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脑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多有高脂血症、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血液病等病史以及吸烟、饮酒、高盐或高脂饮食等危险因素,常在安静时起病。
一、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标准确定: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病灶时),或持续24h以上(当缺乏责任病灶时);④排除非血管性病因;⑤头颅CT/MRI排除脑出血。
二、临床分型
1.传统分型
(1)完全型:
指起病6h内病情即达高峰者,常为完全性偏瘫,病情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
局限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可持续6h以上至数天。
(3)缓慢进展型:
起病2周后症状仍进展,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等有关。此型应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或硬膜下血肿等相鉴别。
(4)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 RIND):
曾被称作完全恢复性脑卒中,因其临床特征为缺血所致神经症状,体征一般超过24h以上,最长者可持续存在3周,而后恢复正常,不留后遗症。实际上是一种供血较好部位的梗死,随着侧支循环的代偿而使功能得以恢复所致。
2.OCSP分型
(1)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 TACI):
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综合征的表现,包括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同向偏盲、偏身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 PACI):
有以上三联征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3)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 POCI):
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综合征。
(4)腔隙性梗死(cerebral lacuna infarct, LACI):
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大多是基底核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3.按解剖部位
分为大脑梗死、小脑梗死和脑干梗死。其中大脑梗死又可分为:①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50mm以上;②中梗死:小于一个脑叶,31~50mm;③小梗死:16~30mm;④腔隙性梗死:15mm以下。
三、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主症:
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症:
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四、疾病分期标准
1.急性期
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2.恢复期
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
发病6个月以上。
五、证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制定。
1.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突然偏身麻木,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半身不遂,舌强言謇或不语,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弦滑等。多见于脑梗死的急性期。
(2)风火上扰证: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有力或弦数等。多见于急性期。
(3)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自汗,心悸,手肿胀,便溏,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多见于恢复期,也可见于急性期。
(4)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自汗,心悸,手肿胀,便溏,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多见于恢复期,也可见于急性期。
(5)肝肾亏虚证: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肢体肌肉萎缩,舌红或淡红,脉沉细。多见于恢复后期或后遗症期。
2.中脏腑
(1)肝肾亏虚证: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肢体肌肉萎缩,舌红或淡红,脉沉细。多见于恢复后期或后遗症期。
(2)肝肾亏虚证: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肢体肌肉萎缩,舌红或淡红,脉沉细。多见于恢复后期或后遗症期。
(3)肝肾亏虚证: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肢体肌肉萎缩,舌红或淡红,脉沉细。多见于恢复后期或后遗症期。
六、辅助检查
对于发病2h以内,MRI检查可发现强信号,具有早发现的特点。发病24h后,CT检查可发现低密度灶。
七、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的中风病和脑梗死部分,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的中风章节以及《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的脑梗死章节。
1.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
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
化痰通络汤加减,药用茯苓10g、半夏9g、生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6g、天竺黄g、紫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三七粉(冲服)3g等。
(2)风火上扰证
治法:
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推荐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9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煎)30g、川牛膝9g、黄芩9g、栀子9g、夏枯草9g、胆南星6g等。
(3)气虚血瘀证
治法:
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
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30g、当归9g、桃仁9g、红花9g、赤芍15g、川芎9g、地龙9g等。心悸、胸闷、脉结代者合用生脉散。
(4)阴虚风动证
治法: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推荐方药:
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白芍15g、天冬9g、玄参9g、枸杞子9g、龙骨15g、牡蛎15g、牛膝9g、当归9g、天麻9g、钩藤12g、丹参12g等。
(5)肝肾亏虚证
治法:
滋养肝肾。
推荐方药: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药用熟地黄10g、首乌15g、枸杞12g、山萸肉10g、麦冬9g、石斛9g、当归9g、鸡血藤15g等。
2.中脏腑
(1)痰湿蒙神证
治法:
化痰息风,开窍醒神。
推荐方药:
涤痰汤加减,药用法半夏9g、陈皮9g、枳实9g、胆南星6g、茯苓15g、石菖蒲9g、竹茹6g、远志9g、丹参15g、甘草9g等;合用苏和香丸鼻饲。
(2)痰热内闭证
治法:
清热化痰,醒脑开窍。
推荐方药:
清心宣窍汤加减,药用黄连9g、栀子9g、丹参15g、天麻9g、钩藤(后下)15g、石菖蒲9g、牡丹皮9g、羚羊角粉(冲服)0.6g等;鼻饲安宫牛黄丸。
(3)元气败脱证
治法:
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
参附汤加减,药用人参(单煎)15g、附子(先煎)9g,鼻饲。
八、西医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①溶栓治疗;②脑神经元保护;③降颅压治疗;④抗凝治疗;⑤抗血小板聚集治疗;⑥其他治疗。
九、针灸治疗
1.中经络
治则:
醒神开窍,疏通经络。
主穴:
百会、人中、内关、极泉、尺泽、足三里。
配穴:
肝阳上亢者:太冲、太溪、百会;痰热腑实者:曲池、内庭、丰隆;风痰阻络者:丰隆、合谷;气虚血瘀者:气海、三阴交;口歪者:颊车、地仓;上肢不利者:肩髃、合谷;下肢不利者:环跳、阳陵泉;尿失禁者: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2.中脏腑
治则:
醒神开窍,启闭固脱
主穴:
百会、人中、内关。
配穴:
①闭证:十二井穴(放血)、合谷、太冲;②脱证:关元(灸)、气海、神阙(隔盐灸)。
十、临证参考
临床以分期为纲,分证为目。以分期、分证综合治疗为基本思路。分期主要根据发病时间与病情轻重。分证则以虚实为纲,邪气盛为实,精气不足属虚;邪实主要责之肝胃,正虚主要在脾肾。脑梗死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固脱、救阴固阳。所谓“内闭外脱”,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息风、益气活血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