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兵败回到洛阳后,怎么想也出不了这口气,狠狠心,欲向四方诸侯发令共讨郑欺君之罪。
虢林父叹了口气,劝阻道:“陛下,应该吸取教训了,轻易出兵已遭一次大败。还是郑伯尚顾着礼制,未过分逼迫,否则这次王师可能全军覆没。
如果传檄四方,一来好象在四处张扬陛下连一个诸侯国也没法教训了,实在不利王室颜面。
二来此时的列国诸侯中,除了陈、卫、蔡等寥寥数国外,其余都与郑国交好。
臣认为,既然郑伯已经派人前来劳军谢罪,不如借此赦免其罪,让郑伯自我反省吧。”
周桓王无语,从此便不再谈郑国,更不敢惹郑国。
这便是郑周繻葛之战。
此战是周桓王自不量力,在周王室已经全面衰落的情况下,与当时中原最强大的诸侯郑国之间的一场正面较量。结果是王师大败,天子周桓王带着箭伤而逃。
此战以后,四百余年大周王朝天子威望降到了历史低点,从此天子毫无威严可言。在众诸侯国眼中,大周王朝的地位已然降低到了等同于弱小诸侯。
从此,周天子彻底沦落为列国诸侯争霸的工具。大国争霸中,如果觉得周天子有用,便搬出来一用,否则便是被列国诸侯所遗忘于洛邑。
郑国的霸业则是达到了极盛!
但是,所谓盛极而衰,这是历史的规律。郑国在此战后,也彻底丧失了曾经借大周王朝力量号令诸侯的权力。
如果说,此前的郑国讨伐列国诸侯,动不动便请出王师,搬出王命,那以后便只能靠着郑庄公的谋略来讨伐诸侯了。
当讨伐诸侯的理由越来越苍白时,郑国便失去了加速扩张地盘的机会。
郑国,终于也要走向衰落。同时,一些后来笑傲江湖的强国将开始走向历史舞台,如齐国、楚国、晋国等。
是啊,这个时候,郑庄公真的要看看列国诸侯的情况了。
西方大国秦国,历经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三代励精图治后,国力迅速强大起来,完全将秦国的国力与一个伯爵大国相符合了。
要知道,秦襄公以前,秦国的地位仅仅是周王朝一个附庸国!
当然,由于秦国东面还有一个强大的晋国存在,所以秦国只能在西方闷声发展,根本无法达到中原。
西及北方能够到达中原的势力,当然是晋国了。但此时的晋国,呵呵,还在内战呢。晋国的小宗曲沃氏还在与大宗晋国公室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曾经,郑庄公帮助过晋国小宗曲沃氏的,但对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来讲,其他诸侯国内部越是斗得厉害,越有利于有意成为地区霸主的郑国利益。
那南方强国楚国呢?楚国的发展不得了,郑庄公早就预料到楚国会强势崛起,但没想到崛起那么迅速,这是令郑庄公始料不及的。
郑国在繻葛之役大败周桓王后,楚国国君熊通已经不再把周天子当一根葱了。公元前704年,熊通公然宣布脱离大周王朝统治,自立为王,史称楚武王。
从此,一个不但强大而且蛮横的芈姓熊氏诸侯就横马立刀于春秋江湖,令汉阳众多姬姓诸侯甚至江淮一带众多东夷小国谈楚色变。
楚国相继灭了数十个武装政权,有姬姓诸侯,也有外姓诸侯,也包括许多东夷南蛮部落,一举成为南方第一强国。
郑国要当心了,因为此时的楚国已经把染指中原列为战略目标了。
但郑庄公还管得过来么?他此时已经老了,心力交瘁,甚至原先较为稳固的中原郑、齐、鲁这个铁三角同盟,也走到了尽头!
原因居然是为了屁大一点小事,而这个小事却居然是郑国自己惹出来的。
公元前706年,齐国遭到北戎武装的突袭。这一次不同于以往,一般情况下北戎侵犯往往是掠夺一把就走,这一次是举大军侵犯,已经攻占了齐邑祝阿,并向齐国另一重镇历下推进。
齐守将数次告急,齐僖公一边组织齐军抗敌,一边向郑国、鲁国两个盟友以及姻亲国卫国求援。
鲁国、卫国接到求援还在研究如何出兵,郑庄公已经派出世子忽率郑军前往救援,齐僖公亲自出城迎接。双方合兵一处,直奔历下城。
世子忽根据北戎以骑兵为主、中原诸侯以车兵为主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两兵种的优劣特点,向齐僖公献了诱敌之计。
齐僖公欣然采纳。于是,郑军由世子忽率领埋伏于北戎来犯回撤之途,而齐军主力分两部分,一部埋伏于历下城门东侧,另一部以轻兵据守历下城。
北戎武装一路突袭,势不可挡,直至历下城。
根据世子忽之策,齐军开城迎敌,双方接触厮杀,齐军向东门方向佯败而走,北戎武装倾全军追赶。
北戎武装刚至东门,忽然炮声大震,锣鼓喧天,四周伏兵顿起,将戎兵包围。戎族武装情知中计,急传令撤兵,但已经被齐军杀了个大败。
残军向北撤,却又进入了郑军的埋伏圈,北戎兵大恐,被郑军杀得丢盔弃甲,全军崩溃。
后面齐军又追至,北戎武装被全线包围,然后在战车冲杀下,北戎武装如陷入人间地狱。
就这样,一场中原诸侯联手抵抗北戎侵略的大战结果,以北戎武装全军覆没、戎族首领悉数战死而告终!
而这个时候,鲁、卫两国前来救援的部队还在路上。
这一战,令齐僖公对郑国感激不已,尤其是郑国世子忽智勇双全的表现,给齐僖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