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推动更多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

长期以来,举国体制快速调集大量社会资源集中支持竞技体育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聚集了大量的场地设施、专业训练、健身指导、运动康复等优质资源。但是,由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缺乏有效联通,大量优质竞技体育成果没有充分向社会开放、由全民共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闲置和浪费。推动竞技体育成果由全民共享,有利于推动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赋能全民健身发展,彰显体育强国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推动场地设施共建共享

为快速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竞争力,提高为国争光能力,我国探索训练基地发展模式,在各地建立了一大批职能相对单一、为各运动队伍提供后勤服务保障的训练基地,极大改善了运动队训练条件和学习生活环境,为运动队训练水平及运动成绩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证。但是,由于运动项目训练具有季节性特征,部分训练基地在一定时间段内无需承担训练备战任务,运动训练基地的场地设施通常采用国际先进材料和设备,对外开放维护成本很高。运动训练基地一般由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缺乏对外开放的激励机制和制度条件,未充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训练备战。因此,长期以来,体育系统管理的训练中心、基地、体校的场地设施结构性利用率不高,很多没有向社会开放共享。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由单一的训练备战转向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亟待打破竞技体育场地设施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之间的界限,推动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共建共享场地设施。一是大型运动会场馆建设要立足于多种功能的开发利用,更好结合全民健身需求进行场馆布局和设计,从源头上使竞技体育场馆具备与社会共享的基础。二是各类训练基地在完成训练任务的同时,要分时段、分类型向社会开放。开放具体时段、时长由各地、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明确规定。积极探索体育系统健身设施服务开放多元化的成本补偿机制。三是将各地各类训练基地体育设施有关开放信息,纳入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共享、动态监控、用户评价等一体化功能集成,向社会公示并接受监督。四是建立训练基地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五是鼓励各级各类运动队走出去,运用市场化机制,通过挂牌、租赁等方式与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场地设施,降低训练备战成本。

二、加强竞技体育成果市场化开发

竞技体育在训练技巧、膳食营养、运动康复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具备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育训练方式,通过科学训练有效提高运动成绩。二是运动队膳食营养方案,经过科学研究,营养更加均衡,更有利于身体健康。三是康复技巧,运动康复属于运动物理治疗,可以帮助被治疗人恢复正常运动,比普通的康复治疗目标水平更高。但是,这些经验做法长期以来大多只运用于专业运动员,未广泛应用于普通群众的日常健身服务。同时,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意识越来越强烈,迫切希望得到专业资源的支持。加强竞技体育成果市场开发利用,有利于提高群众健身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推动形成合理运动膳食结构,“吃出健康身体,练出美好身材”,提高运动康复普及度,降低医疗支出成本,对于扩大竞技体育群众基础,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也具有积极作用。要推广运用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康复手段,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和运动健身效果综合评价,提高科学健身水平。

加强竞技体育成果市场化开发,要充分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竞技体育训练、膳食、康复等成果充分赋能人民群众科学健身。一是准确把握竞技体育成果公益属性,平衡好公益属性和市场化开发之间的关系,坚持公益普惠的定位,避免过度无序开发,使竞技体育成果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人民群众。二是结合市场需求,尽快形成可向市场推广的科学膳食教材和课程。研发针对业余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等不同人群的膳食标准,通过打造运动餐厅、运动酒店、运动基地等平台,结合网络直播等手段,将成果更广泛地传播到市场中去。鼓励各级各类运动训练基地与第三方合作,面向社会培训营养师,有偿提供饮食评估、运动食谱,制定个性化方案并跟踪指导优化。三是引导竞技体育训练竞赛资源和科技成果向全人群健康促进转化,把竞技运动员训练方法、康复手段推广到普通群众中去,运用运动损伤康复方法和运动训练中的新科技,打造覆盖不同人群的健康促进方案,以体育运动这一非医疗手段,促进人民健康。

三、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体育专业人员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力量,主要包括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人才、竞技体育人才、体育经济人才、体育专业技术人才、行政管理人才等。长期以来竞技体育人才和群众体育人才分属两个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资源缺乏有效流动,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向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人才的转化不够。

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推动竞技体育人才和群众体育人才双向流动,人才资源充分涌流,夯实全民健身发展的人才基础。一是建立国家队、省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制度,明确现役国家队、省队运动员在退役前,每年均要在中小学或社区开展不少于一定时间的健身指导服务。二是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帮扶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机制,通过下社区指导、云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基层体育组织发展。组织开展体育明星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使体育明星能沉到基层社区,向民众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推广运动项目。三是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制度,健全服务全民健身的教练员、裁判员评价体系。四是通过专业赛事带动业余赛事活动,吸引赛事观众,开展“我要上全运”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扩大体育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