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由肾脏本身或肾外原因引起的使肾脏的排泄功能在短期内迅速减低,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不能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和排泄代谢产物,导致内环境紊乱,出现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迅速升高,高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等急性尿毒症症状。尽管急性肾衰竭已受到临床广泛的重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当发现急性肾衰竭时往往已经具备晚期临床表现的特点,使肾衰竭不可逆转,需要肾脏替代治疗,不利于急性肾衰竭的早期防治。全球的重症医学专家和肾脏病专家提出了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概念,急性肾损伤是指在3个月内发生的临床表现为血、尿、组织检测和影像学检查不同程度的肾脏结构、功能及肾脏损害标志的异常,包括急性肾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移植肾延迟复功等一大组疾病的临床术语。由于肾功能轻度减退即可导致并发症发病率及总体死亡率的升高,急性肾损伤比急性肾衰竭更好地反映急性肾脏损伤的全过程,尤其是早期阶段,因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防治,故目前在肾脏病学界和危重病医学界趋向弃用急性肾衰竭,而统一采用急性肾损伤,所以用急性肾损伤来描述肾功能恶化到衰竭的过程更加贴切和直观。引起急性肾衰竭的疾病较多,临床上将其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大类,其中以急性肾小管坏死为最常见,肾前性因素和肾性因素都会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