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证名诊断及辨证要点
中风辨证论治的方法很多,既有按疾病分期进行治疗的,如将中风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也有按主症,如神志障碍、肢体偏瘫、语言不利等进行治疗的。还有按病因病机分证进行治疗的。有的把中风分成风阳上扰、风痰阻络、气虚血瘀和肝肾阴虚四证,有的把中风缓解期分为肝阳上亢、气虚血瘀、痰浊瘀阻。也有人认为阴虚阳亢证是中风的主要证候,还有人认为肝阳亢证是中风的主要证候,还有人认为肝阳上亢和气虚血瘀证最常见。更有人认为痰热腑实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是中风急性期常见证候之一。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国家行业标准,二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颁布中风辨证标准。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本书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对中风的分型进行辨证论治。
一、证型诊断
(一)中经络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黯红或黯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6.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弦或弦细。
(二)中脏腑
1.痰湿蒙闭心神证
素体多是阳虚湿痰内蕴,病发神昏,半身不遂而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黯,痰涎壅盛,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痰热内闭心窍证
起病骤急,神昏,昏愦,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而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
突然神昏,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痿,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二、辨证要点
中风病多见于西医学的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根据病位深浅、病情轻重、证候寒热虚实及病势顺逆等,对中风病辨证论治进行了系统化,大大提高了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中风的中医辨证要点主要包括了解病史及先兆、辨中经络与中脏腑、辨病性、辨闭证脱证、辨病势顺逆,具体内容如下:
1.了解病史及先兆
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劳力等诱因。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辨中风的病性
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黯,多属瘀血为患。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4.辨闭证、脱证
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5.辨病势顺逆
临床注意辨察患者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中脏腑者,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病位深,病情重。如患者渐至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目不能视,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愦、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总之治疗中风中脏腑一定要辨病、辨证、辨部位、辨闭脱、辨阴阳、辨轻重缓急、辨病势顺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