[6],广德宇[7]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

注释

[1]汉桓帝(公元132年~公元167年):刘志,汉章帝曾孙,被梁冀等迎立为帝。桓帝在位期间宦官专权,禁锢党人,政治腐败。

[2]李云:东汉官员。桓帝时,直言极谏,触怒桓帝,被下狱,后来死于狱中。

[3]谛:细察。

[4]逆顺:多指臣民的顺与不顺,情节的轻与重,事理的当与不当等。

[5]宥:宽恕;赦免。

[6]切言:犹直言。

[7]德宇:德泽恩惠的庇荫。

译文

明帝曾问王肃说:“汉桓帝的时候,白马县令李云上书说:‘帝,是审谛万物的意思。(朝政如此混乱)这是皇帝不想审谛万物了吗?’当时李云怎么没有被处死呢?”王肃回答说:“李云只是说话上有失顺逆的分寸,推究其本意,都是想尽自己的忠心,念念不忘弥补国事的缺失。况且帝王的威严,比雷霆还要厉害,杀死一个普通人,跟杀死一只蚂蚁没有什么两样。宽恕赦免李云这样的人,可以表明自己能够容纳接受直言劝谏,让帝王的恩德庇荫整个天下。所以臣下认为处死李云未必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