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著
- 2901字
- 2022-07-04 15:08:02
第三节 夯实社区全民健身基础
社区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人在社区参与体育锻炼,收获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和谐的氛围。但是,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还存在较大短板,突出表现在深入社区的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较少、赛事活动贫乏、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等方面。全民健身工作只有牢牢抓紧社区,才能使全民健身更加深入人民群众生活。要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下沉社区,培育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丰富社区健身赛事活动,完善社区健身场地设施。
一、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下沉社区
社区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社区体育已成为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服务内容逐步丰富,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服务蓬勃开展。但社区全民健身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就近就便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下沉社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重点要做到“五进”:一是体育社会组织进社区。发展社区全民健身最重要的是健全社区体育组织,要进一步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推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向社区延伸,培育社区体育俱乐部,引导网络、草根体育健身组织进社区,增强社区体育健身组织的黏性和活力,让群众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成为社区体育健身的核心。二是赛事活动进社区。运用市场化方式打造全国社区运动会品牌,引导各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加大力度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运动项目,建立社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三是体育场地进社区。支持建设一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落实新建小区按标准配建体育设施的要求,不断完善老旧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大力推进社区健身中心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基本实现社区健身中心街镇全覆盖,打造家门口15分钟社区体育健身圈。四是健身指导进社区。组织专家学者到社区开展科学健身讲座,为社区群众开展体质监测活动,推进智慧健康驿站建设,普及科学健身常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在社区推广集运动营养、科学健身、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于一体的主动健康管理新模式。五是健身文化进社区。在社区广泛宣传推广“我的健康我做主”“运动使生活更美好”的新理念,用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身文化,将全民健身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创建,融入家庭家风建设,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宣传推广社区健身榜样,传播社区健身好声音。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下沉社区,一是要加强对社区居民体育运动需求的调查,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提高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适配性。二是要注意与社区自身发展条件相适应,避免千篇一律的设施投入,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三是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体育设施的投资渠道,通过赞助、承包等方式推动体育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二、培育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
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我国社区体育组织发展起步较晚、发展不充分,融入社区的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少、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活力不够。由于缺少社区体育组织的参与、指导和帮助,社区体育活动没有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较低。
培育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一是完善注册登记制度,社区内活动符合登记条件的基层体育组织,可依法向县级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对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基层体育组织,可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实施备案管理。二是丰富基层体育组织类型,鼓励成立街道(乡镇)社区体育组织联合会,发挥管理服务协调作用。重点扶持培育为老年人、青少年等特定群体服务的社区体育组织。三是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级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支持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各类社区体育赛事活动。探索通过社区居民、公益基金捐赠等方式筹集社区体育组织运营资金,提高运营活力。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综合评价机制,加强第三方管理,提高基层体育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三、丰富社区健身赛事活动
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在激发拼搏精神、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广泛开展社区体育赛事活动,能够有效培塑群众参与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促进基层体育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为优化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供持久动能。当前,社区体育赛事活动种类少,较多集中在健步走、太极拳、广场舞、跳绳等常规项目。同时,社区体育还存在活动多、赛事少等问题,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缺乏黏性,往往呈现“一阵风”的特征,难以塑造居民经常性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
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一是丰富社区赛事活动类型,大力发展健步走、太极拳、广场舞、跳绳、慢跑、自行车、游泳、健身操、健身气功、瑜伽、武术等易于在社区开展的健身项目,鼓励社区体育组织向居民推广新兴运动项目、地域性运动项目及适宜社区居民共同参加的体育运动活动。二是培育社区品牌赛事活动,结合开展“我要上全运”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国社区运动会,支持创建“一区一品”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三是丰富家庭体育健身活动,推广易于开展、适宜家庭参加的运动项目,鼓励有条件的社区设立家庭体育节,开展丰富多样的亲子体育活动。四是凝聚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发展合力,用好社区服务站、乡村文体中心等场地设施,充分发挥社区内优秀退役运动员、体育教师、健身教练、健身达人等各类体育专业人士作用,培育社区体育活动组织骨干,鼓励体育俱乐部下沉社区。通过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让更多社区居民热爱健身、享受运动、弘扬体育精神,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完善社区健身场地设施
当前,我国社区健身场地设施不足,一些新建小区没有按标准配建体育设施,老旧小区缺乏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充足空间,部分已建成的场地设施设备陈旧,缺乏系统维护与管理,夜间照明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居民夜间健身需求,导致社区体育场地实际利用率低。有些社区体育设施没有坚持全民健身导向,存在场馆化倾向,布局不合理,与社区周边环境不相协调。
完善社区健身场地设施,一是要抓建设,加强科学规划,推动社区体育设施合理布局,与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相适应。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新建小区实际和应急避难(险)需求配建社区体育设施。二是要重利用,鼓励基层体育俱乐部、运动协会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设施,举办社区体育赛事活动,推动社区体育设施在工作日白天与社区周边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社会组织共享使用。适应社区居民夜间运动习惯,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完善照明、储物等配套设施,提高社区体育设施夜间使用效率。三是要强管理,建立社区体育设施协同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组织、志愿者等协同配合,引入互联网等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社区体育设施智慧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