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愤怒”

“愤怒”究竟从何而来?

人为什么会愤怒?

所谓“愤怒”,可以理解为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反应,陷入一种负面情绪的现象。

愤怒可能是由别人的过失产生,也可能是由其他情况产生。有时产生于对对方的恶意,有时并不伴随恶意,仅仅是因为意外。所以,愤怒的起因是多种多样的,并根据个人性格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怒点”低的人可以立刻发起火来,相反,也有不会发火的人。

然而,无论何种理由,受到伤害的一方都会感到愤怒。

细看其中,身心的伤痛自不必说,其他种种折磨亦不可数:愤怒、怨恨、懊悔、悲伤、辛酸、为难、虚伪……

另外,众所周知,如果满口狡辩、借口和谎言,或是强行正名只会火上浇油。

有人会说:那么对容易生气的人多关注一些,给不易怒的人少添点麻烦就好。然而并非如此。就算一个人看起来没有生气,也并不能说明他心里没有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意识到对方已经陷入负面情绪,有些生气,但只是没有将这种情绪外化,此时如果还是选择放任不管,这种方式其实就挺不诚恳的。

是否将产生的愤怒情绪外化与各种因素有关。打个比方,如果你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但是鉴于对方位高权重,自己日后还会生活在其影响之下,那么你可能会选择不表露自己的愤怒。相反,如果在你位置之下的人惹怒了你,你可能就会更容易表露自己的愤怒。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也有选择不发火的人。无论哪种情况,愤怒都是一种在瞬间对对方进行判断并由内而发的生理现象。

此外,就算遭遇同样的事情,最后是否会转向愤怒也是根据具体情况、对象和条件而决定的。

比如,如果“突然有人敲你的头”,你会是什么反应呢?

你可能会说:“那肯定要发火呀!”那么,你是否具体考虑过对方是谁呢?

如果对方是合不来的上司,那你一定会相当恼火。平日里积攒的不满可能会一并涌上心头,如果是当着其他同事的面被敲了头,还会平添一份“屈辱感”。或者,一想到被敲了头,再将其与之后可能会遭受的处分联系起来,你的不安之感便油然而生。

如果是被素不相识的人突然敲了下头呢?你是否会因为这种莫名其妙的情况而生气呢?此时你可能就会因为感到危险而心生恐惧,根据对对方的判断,说不定还会选择逃之夭夭。

如果对方是那种平日里只要气氛到了,就会边叫嚷着“搞什么搞!”,边跟你互相敲头的老友呢?如果对方是Downtown的浜田(日本搞笑艺人),只要不是故意敲很重,应该是不至于生气的。

又或者,如果是自己年幼的孩子满面笑容地靠过来,非常可爱地嘭嘭敲你的头呢?如果是自己的恋人边说着“真讨厌”边敲你的头,此时说不定你反倒会心情愉悦,双方开心地拥抱,变成一个甜蜜的瞬间。

愤怒根据程度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强烈的怒火会给身心带来巨大的负担,所以,平日里你如果有了小情绪,可以稍微思考一下它的来由,便能够适当地浇灭怒火。

如此来看,一样都是“愤怒”,其背后的成因却是多种多样的。

在这里,让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愤怒的定义。

“对某一事物产生反应,陷入负面情绪的一种现象。”

人之所以会陷入负面情绪,是因为自己所期待的情况与实际情况之间产生了偏差,这样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你需要明白的是,当你一不小心给对方的心里造成了这种偏差,对方自然会产生或大或小的愤怒情绪,这与前文所讲的愤怒是否外化无关。此时,你需要做的是坦诚地、心怀正义与善良地面对对方的愤怒。

愤怒的程度、所惹怒的人数的多少并不应该成为你行为的尺度。就算只是一个人的愤怒,只要其愤怒的理由是合理的,就应当真诚地进行应对。这才是“好的致歉”。

前面已经提到,生气以及无法原谅都会给身心带来巨大的负担。好好道歉并取得原谅也是帮助对方减轻这类负担。

为愤怒“命名”,冷静应对

接下来介绍如何应对“愤怒”。要想致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剖析“愤怒”,搞清楚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方式致歉。

我自己很擅长将对方的“愤怒”进行分类并为其命名。这样做能够更容易地分析出愤怒的原因,由此便能更好地去应对对方的“愤怒”。用这种方式在头脑中进行整理,首先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让自己放慢速度,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思考应该对对方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每当我碰到问题,我都试着不焦虑,同时不断地自我洗脑“要冷静,要冷静”,并通过深呼吸让自己平复下来,结果总能跨过这些坎儿。

理解了“愤怒”的深层含义,你就能够进一步感知到是“强烈的愤怒”,还是只剩下“焦躁”,也能够区分出“悲伤”“嫉妒”“不安”“羞耻”“嫌弃”“罪恶感”“低落”“怨恨”,并为之命名。总的来说,“愤怒”背后总有“后悔”的情感,所以,无论“愤怒”的形式如何变化,都会带给人精神上的痛苦。

根据最近常见的“Angry Management”(愤怒管理)的教程,“正确地发火”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要正确地向对方表达“我为什么生气”和对对方的诉求。的确,如果双方对道歉的标准有偏差,结果会让对方感到惊讶并产生“到底在道歉些什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道歉”的想法,此时,便很难通过“致歉”进行顺利的交流了。

我在之前的著作《好的致歉》中讲道:致歉时“首先搞清楚向谁、为什么事情、用什么方式道歉”,这一点非常重要。“原谅”这张牌并不是在致歉方的手中,而是在接受道歉一方的手中。

从这层意思来看,让生气的一方向致歉方说明自己的诉求是最能挽救局面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双方把夹杂着愤怒的交流真正进行下去。受害方到底在为什么生气,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致歉方到底在为什么而道歉?只要这些信息能够顺利地相互传递,“愤怒(IKARI)”就能转化为“理解(RI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