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孔子的相貌气质

孔子的相貌

我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一个人,还是从各种传媒渠道、历史书籍中去了解一个人,首先一定是想知道他的相貌。因为相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还跟他的内在思想气质、精神风貌有关。对于孔子这位圣人、全天下华人的共同老师,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的相貌,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几年前的一个“圣诞节”前夕,我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家长为自己四岁的孩子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书的第一页就是孔子的画像。没想到,孩子打开书本后大呼:“妈妈,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当妈妈纠正时,孩子却一脸严肃,认为自己没有认错,因为画像上的孔子“有长长的胡子、长长的眉毛”,“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长长的胡子、长长的眉毛”,慈眉善目就是人们心中孔子的重要特征。

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些孔子画像和塑像看,孔子确实是一副温文尔雅、一团和气的样子。这些画像自然有许多将圣人理想化的成分。

孔子长得真像圣诞老人吗?打眼一看孔子会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

对于孔子这位圣人,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既熟悉又陌生。

我们如果穿越回春秋末年,在路上遇见孔子老师,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会是:这人也太高了!魁伟!孔子身材魁伟,而且因为他的身材,大家给孔子起了个外号。哎,孔圣人、孔老师的外号是什么呢?还可能有的朋友会问,孔子的外号,冬颖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告诉我的。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下来了孔子的外号。《史记》说,孔子的身高是“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九尺六寸是什么概念?

古时候各个朝代的尺寸与今天不同,对于换算方法学者们也还有争议。孔子的身高换算到今天有多种说法,不论哪种说法,都是十分惊人的,孔子身高1.8米以上应该是古今学者的共识。

可以说,孔子是一个比我们了解到的历史上的很多大英雄,比如,张飞、武松、鲁智深、林冲、关胜、卢俊义还有关公个子更高,也更威猛的男人。所以当时的人们才给孔子起了个外号,叫“长人”。孔子的真实气质、风度应是不同于后代孔子画像、塑像中的温文尔雅形象,而更具阳刚风采。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孔子就是一个“山东大汉”。这样一个“山东大汉”,面孔长得如何呢?没有任何一本和孔子同时代的文献有记载,我们现在看见的孔子像,都是唐朝以后的人画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好在比孔子晚出生四百年的大史学家司马迁,经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外貌有侧面描述: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当中,有一次,到郑国的路上,因为有人迫害逃亡,慌乱中他跟学生们走散了。和学生们分手时,师生约好了在郑国都城的城门相见。古代的都城都有几个城门,孔子先到了,就在郑国都城最繁华的东门站着等自己的学生。他的一个学生子贡也赶到了郑国都城,向郑国人打听自己老师的去向。有一个郑国人见子贡着急找人,就跟他说:“刚才我在城东门看到一个人,额头像圣贤君主尧一样饱满,脖子长得像正直名臣皋陶一样粗壮,肩膀长得像著名贤相子产一样略微前倾。但这个人腰长腿短,腰以下,比治水的大禹,短了三寸。这人长得不一般,但疲惫已极的狼狈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到东门与孔子会合,把这段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孔子。孔子笑着说:“把我的外貌说成那样未必恰当,不过说我像无家可归的狗,说得确实对啊!”

我们总结一下这位郑国人所描述的孔子相貌:除了身高突出外,孔子还上身长下身短、肩膀有些往前探、胳膊稍长、额头饱满突出。从“累累若丧家之狗”一句评价看,“累累”是劳累、操劳的样子,也就是说,孔子应该不胖。那孔子的眉毛、胡子是像圣诞老人那么长吗?

《史记》没说。有一本成书时间有点争议的古书《孔丛子》,有说是成书于秦汉之际的,有说是唐以前不知是什么朝代托名孔子八世孙孔鲋所写的。这本《孔丛子》上说,孔子天生须发稀疏,几乎没有眉毛,当然,也不会有长长的胡须。

当然,《孔丛子》一书所说的,可能未必完全准确。但是我们确实没有确信可靠的文献记录,能告诉我们孔子是否有长长的胡子和长长的眉毛。我们通常看到的孔子相,来自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吴道子参照《史记》的描述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孔子,吴带当风,因为吴道子的画儿画得特别好,唐朝以后的孔子画像都按照吴道子塑造的孔子形象来画。

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中的孔子后来一直被当作孔子的标准像,我们从画像中可以看到,孔子身体略前倾,双手作揖,彬彬有礼。孔子头上扎着儒者的头巾,双目前视,温和又坚定的目光中透露着圣人的襟怀与智慧,飘逸的须发也给孔子增添了不少气质和风度,所以后人才将之视为孔子的标准像。但是画像很难展示孔子身高带给人的震撼!

这样的孔子先师,是你心中的圣人形象吗?这样一个高大威猛的男人,气质如何?会让人望而生畏吗?《论语》将给我们答案。

孔子的个性气质

《论语》中不仅有关于孔子老师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还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论语·乡党》)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论语·乡党》)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论语·乡党》)

孔子在乡里与人闲谈时,谦恭得像个不善言谈的人。但他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政这些重大场合却能言善辩,言辞明晰而又通达。孔子上朝时,分寸把握得十分到位,在国君还没到来的时候,他和比自己级别低的下大夫交谈,是和颜悦色的;跟比自己级别高的上大夫交谈,则是不卑不亢的。孔子进入国君上朝的宫殿,低头弯腰,恭敬谨慎;站,不站在门中间,走路不踩门槛;进门后急行而前,谦谨有礼。国君命他迎接宾客,他庄重认真。国君召见他,孔子不等待车驾备好,就马上上车,动身起行。真的是非常多礼!

这样一个重视礼仪的孔子老师,却不是一个僵化的偶像。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一位叫原壤的老朋友。孔子的这个老朋友原壤可能是个崇尚自由的道家人物,他不拘小节,叉着两腿坐在地上。在孔子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出我们今天这样严整的裤子。从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献来看,春秋时期的裤子不分男女,都只有两只裤管,无腰无裆,套在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至于膝盖以上部分则无遮护。穿这种裤子,其目的是为了遮护腿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当然,穿这种裤子,如果叉着腿坐在地上,是非常容易走光的。原壤看见孔子过来了,动也不动,依然叉着腿坐在地上。孔子见原壤如此糟糕的形象,就冲他说教起来,“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孔子边骂边调侃他的老朋友:“小时候不谦逊尊长,长大后乏善可陈,老了又不死,就是你这样的浪荡子。”然后,更为有趣的,是“以杖叩其胫”,孔子用手中的拐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使他无法继续叉着两腿坐着,终止了那不雅的姿势。我们从中可见孔子的直爽、机敏和幽默,若好言相劝不听,就直接动手。

在《论语》中,对孔子的气质有许多不同的描写。但因为《论语》是语录体,这些描写段落,散落在《论语》的各个章节,就像散落的珍珠,缺少一根穿起的线,我们很难把握。不仅我们很难把握,因为孔子的学问精深、内涵丰富,他身边的弟子也常常把握不好老师的精神风貌。孔子最喜欢也最看重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颜回是说孔子的道德学问,越仰望就越觉得高,努力钻研想学习孔老师的思想精髓,却总是领会不到位。以颜回和孔子的感情,他说的一定是肺腑之言。可因为他把孔子捧到了云端,把孔子描述得好似神仙般的人物,现在的人更无从确知了。如果把《论语》中对孔子精神风貌相关的语录单独整理出来,再参酌后代儒家学者对孔子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有许多令我们钦佩的个性气质,也是精神风貌,我重点谈其中三点。

一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一次,楚国的大夫叶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回答上这个问题。他回来之后将此事告诉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文字: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叶,音shè,读shè时是古城邑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面对子路的尴尬无语,孔子指引他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叶公,孔老师的为人啊,发奋学习时会忘掉吃饭,学到高兴时便什么忧愁都没了,就这样在学习和不断思考进步中变老却一点也没感觉到。”

在这段孔子自我评价的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踏实生活、积极学习,并以此为乐的精神。孔子说这段话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当时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已有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多次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二是正道直行。

孔子非常重视礼仪,可能有些朋友会认为他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其实,孔子生性刚直,主张正道直行。《论语》中记录有一个人曾经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再把右脸伸过去,这是孔子不赞同的。他认为献出恩德与慈悲,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孔子同样不赞成以怨报怨,反对用恶意和怨恨去回馈他人的不道德。如果以怨报怨,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无休无止的恶性循环,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今天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孔子提倡的是“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率直、磊落、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和行为不端的人。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是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是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

三是无论穷富,皆安于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在孔子心目中,“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对于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孔子视之如天上的浮云一般,坚决不予接受。在孔子看来,一个正人君子要想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首先要做到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即使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也能以苦为乐。

无论是外在的威猛形象还是内在的执着、率真、乐观与通达,孔子都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孔子最大的魅力就是来自他的礼仪修养。《论语》的第十章叫作《乡党》,里面说到孔子的种种举止行为。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人的态度是很谦恭的,自己的行为是很严肃的,日常是很有教养的,这种教养是礼仪所赋予他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像孔子这样高大的男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注重礼仪、形象,是非常令人震撼的。这种对礼仪文明的重视,体现在孔子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因为让全天下乃至后世的人都奉行礼仪并生活在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是孔子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