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溪松月: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历程
- 杜如松编著
- 1764字
- 2022-06-29 11:23:00
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丙申年象山雅集
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正值学院成立大典系列活动,学院每个系部皆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学院成立的祝福,国乐系、赵松庭竹笛国际中心同样如此。5月11日,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举办了中心成立以来的第一场户外雅集。烹壶茶乐语话闲,白雾画香装作帘。借杭城新茶之期,向一直以来关心关注学院以及中心成立的校内外领导以及艺术界各社会人士表示感谢。
本次雅集特别邀请到台湾茶艺名家解致璋老师,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杨九华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著名国学家郑绍昌老师,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郑祖襄先生,中国美术学院著名油画家司徒立先生,中国美术学院著名山水画家、博导林海锺教授,浙江音乐学院著名音乐理论家王同教授,“气脉养生”创始人刘清源,“承香堂”主人卢伟业,“易园”主人李旭东等作为嘉宾。
暮色降临,宋建明教授在中心挥笔题字,为本次雅集拉开序幕。
音乐、书画、品茗,看似同样惬意的事,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偶遇与刻意安排,才能使它们相遇。亦如此次雅集,是艺术生活化的一种形式,更是艺术碰撞融汇后的一种升华。音乐、书画、茶三者之间的关系,充斥在意境、感悟、富有灵魂的生活方式中。音乐可以是听觉的书画,亦无形;书画可以是视觉的音乐,亦有形。茶于案上有形,于时间之中又可以是无形的,三种在历史长河中涤荡流传的时空艺术恰逢此时此刻,予人以精神上的滋养。
春秋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魏晋有竹林七贤清静无为,纵歌世事。文人的隐世情怀在一曲雅歌,一席清茶,笔墨丹青中诉说。自古,煮茶参禅是文人墨客远离尘嚣荡涤灵魂的要事,舞文弄墨拨弦吹箫被他们视为至尊。现代人的快节奏和时间的碎片化,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浮躁与紧张,让我们没有时间安抚身心、沐浴灵魂,也就是丢弃文化、否定传统。但是,面对工作的紧张与生活的压力,净化自己的灵魂或许就是在沏茶听箫,磨墨绘竹中让心情得到休憩。
习笛之路上,感受赵松庭先生的人文精神影响,认识到“没有文化的音乐,不会有灵魂”,感悟到乐与文学,以及其他多种艺术的相通,反思为人处世,尝试从理论到实践再反哺理论等等诸多,都是我们现阶段所经历而又感激所拥有的。
在笛声中寻求属于这个阶段的音色与理解,好似每一杯茶都蕴含着不同的气味与甘甜,若刻意追求形式,则适得其反。笛乐中的气息,仿佛茶道精神,更是与书法绘画中的那“一口气”如出一辙。艺术是人精神力的融合与凝聚,其代表着独属于这个时间、这种状态下的所展露的一种思辨,或许在下一秒,这种形而上的思辨力就发生变化了,其不断的变化衍生着即兴性艺术,就如同没有一首乐曲的演奏一样,没有一道茶的味道相同,没有一副书画无异。
解致璋先生在茶道与茶道精神中致力于美学的融入,尝试将艺术化的技术融入生活,这是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我认为,传统的创新来自传统自生的高度,只不过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美学意识中表现为不同的状态。近代会因为信息的延迟而产生一个时代的代表性艺术风格及美学状态,而放在当下,巨大的信息会影响着这一个时代的艺术与美学,各异而又相互碰撞、影响、占据一席之地。思维无法预测,如同艺术发展的无限性,但无法舍弃的是艺术的来源,也就是生活,如果仅仅是为了束之高阁,那我们眼中的传统与经典也将随着这个时代而逝去。
雅集之中我们在品茗中听曹宇老师琴曲《梅花三弄》,忆古人扫雪烹茶,五月天借琴音解读香山居士的《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聊一聊宋代文人雅客取雪煎茶品龙团的风雅之事。聆李跞老师琵琶曲《霸王卸甲》,停杯且听琵琶语,时而细捻轻拢仿佛茶香疏处,时而弹破碧云,挥毫落纸如云烟。再感杜如松教授演奏的笛曲《鹧鸪飞》《寒江残雪》,杯影交织中听旧音里传述的“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声落茶满且留白,余音交汇,伴以茶香共忆往今。
这场雅集引我们思考着,音乐和书画与茶的结合是传统音乐在这个时代创新的一种方式,其产生的艺术化生活或是生活艺术化理念是传承传播传统艺术的形式新颖化,而在这种形式中摩擦出的艺术理念、美学思想,也将为这个时代带来一批新的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元素之一——笛乐习承的后辈,应当理解、尝试这种形式,更需要思考、创新出其他适合传统走向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