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著
- 5087字
- 2022-07-04 15:08:01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高位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在制度建设、场地设施、赛事活动、群众参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总量不足、布局不优、载体不新、质量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全民健身制度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2月,国务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此后,省市县逐级建立起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关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健全。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时期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要求,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在顶层设计上实现了深度融合。2019年以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国家已经制定实施关于健身消费、投融资、税费价格、规划用地、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科技研发、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全民健身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大幅增加。近年来,国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地方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71.3万个,比2015年增加近1.2倍;体育场地面积约31亿平方米,五年增加近10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2.2平方米,比五年前增加了近40%。社会足球场等短板问题突出的领域实现了更快发展,“十三五”时期,全国共新建社会足球场地26 957块,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我国社会足球场地与“十二五”期末的水平相比增长了4倍。
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全国示范性群众体育赛事项目“全民健身 活力中国”持续举办,品牌赛事、项目系列赛事和特色赛事活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普及。全国新年登高健身活动等传统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以及全国毽球、跳绳比赛及展演等具备广泛群众基础的活动吸引了更大规模的参与者。“九九重阳”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展示活动、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夏(冬)令营等活动引领作用不断加强。紧抓筹办冬奥会的契机,“全国大众冰雪季”、全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活动蓬勃开展,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社会力量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热情不断高涨,赛事数量和参与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规模赛事1 828场次,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参加人次超过700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力量举办的“业余足球联赛”“谁是球王”“东西南北中羽毛球赛”等品牌赛事活动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此外,以全国智能体育大赛为代表的智能在线体育赛事,集健身、娱乐、社交于一体,突破了物理空间和时间限制,正在以新的形态吸引群众关注和参与。
全民健身参与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身意识显著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全民健身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20年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与2014年调查相比提高了3.3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0.2%,花钱买健康、买时尚、买新鲜成为居民新的消费观念和追求。体育消费是典型的健康消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爱,体育健身逐步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群众身体素质逐步改善,2020年底,我国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0%以上。
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
全民健身产品服务总量不足。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数量依然不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偏低,特别是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有限,制约了全民健身活动的便捷开展。尽管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全国体育场地设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我国全民健身服务水平不高,供给主体发展不充分,尤其是公益性、专业化的体育社会组织较少,运营管理水平和提供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体育赛事活动多样性不够丰富,户外运动还处于成长期,赛事供给明显不足,一些热门马拉松赛事经常出现参赛名额被“秒杀”现象。
全民健身资源布局不优。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与人口总量、结构和变动趋势还不相适应,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布局较少。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东部10省市体育场地数量71.1万个,场地面积9.38亿平方米,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3.29%和48.13%,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占全国40%左右的人口比重;西部12省(区、市)体育场地数量仅为42.6万个,场地面积4.28亿平方米,分别占全国的比重为25.96%和21.96%,明显低于西部地区占全国27%左右的人口比重。中西部地区、基层社区和农村人才较为缺乏,城市群、都市圈内部健身设施共建共享不足,县城健身短板问题突出,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赛事活动、健身指导比较匮乏。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载体不新。部分健身场地设施落后、器材单一,有的设施已经损坏无法使用,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地方“场馆思维”的路径依赖仍然存在,仍以建设相对封闭的大型场馆为主,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新型健身空间的开发利用比较滞后,全民健身还没有充分与绿色生态空间相融合。有的地方体育场馆建设贪大求全,建成后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难以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与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结合不够,智能化场地设施较少,智能化应用尚未得到普及,线上化、家庭化健身新场景普及程度还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身需求。
全民健身供给质量不高。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初衷主要是服务于大型赛事活动,部分场馆选址偏远,对群众开放的成本高,导致赛后利用效率较低,当前一些地方仍然热衷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忽视人民群众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部分体育场地和设施的使用效率不高,一些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有效对社会开放,健身资源的共享程度不够。全民健身服务科学化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专业指导人才队伍缺乏,群众中既存在运动负荷偏低、力量和速度练习跟不上的问题,也存在过度运动、运动损伤的问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尚未实现深度融合,运动处方普及程度不够,以体育运动康复为特色的医疗机构和专科能力建设滞后,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亟待提高。
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仍需改善,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体育赛事方面,多部门“一站式”服务机制运行不畅,赛事安保服务垄断程度高,服务标准缺位。在资金支持方面,体育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地区财政性投入仍显不足,水电气暖价格优惠政策落实难,体育保险产品尚处于空白。在土地保障方面,体育用地十分紧张,用地政策执行难,利用“四荒”(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和城市“金角银边”土地发展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缺乏具体执行标准。在体育传媒方面,赛事电视转播渠道单一,上星体育赛事频道较少,体育赛事转播权和版权缺乏法律保护。
三、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格局,以及需求结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面临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
发展阶段在变。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意义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繁重,要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用,以人民体质的不断增强、全民健康水平的显著提高、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蓄积高质量发展的长久势能,积极应对发展环境的变局。
发展理念在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此背景下,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动共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发展格局在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时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人民群众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体育健身新需求,提升传统体育消费,培育新型体育消费,发展体育服务消费,增强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形成更强大的国内市场。
四、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具备有利条件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全民健身相关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出重大部署,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我们破除制约全民健身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根本保证。
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期,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长期向好基础牢、条件好,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本面支撑。我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需求的基础不断扩大。
体育健身逐步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运动是良医”的观念逐步普及,人民群众参与健身的方式也从被动接受向积极主动参与的方式转变,健身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体育消费逐渐从运动装备、保健品等实物型消费向注重体验、满足幸福感的多元化服务型消费升级,体育消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已成为一种新潮休闲消费方式。体医融合的健康理念、体教融合的教育理念、体旅融合的休闲理念等日益深化,全民健身新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催化”了人民群众对健康、健身的认识,触发了体育消费的“动机”,培育了体育消费的“习惯”,体育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有力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全民健身相结合,不断孕育新的健身产品,推动服务供给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的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制造,正在与数字经济、新零售、新消费、新生活方式等多维变量发生化学反应,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体育成为赛事、健身、娱乐、咨询、服务等一系列业态相互融合的生态链产业,全民健身的发展逻辑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些都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