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与北方的凛冽相比,江南的气候要温和一些。
吴国是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有二都,分别是西都金陵府和东都江都府(扬州)。吴国始建于杨行密,至今已历四主。
唐朝末年,杨行密割据江淮,被拜为淮南节度使,而后杨行密逐步兼并东南各军阀,唯独与割据两浙的钱镠形成对峙。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朝封杨行密为吴王,彼时吴国政权初具雏形,国号“吴”也由于此。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杨行密去世后,他的长子杨渥继位,但是杨渥荒淫放纵,喜好游玩作乐,其亲信又不断欺压元勋旧臣,这就致使旧臣们颇感不安。于是,大臣徐温在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发动政变夺得大权,次年又弑杀杨渥,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为主,从此吴国的政权为徐氏所把持。
天祐十六年(公元919年),杨隆演晋位吴国王,建元武义,自此与唐朝断绝了法统。但是因为大权旁落,杨隆演建立吴国后并不快乐,于是放纵自己,以致生病卧床,第二年便去世了。
杨隆演去世后,徐温立其弟丹阳郡公杨溥为吴国王,改元顺义。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徐温去世后,他的养子徐知诰继承了他的权位,也是在这一年,徐知诰扶持杨溥即位称帝。
吴国的都城金陵山川灵秀、气象宏伟、文学昌盛、人物俊彦,是龙盘虎踞的帝王州,是六朝古都。居住在金陵的人口已超百万,是名副其实的南方第一大城。吴国的都城最开始是在江都扬州,只是因为扬州被杨行密经营多年,杨氏的势力在扬州盘根错节,有不少旧臣依旧忠于杨氏,而金陵则与扬州不同,金陵城是徐知诰主持营建的,徐氏在金陵投入诸多心血,金陵已被徐知诰经营成徐氏的大本营,所以徐知诰才会迁都金陵,以金陵为西都,以江都扬州为东都,施行两都制。
唐国清泰元年,吴国大和六年(公元934年),金陵吴国皇宫文明殿。
殿中正在举行朝会,一个青年男子靠坐在龙椅上静静听着一个留着长须、鬓角斑白的大臣的奏报。
只听那大臣先是讲了一些唐国近段时间的情况,末了便说唐国新帝登基,我朝理应遣使祝贺才是。
大臣把话说完后,龙椅上的杨溥却没有急着说话,他先是将目光投向左手边第一行中一位鼻挺唇阔,唇上留着短须,身着紫袍的中年男子,见那男子微微点了点头,杨溥适才对先前奏报的大臣开口道:“前两月我们才派了人去祝贺李从厚登基,没想到才这么点时间,唐国皇位又换人。宋爱卿,不知这次何人可以出使唐国啊?”
右仆射、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内枢使、司徒宋齐丘望了眼前方那留着短须、身穿紫袍的中年男子,然后才捧着笏板拱手对杨溥说道:“秘书郎韩熙载博文识礼,可为使节。”
“准奏。”杨溥想也未想便说道,他知道这些事本就是那紫袍中年男子与其党羽商议好了的,在他这里不过是走个流程。
那紫袍中年男子正是吴国实际的掌权者太尉、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东海郡王徐知诰。而刚才奏报的宋齐丘既是吴国的大臣,也是徐知诰的心腹谋主。整个金陵朝堂倒是有一大半人是徐氏一党。
定下出使唐国的人选,杨溥见大臣们没有其他事了,就散了朝,自个儿回后宫歇息去了。
……
洛阳的李从珂已登基一个多月了,这段时间他可没闲着。他先是将自己的生母鲁国夫人魏氏追尊为宣宪皇太后,将来到洛阳的刘王妃册封为皇后,将自己的儿子李重美封为雍王,然后又对朝堂的人事进行了调整。
李从珂将自己的心腹韩昭胤升为枢密使,让刘延朗做了枢密副使,房暠做了宣徽北院使。同时,他还征召雄武节度使张延朗担任中书侍郎、判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朝辅政。因为冯道已在相位上坐了八年,所以李从珂决定也给冯道挪挪位置,于是将他外放为匡国军节度使,去镇守同州、华州、商州等地。
可冯道去后,少了冯道的调和,本就不对付的中书侍郎刘昫与左仆射李愚常常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争吵,甚至是相互诟骂,都不愿同时谒见皇帝,朝廷的政事往往被耽搁。李从珂对此很头疼,也很担忧,想要另外任命相臣,便询问亲信朝臣中谁的威望声誉适合做辅相。大家觉得尚书左丞姚顗,太常卿卢文纪、秘书监崔居俭适合。
这姚顗年少时好学上进,在唐朝末年便考中进士。后梁贞明年间任校书郎、登封令、右补阙、礼部员外郎,召入翰林为学士、中书舍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姚被贬为复州司马。一年后,授左散骑常侍,任兵部侍郎、尚书左丞,资历深厚。
卢文纪出自世家大族,乃五姓七望范阳卢氏子孙,他的祖父是卢简求,曾经担任唐朝太原节度使,他的父亲是卢嗣业,官至右补阙。卢文纪中进士后,在后梁时期担任刑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唐明宗时期,担任为御史中丞,后升为太常卿。
崔居俭同卢文纪一样,也是出自世家大族,乃五姓七望清河崔氏子孙,他的祖父崔蠡、父亲崔荛皆是唐朝名臣。后梁贞明年间,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庄宗灭梁,被征召为秘书监。
大家评论姚卢崔三人的才能、品行,认为他们各有优劣。李从珂不能决定该挑选谁做辅相,于是把三人的名字写在小纸条上,放入琉璃瓶中,在夜里焚香,向上天祷告,用筷子夹取,首先夹到写有卢文纪名字的纸条,其次是姚顗。于是第二日,李从珂便下旨任命卢文纪和姚顗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洛阳瀍河桥东春风和煦,桃李夭夭。
赵弘殷今日旬假,回到家中,教赵匡胤耍了套棍法,逗了一会小曼薇,然后就在主房的厅堂里陪自家娘子说起了体己话。
聊了一会儿家长里短,赵弘殷端起茶杯呷了口茶,润了润嗓子,又向杜堇月说道:“月娘,本想着此次去洛阳会有一场恶战,可是谁曾想,皇帝未战先怯,连夜逃离了洛阳,朝廷诸公在皇帝走后便将潞王迎进洛阳继承了皇位。”
杜堇月说道:“这样也好,有道是兵凶战危,洛阳没有战事,对百姓是好事,而且弘郎也不必操心战事了,妾身只愿郎君平安就好,只盼新君能让百姓过几年太平日子。”
赵弘殷点了点头,对自家娘子的话深表赞同,他们这些武夫拼死拼活不也是想让天下安定下来吗!
杜堇月未免气氛沉闷,便岔开了话题,说起了赵匡胤的学业。
当听到小匡胤因为不用心学习常常被杜堇月修理时,赵弘殷不觉莞尔,他知道匡胤的性子,因此对杜堇月说道:“这小子就是只皮猴,叫月娘费心了。”
杜堇月笑道:“弘郎,这本是妾身份内之事,何谈费心,倒是弘郎你在家中时,也需好好说道说道他,不可惯着他。”
赵弘殷自是应承下来。傍晚,一家人在主房的厅堂吃过晚饭,然后赵弘殷就拉着赵匡胤去书房考较学业去了。
……
六月初一,唐国大朝会。
洛阳的官员们卯时便在端门外等候。待到端门开启,官员们便鱼贯而入,前往乾元殿参加朝会。
因为是大朝,所以洛阳七品以上官员悉数到场。朝会的队列一直排到殿外的广场上。
辰时,李从珂来到乾元殿,高坐在龙椅上,然后便有一个尖细的声音在殿内响起“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内侍的声音落下没一会儿,一个身着紫袍的中年男子便捧着笏板出列奏道:“启禀陛下,契丹、吴国、蜀国、楚国、汉国、吴越、闽国、南平等国使节前来向陛下贺喜,他们现在人已在殿外,等候陛下召见。”
李从珂道了声“宣”,然后先前那内侍便又高声道:“宣各国使节觐见。”
没有多久,便有几个人从殿门外走了进来,其中有一人的长相穿着与其他人大相径庭,这人脸型尖细,前额较窄,高颧骨,高鼻梁,头顶上的头发是剃光了的,只有两鬓留着少量余发,穿着绿色的缺胯衫,此袍服与中原人所穿的缺胯衫有所不同,它不是在袍服两侧开衩,而是在臀部开衩,开衩的两片以纽扣固定在一起。这个人不是汉族人,他来自契丹,是契丹的使节。
几个使者进了殿里便依次代表各自主上向李从珂道贺,祝贺他登基称帝。
不过蜀国使者恭贺时,李从珂厉声说道:“回去告诉你主,让他赶紧归还兴洋二州,不要等到兵戎相见时,才后悔。”
蜀国使节不敢顶撞,只是唯唯诺诺的应下,至于回去说不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等几个使者说完奉承应景的话,李从珂便让他们退了下去。接着,又有几名朝臣出班奏报,但都是些无关痛痒的事,李从珂听后便着有司办理。
……
与初登大宝春风得意的李从珂相比,在洛阳的石敬瑭又是另外一番光景。自那日安葬完先帝向李从珂辞行没被允准后,石敬瑭便郁郁寡欢,连吃饭都没有味口,以至于形容消瘦,让枕边人担心。因此,魏国公主李凌雁多次向李从珂求情,请求让石敬瑭返回河东,并且她还说动太后为石敬瑭说情。
李从珂不好拂了太后的面子,于是询问心腹们该如何处理此事。大多数人都劝他将石敬瑭留在京城,不可纵虎归山,只有韩昭胤和李专美认为北平王、卢龙节度使赵德钧正镇守幽州,现在不宜猜忌石敬瑭,应该用石敬瑭制衡赵德钧。
李从珂心中一时难以决断,于是他召石敬瑭问话,看着石敬瑭羸弱消瘦、颔首低眉的样子,李从珂认为是自己多虑了,这样的石敬瑭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于是便准允石敬瑭返回河东。
在石敬瑭返回河东后,李从珂听取了中书侍郎张延朗的建议,将张敬达调任为武宁节度使,同时担任北面行营副总管,屯守代州,以便分散石敬瑭这个总管的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