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心理学(原书第2版)
- (美)理查德·C.施瓦茨 玛莎·斯威齐
- 4146字
- 2022-06-24 18:22:01
推荐序2
在此书的英文版出版之时,我刚刚学习内在家庭系统疗法(IFS)不久,也曾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施瓦茨博士发邮件,想要把英文版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同行。后来美国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本书的版权已经被国内出版机构买走了,我感到既如释重负(毕竟翻译是个苦差事),又欣喜若狂(因为更多同行终于可以通过中文版了解这个流派了)。此刻,我非常感激编辑胡晓阳的邀请,让我有幸为这本书写推荐序,成全我以某种方式“再续前缘”。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是怎样认识并爱上IFS的,IFS的魅力何在,以及我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由衷而热切地推荐给你们。
我与IFS的相识相知
与IFS相识,是我在美国西北大学读婚姻家庭治疗硕士的时候。有几位我很喜欢的老师都曾提到并推荐过这一流派,况且该流派创始人原本就和西北大学的几位大牛交情颇深,这都助长了我对IFS的好奇心。我第一次报名就感受到了IFS的火爆,因为虽然距离开课时间尚早,但当年培训的名额早就已经满了。我等到第二年提前报名才终于成功报上。前一段时间听说IFS初阶的培训已经火爆到需要摇号才能参加了,我不禁庆幸自己“生得早”。参加IFS初阶的培训是需要颇下一番决心的,因为当时的培训总共需要18天,分成6段,每两三个月集中培训一次,跨度近一年(现在由于疫情,很多培训转为线上进行,因而设置会有不同,但总课时不变)。这实在是我上过的战线最长的初阶培训了(如果不算精神分析的话)。起初很难想象18天该如何“熬”完,然而参加以后就发现18天转瞬即逝。因为IFS是经验取向的流派,所以培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各种体验。体验这个东西是急不来的,需要小火慢炖。结果上了一年的培训课后,我依然意犹未尽,于是又上了第二阶的培训课以及其他相关工作坊聊以解馋。IFS第二阶的培训包含很多个不同的主题(比如成瘾、亲密关系、焦虑问题、创伤等),其他相关的工作坊更是琳琅满目,我很想一直浸润在这些培训中,不过目前唯一的挑战就是它们个个爆满、一位难求!
我为什么如此钟爱IFS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难免要回顾一下我与心理咨询的前尘往事。我在北师大读研时懵懂地踏入了婚姻家庭治疗,并有幸加入导师方晓义教授课题组。虽然那时资源还相对匮乏,但是我仍有机会参加各种工作坊、观摩一些老师的现场工作或录像。正在我踌躇满志地要做一名家庭治疗师的时候,我又一脚走进了精神分析的殿堂。从此开启了漫漫学习路,一路“消化不良”。因为要在做个体、做伴侣、做家庭的不同角色和状态之间切换,我时常觉得晕头转向,颇有一副后台处理器加工不过来、显示器卡顿的囧像。为了“治病”,我在北师大博士毕业后又去美国读了硕士,只为找到一剂山楂丸,使我身心舒畅。正是在这样“自我救赎”的时刻,我遇到了IFS,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整合的曙光。
IFS的系统观
IFS把家庭系统的理念应用在个体咨询中,可谓把系统观贯彻得十分彻底、清晰。正如家庭是一个系统,我们每个人的内在世界也是一个系统。随着我们长大,在我们的内在系统中,会有无数个部分逐渐成长起来,它们应不同的运而生,身负不同的使命,在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各个部分又在每时每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便维持这个内在系统的稳态。
生而为人,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外在系统(家庭、工作单位、社会环境等)的召唤,然而与此同时,你是否也听到来自内在系统的呼声?比如,当我的外在系统(家庭或者工作单位等)召唤我去承担某个角色(比如拯救者,或随便什么角色)的时候,我恍惚间会听到来自内在的不同声音。一个声音在高声应和:“放着我来!”这似乎是来自某个一贯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的部分,它会第一时间跳出来完成任务;当然也会出现另一个幽怨的声音:“怎么又来了。”这可能是来自某个承载着愤怒和烦躁的部分,它在指责那个完成任务的部分揽下了太多不该有的责任;说时迟那时快,第三个声音马上响起:“生气也别表现出来呀,会得罪人的!忍忍吧!”这似乎是来自某个负责压抑情绪的部分。当然还可能有第四个、第五个……第N个声音,它们都各怀心思、各司其职,一起在纷纷扰扰中组成了我们纷繁复杂的内在系统。
长此以往,这些部分之间也会拉帮结派。几番交手,是敌是友,也就逐渐分明了。比如,如果我的某个兢兢业业、奋发图强的部分让我工作学习太久,那么必然会有拖延、焦虑、抑郁等各种负责把前者赶下台的部分轮番登场。它们起初或许好言相劝,一看不起作用,就逐渐拳脚相加。于是,我的“拖延”部分一旦登场,就会拉出一副要绑架我的架势,稍事休息可是远远不够的,它一定会让我埋头于不断自动播放的视频中,以至于完全听不到那个“努力”的部分在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可是,好景不长,正如所有的部分一样,“拖延”的部分也没有无边的法力可以永恒地霸占我的内在。当它终于抵挡不住敌军的攻势、仓皇出逃之后,我的“努力”的部分便再次占据主导。它看着逐渐迫近的截止日期和眼前的断壁残垣仰天悲叹,一边打扫战场、重振士气,一边赌咒发誓,下次一定要把“拖延”的部分压在五指山下,令其永世不得翻身。然而,这只不过是又一轮循环的开始。“努力”的部分为了弥补被对方抢去的时间而越发强势独裁,“拖延”的部分为了保护我的休息和健康而见招拆招,直到再次攻上城墙,将“努力”的部分重伤流放……如此循环往复,我的内在系统中的不同阵营就这样逐渐走向“对立极化”(polarization)。如果各位读者把上文中的“努力”的部分和“拖延”的部分想象成一对父母,其中一个好“鸡娃”,一个又很佛系,这不就相当于我们在无数家庭中看着眼熟的“对立极化”吗?没错,内在系统和家庭系统一样,总是在“闹哄哄地进行权力角逐”。对立极化只是系统中万千动力中的一种,其余种种,仿佛大千世界,美不胜收。
IFS同样秉承“系统观”的精髓,因此从IFS的角度来做个体咨询,能让家庭治疗师的多种方法都得以派上用场。比如,不要“选边站”,不要跟某个人(部分)结盟,不要认为整个系统的问题都出在某个人(某个部分)身上,也不要觉得一个系统中只要改变一个人(部分)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咨询做不下去了,与其说来访者整个人在阻抗,倒不如说来访者的内在系统中有些部分撂挑子不干了,就像家庭中的某些成员想要退出咨询了一样。那么,咨询师就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只理解并共情了一些部分而没有看到其他部分仍在被忽视、被指责或者被压抑呢?就像家庭治疗师会做的一样,我们需要听到每个人(部分)的声音,要和每个人(部分)都建立好关系、真正理解他(它)们的需求,然后才能促进各个部分的沟通和合作,最终实现系统的和谐。
“真我”的力量
那么是不是说咨询师要做来访者的内在系统的“家庭治疗师”呢?那来访者离开咨询室之后要怎么办呢?来访者需不需要内化一个家庭治疗师在自己的系统里呢?其实,每个来访者的内在系统已经自备“家庭治疗师”了,它就是“真我”(Self)。真我这个概念也是让我爱上IFS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强调了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资源,是毋庸置疑的、天赋人权一般的存在。我们要想自我救赎,不需要向外寻求,不需要去内化谁的影响,也不需要从环境中习得,只须看向自己的内在,寻找真我的力量。如果看不到,不是因为没有,只是因为迷雾重重。所以咨询师的职责,是和来访者一起“拨云见日”,拨开一个又一个的“部分”,最后看到的就是那个如太阳一般恒定的存在——真我。真我会像家庭治疗师一样,对每个部分都抱有好奇和接纳,和每个部分都建立好关系、倾听它们的诉求、释放它们的负担、实现它们的期望,然后促进部分之间的沟通协作,领导着整个系统重建和谐。只要帮助来访者发掘自己的“真我”的力量,让真我被各个部分信任,让各个部分愿意被真我领导,那么咨询师的工作就完成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不免会想问另一个问题:咨询师也是人,也有内在系统,如果在和来访者的内在系统工作的同时,还要考虑咨询师的内在系统,这不是太乱套了吗?的确,咨询师内在系统中的不同“部分”也容易加入到来访者系统的“混战”中去。比如,咨询师可能也有想让来访者快点改变的部分,这些部分就会和来访者系统里的那些想要改变的部分结盟。但如果来访者内在的这些想改变的部分其实是与另外一些部分对立的,那么咨询师的结盟显然会得罪另一些尚未在咨询中露脸的部分。于是,我们就会看到有的来访者一边诚恳地说“咨询对我很重要”,一边“今天开会去不了”。这样的结盟,就会让咨询师难以和来访者的所有部分建立好关系,咨询也就难以达到实质上的效果。因此,在咨询中,咨询师追求的也是用自己的“真我”去工作,而不是用某个博学多闻的“咨询师部分”或是其他部分去工作。当我们的重点不是“doing”而是“being”,不是努力地用某种技术、做某件“该做的事”,而只是让自己的真我领导着我们去和来访者建立联结的时候,改变就会发生。这样的咨询被我的IFS老师称作“effortless”,我想中文意思就是,无为而治。
我想要推荐IFS的原因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此搁笔。心理咨询发展到今天,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IFS也是如此,它整合了心理学史上重要流派的精髓,比如家庭治疗、格式塔、存在人本、心理动力学等,不胜枚举。无论你之前擅长的是哪个流派,都容易在IFS中找到一些契合点,把IFS融入你自己的实践中去。在我参加过的各种IFS的培训和讲座中,不乏有着二三十年临床经验的资深咨询师。我曾好奇地问过一些前辈,为什么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还要学IFS?他们给我的回答基本相同,都觉得在IFS中既能整合和升华自己过去的毕生所学,又能紧跟前沿发展和行业趋势,可谓“此生需要学的最后一个流派了”。同时,因为IFS非常强调来访者“真我”的力量以及咨询师用“真我”去工作,这使得我在学习和实践IFS的过程中,总是被滋养而非被消耗。我相信各位同行都深深地知道,对于想要“活到老,咨询到老”的我们来讲,保养好自己这件“工具”尤为重要。
如果你是咨询师,如果你对IFS感兴趣,那么这本书,可谓是走进IFS世界的官方捷径和不二法门。IFS系列有很多书值得一读,但我认为这一本,是其余所有的开端。因此,我真诚地期盼有更多的同行可以通过这本书认识并了解IFS。我相信你们每个人与它的相识相知都会是一个美妙的故事。
愿我们都能在内在系统中自在自得。
兰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兼职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家庭研究与治疗方向博士
美国西北大学家庭研究院临床博士后
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