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六行数与兵法之道”,应理解为《易经》六行数之道与中国古兵法之道。《易经》六行数显示出种种奇特的巧合,读者由此可以体会到,巧合的原因是背后的神理,也就是道和自然法则作用在先。兵法之道就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人们通常认为运用兵法是为了夺取战争胜利,但这只是浅层次的理解。兵法的本质不是为了取胜,而是为了制止战争。取胜具有霸权意味,不战而和具有平等合睦意味。战争是以恶制恶,兵法是“以弱胜强”的手段。战争双方力量相差不大才有必要运用兵法,如果力量悬殊,强者可以不知兵法,毫无顾忌地直接灭掉弱者。但战争不是动物之间的搏斗,它会体现出老子“弱之胜强”的法则。强者即使战胜了对方,社会也不能从此和平,就像伊拉克战争那样。兵法的精髓与万物的自然法则一样,仍然取决于道。以道取胜,获得人心,才能真正得到和平。
什么是社会?社会就是特定环境下人的集合。人际关系包括男女、同事、上下级、政府与百姓、国内国际关系等等,这些关系中有争端也有共处,于是可简言之,社会就是战争与和平。解读了战争,就可以知道社会。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环境的恶化、人口的增多、文化的差异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生产关系派生出各种社会关系,狭义的社会叫社群,广义的社会指国家。利益使社群或国家之间发生冲突。人们运用《孙子兵法》力图胜算,运用《三十六计》以立足于社会。本书以《孙子兵法》解读社会,以《易经》原理解读《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就是用神理来分析社会的争夺特征。用神理来看战争,才能真正认识战争和社会,如同用《易经》和“反易经”看佛经才知道各经书的含义都是相同的。神理不看社会事件的是非,而看事件的因果,看其中体现的人性。
以神理看事件,只有因果,没有是非。活者说是,死者说非。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活者一定有理,死者一定无理。然而死与活只取决于二者的兵力对比,如果胜败反过来了,历史记录也就反过来了。历史记录如同《易经》和“反易经”,正说和反说、正看反看都有道理。将这种观点抽象化,就变成了佛经里的语言:“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如同净空法师所说,佛教不是宗教,佛经教人如何获得智慧,教人如何认识世界。只有达到“正等正觉”思维的人才能够理解佛经。因果律不是只有佛经讲,苏格拉底、牛顿等不少哲学家、科学家都认为因果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
《隐藏的易经》一书发现了“反易经”,那么本书为什么用142857而不是《易经》解读社会呢?因为《易经》基于爻图卦象,“反易经”则基于142857的运算,基于相生相克的原理。《易经》执着地看爻图卦象,“反易经”的爻图与《易经》完全相反,爻图卦象自然就没有了意义。《易经》中五行相生相克,气木不分,水火不容;“反易经”中气木有别,水火相依。换言之,“反易经”是解读了《易经》之后的《易经》原理。所以本书不再使用爻图而借助于142857的运算来解读社会。
哲学以唯物论和唯心论来区分。唯物论认为存在决定意识,那么有神论者的意识说明神必定存在,否则他们就不会产生关于神的意识;唯心论认为意识决定存在,那么无神论者认为没有神,神就必定不存在。二者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得出的却都是对方的结论。其实,说有神是对的,说无神也是对的,二者在认识论中并不矛盾,都是自我的感受。不同人的角度不同,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认识。人类之所以会产生争论,就是因为双方固执于各自的感受,不愿意接受对方的灵感。这就是佛经里说的执着。所以佛经告诉人类要破执着,破了执着就没有烦恼。用“反易经”解读社会,其实就是用佛经解读社会。“反易经”《易经》和佛经的认识论都是相同的——观其妙,知其始,知万物皆空。
世间为何会有战争?因为人的欲望膨胀。欲望又起始于人对善恶的认识。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战争是恶行发展的最高形式。为何人知善而不行善,非要发动战争不可?根本原因是人认识不到“只能行善,不能行恶”。笔者思考这一问题而写下心得,或许读者看后也会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