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857解神学

“反易经”就是爻图与通行《易经》完全相反的“易经”,其爻图是用线段表示的木、火、金、气、水、土六行,对应着理、人、天、道、神、地。水的爻图在“反易经”中变为火的爻图,就是神变人、人变神。无论哪种宗教经书,都包含人神互变的内容,或说成佛,或说观世音现世,或说神生耶稣,或说耶稣复活,等等。

《易经》中气木不分,气被木取代,所以六行变成了五行。为什么不反过来以气代木?因为气是道,木是理;道不可见,理(物理)可见。人们只知道《阴符经》中说的“木生火”,却不知木生火分为两步:木生气,气生火。气生火就是道生人,这一点只有在宗教经书中才能看到,如《圣经》所说的上帝造人。

《易经》中气木不分,注定了道是神,不可见,可见的只有理,所以违背理就是违背道、违背神。科学说不能违背科学,神学说不能违背道理,二者的原理一致。只不过科学只研究可见的物理,所以不懂神学中的道理。神学中的道理就是气的运行,气功就是道功。

《易经》解读的是伏羲创造的八卦爻图,其原理在伏羲年代就存在。也就是说,《易经》描述的原理与天地同时出现,不同的人灵感到这一原理,就会写出文字不同、本质相同的书。《道德经》《易经》以及各种佛经都是如此。

神学说人神互变,人们难以理解,也就难以相信。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人神互变本质就是《易经》中水、火的爻图变换。这么一说,人们就很容易理解了——神和人在《易经》中对应着水和火,在“反易经”则相反。《易经》对应科学,两者都是可以描述的学问;“反易经”对应神学,两者都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学问。《易经》和科学描述的是看得见的学问,所以《易经》解释爻图,科学解释物理,二者分别执着于可见的爻图和物理;“反易经”和神学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学问,所以“反易经”不再使用爻图。不同爻图之间的差别虽然很清楚,但其中的意义却很难理解,所以笔者用“反易经”而不用《易经》解读神学。

描述可见事物的学问,不仅易于让人接受,也易于发现新原理,所以物理学能够不断创新。而神学就不容易出现新原理。神学原理简而言之就是有和无的认识问题。佛经讲法相,法相在《心经》中就是法,《心经》中的法包含有和无,即有为法、无为法。有生有灭、有增有减,就是有为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无为法。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有;空中无六根、六尘、六识,就是无。说有真有,说无真无。所以《心经》讲的也是有和无,与《道德经》相同。《心经》用人的六根说有,有随着思维等级上升而变为无;《道德经》用观察事物的方式说有和无,观事物之妙得无,观事物之徼得有。观事物得无就是神理,观事物得有就是物理。有眼耳鼻舌身意是物理,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神理。只信科学,就是只知空中有六识;如果还信神学,就是知空中无六识。神学表面上说有神,本质上说的是无神,无色、声、香、味、触、法,即无意识界。人们把《道德经》看作不讲神的唯物主义著作,是因为《道德经》以物写物理,而不将道描述为一位具体的人物。但《道德经》中的“道”仍然是神理。神理讲的是不可见的因果关系,物理讲的是可见的因果关系。有人不信神学,就是因为看不到神学的原理,以为人物就是神学的全部;有人信神,就是因为看到了神学中的因果关系。寺庙里的塑像只是后人崇敬先知先觉者的表现,如同科学馆中的科学家塑像。

佛经中的如来、观世音到底是有还是无?以原理看就有,以人物看就无。如来,就是本来;观世音,就是观世间民意后的声音。观世音、如来、上帝等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本质都是大慈大悲的智慧。

宗教之所以难以被接受,就是因为神具体化了。宗教中的原理很简单,就是不一不异、因果关系、一切必有原因。原始神学中没有那么多神,只有如来。佛教中的四大菩萨观世音、文殊、地藏、普贤,本质上是从四个不同方面看同一个神。观世音主大慈,文殊主大智,地藏主大悲,普贤主大愿。

科学越细越明白无误,神学越细越漏洞百出。其实两者的道理都一样,所谓越细越明白,也只是对于懂科学的那些人而言;对于不懂科学,不懂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的人来说,科学也是越细越糊涂。只不过科学易于理解,神学不易于理解。多数人理解的学问,也总会有人理解不了;多数人不理解的学问,也总会有人一想就明白。所以,科学和神学都一样,已理解的人明白,未理解的人不明白,只是能理解、明白科学的人多,能理解、明白神学的人少而已。

《心经》是“观自在菩萨”,《无量寿经》是“我闻如是”;前者直接讲了原理,后者只是“听说如此”。如果读者听完“我闻如是”之后想更明白些,就去读《心经》;如果还想再进一步,就去读《易经》;如果看不懂《易经》,就看《道德经》,《道德经》的原理就是《易经》的原理。

《心经》将人的六根上升为六识,六识决定了人的行为,可以用六行来描述。六行以特征数表示是1、4、2、8、5、7,以八卦特征表示即气、水、土、木、火、金,以“六大”表示即道、神、地、理、人、天。把“六大”与六根对应,就能发现六根的更深层含义:以道的眼光看世界;以神耳听传闻,能判断出传闻的真假;以大地的气息来感受,这是立足的根本;理对舌,舌不仅是味觉,而且是味的语言表达,是讲理;人对身,一切体现在人身上;天对意,一切结果都是天意,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决定是天意,成败也是天意。《心经》的观自在菩萨就是神学的基本原理,以《心经》观自在人生,人就变成了佛。用《易经》爻图来解释,就是水、火爻图交换,人变神,神变人。从生理的角度看,人是躯体加思维,两者不能分开,但可以分开来认识。神学就是把思维和躯体分开来认识人,从而发现意识是一切感受之源,只有去掉意识才能无挂碍。去掉意识之后仍然有思维,这是成佛的条件。一般人有意识就一定有挂碍,经过修炼才能有意识而无挂碍。所以《心经》叙述的获得无挂碍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思维六行运作的过程——从无思维的木开始,木生火,出现思维;火生土,认识本质;土生金,金是革,人在世界中体现革;金生水,革的结果是有了源泉;水生木是轮回,水生气是成佛。每个人的结局都有两种,或生木轮回,或生气成佛,这是六行所注定的。《心经》只是发现并描述了这一规则,以不同于《易经》的语言表达了和《易经》相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