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857解《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当今流传的《心经》是唐玄奘翻译的。《心经》全文只有260个字,故又称小本或略本。心指心脏,有精要、心髓等意。《心经》把庞大的佛经旨要浓缩为“般若皆空”四个字,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犹如142857六位数字是打开《易经》的钥匙。142857能概括整部《易经》中的六行运作,五行生克,气、木不分,道、理等同等原理。神奇的是,笔者发现《心经》260个字可以按照弘一法师的注解分为七段,除了最后一段是咒语外,其余六段的含义就是142857,即道、神、地、理、人、天。二者的对应为:(一)总纲分,道;(二)色空分,神;(三)本体分,地;(四)妙用分,理;(五)果德分,人;(六)证知分,天。可见,《心经》全文与笔者从《易经》中得出的数字142857不谋而合。如果把道、神、地、理、人、天六个字分别插到《心经》每段之首,就能得到《易经》六行与《心经》结合的《新心经》。六个字与每段的字头吻合,含义也很巧合。《新心经》全文如下:

(一)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二)神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三)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四)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五)人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天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七)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上面的《新心经》,把序号和黑体六字去掉,就是《心经》的原文。文末的咒语很难理解,所含内容也很丰富,很难用汉语意思表达出来,所以玄奘才使用梵文音译。不过从字面上看,咒语包含的文字是揭谛、波罗、僧、菩提、萨婆诃。按顺序对应,揭谛是道,波罗是神、彼岸,僧是地,菩提是理和人,萨婆诃是天。这样联系后,咒语的深刻意义就可以解读出来了。揭谛是去、到、道路、解脱,从痛苦中解脱就是道,“去吧去吧,觉悟的众生都走吧,走到对岸天堂”。波罗是到彼岸,只有神到得了彼岸。萨婆诃就是喜悦的终点。菩提是有善良心、有理智的人,修行成佛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僧是僧伽、众生全体,地是基本、支撑、乘载,如同运送所有众生修行者渡到彼岸。《心经》的咒语也是142857的化身,这一结论不可思议。咒语本是不可解说的密语,但是当全世界得知并理解142857之后,142857将成为全世界人人皆知、人人会读的咒语。

鸠摩罗什译的《心经》中,“观自在菩萨”为“观世音菩萨”,“五蕴皆空”为“五阴皆空”。鸠摩罗什在第二段“舍利子”三字之前还增加了如下语句:“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这更便于读者理解《心经》。鸠摩罗什版的咒语是:“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不论哪个版本,咒语的核心意思都是以道神渡到彼岸天堂。可见,神理确实隐藏在数字7之中。1/7等于142857的循环,神理的一切内容都包含在对142857的解读之中。

《易经》六行就是对《心经》的描述。道是气、空;神是水,舍利子是神相;地是土,地藏八识空相;理是木,是生存之物理;人是火,是心的显现;天是金,是天堂的象征。《心经》的文字依次解释了《易经》六行的含义,这表明《心经》原理必然存在,也就是说,即使《心经》没有被写出来,其内容也已蕴含在142857六位数字之中。142857能描述所有的生克关系,《易经》中的神理关系就是生克关系的一种。人类信仰的神理就是142857的运算,笔者称之为元始信仰。元始信仰与宇宙和人是否存在无关,是不生不灭、永存的道理,以数字运算规则的方式存在着。宇宙按永存的道理而生,人按永存的道理认识宇宙万物,这道理就是《易经》中的道、佛经中的法相、《圣经》中的神。在《心经》中,玄奘把它翻译为观自在菩萨,鸠摩罗什则译为观世音菩萨。观是心的感应;自在是因思维正确,一切都不再挂碍而自由自在;菩萨之意就是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是对众生的作用。之所以以人物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因为神理具有法身、报身、化身。道是神的法身,也是观的含义,不生不灭;自在是报身,因为具有道的思维而自在;菩萨是化身,因为化身可以有千百万亿,所以各种佛经中有许许多多的菩萨。

事实上,佛经不难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法身,从婴儿到少年、中年、老年的形象是报身,死后的遗存,包括骨灰、灵堂牌位、照片、画像、塑像等等都是化身。每个人的法身也是不生不灭的,以其人格、精神的形式永存,与人们是否还有记忆、是否还怀念他无关。人的报身各种各样,取决于每个人固有的法相和观法的结果,佛教简单描述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之所以难以理解这八个字,就是因为不懂法身和报身的关系。

各种佛经中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然而《心经》中没有,这表明《心经》的内容不是讲经菩萨传达的佛旨,而是客观存在的原理。该原理每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都可以体会到。何谓“观自在”?背着良心说话做事就不得自在。一个人背离了菩提心去观法就很危险,会被法束缚——离菩提心观色便着色,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离菩提心嗅香则为香所染,离菩提心讲话则执着于语言文字,离菩提心觉触就为触尘所缚。什么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语译音,是善良、觉悟、智慧、知识、道路的意思,广义上说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这就与老子的“道”含义相通。《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菩提心是佛心、善心、体恤他人的心。在其他佛经中,菩提心又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故“观世音菩萨”的“观”字不是观法,而是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凭良心说话而自在,如俗语“心静自然凉”、“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菩提又是树名,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菩提子就成了佛果之意。人们以菩提子象征善心,所以菩提子不离身。信佛者必有一串佛珠,他们相信手持、掐念佛珠,其福无量,其物理效应是净心断欲、去除烦恼,佛珠在身提醒自己随时随地不忘菩提心。

《心经》中的“心”字就像影子,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六根生六尘,进而生六识。六识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或称幻觉、幻心。心中想出的道理就是幻法,或称法相。人之所以会有欲望,就是用法相观物的结果。如果人的思维不观心而观法,则观黄金起盗心,观名求名,观色着色。人因为执着幻我而成我见,或称幻见,所以一切我见都是幻见,一切皆空。人处于三界六尘之境,如果不得不处在目前之境,就得学会“心静自然凉”,学会出淤泥而不染。这些道理都很易懂,佛经用“以心观物”的术语来描述,反而令人难懂了。佛经难懂,《易经》更难懂,而《道德经》的道易懂,就是“道法自然”,所以《道德经》是“众妙之门”。

142857的原理能把《心经》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解读得更加深刻——道的眼光,神的音讯,地的气息,理的表达,人的正身,天的意志。以前的解读只看到了“舌”的味觉功能,而没有联系其语言功能;忽视了“身”中的正直气概;更没有发现“意”中的神学精髓。意即天意。在一些紧急时刻,人很难判断,做出关键举动、决定成败的往往是天意。天意是神学原理的核心。这些认识都是笔者将142857引入《心经》之后才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