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慈悲,行医救人

修道院迅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中心,获得的善款也更多,正如《圣经》所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马太福音》25:29)。富裕的市民将现金投入奉献箱,还捐赠各色财物——精美的圣杯、法衣,甚至土地,以期能洗去他们在人间的罪孽,迅速得到救赎。

规模较大的修道院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权力,以致后来的基督教会改革者专门对此提出质疑。这些财富和权力并非通过剥削得来。本笃会首创的宗教修行模式,使得修士可以在修行间隙进行劳作,还可多行善举,为民众带来福祉。

修道院参与多种经济生产活动,图中一个修士正在酿酒(约1400)。

德意志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布鲁格尔的画作,圣伯尔纳在医治病人。

为生病的人提供医治服务,是世人熟悉的一种善举。当时修道院无论大小,均设有医疗所,医治得病的修士。所以,何不向广大民众开放呢?中世纪中期以后,这类医疗所遍布欧洲。

耶稣自己也医治病患,并且促使信徒传播这种善意。他告诉门徒,“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信徒听了耶稣的话,既讶异又不解,问耶稣他们何时为他做了这些事,耶稣解释道“这些事你们只要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35)。修道院开设医院逐渐成为中世纪社会一大鲜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