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惯性
- (美)拉塞尔·波德拉克
- 2876字
- 2022-07-07 15:00:01
推荐序
洞悉习惯形成及其改变的大脑之谜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薛贵
我满怀崇敬之心读完了波德拉克教授的《行为惯性》一书,并为能有作序的机会感到万分荣幸。
2004年的春节,我通过电子邮件第一次联系到了波德拉克教授,寻求加入他实验室的机会。几个月后,我非常幸运地拿到了美国心理文化研究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Psychocultural Research,FPR)的资助,并如愿进入波德拉克教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波德拉克教授是世界顶尖的脑科学家,致力于用认知心理学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人脑复杂认识行为的脑结构和功能基础。在我的印象中,波德拉克教授是一个天赋异禀又极其严谨、认真的天才型科学家。他总是能敏锐地把握脑科学研究的趋势并洞察其中的根本问题,还能直面脑功能影像的技术挑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从而推动了全世界人脑功能影像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在UCLA几年宝贵的学习时间里,我从波德拉克教授那里学到了无数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养成了严谨细致,敢于挑战未知的思维习惯。
《行为惯性》这本书正是体现了波德拉克教授这种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关于行为习惯,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相关的书籍。其中最多的一类可能是习惯养成的书籍,教会大家培养自己和孩子的良好习惯的方法,如早睡早起、坚持锻炼、遵守规则、控制情绪、控制饮食、财务规划,等等;另一类书,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揭示习惯在工作生活中的巨大影响,从而颠覆人们已有的认知,比如习惯如何促进产品的销售和组织的变革;还有一类书专注于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从而帮助产品经理设计更好的满足用户习惯的产品,包括电脑和手机的操作系统、游戏的奖励机制,等等。《行为惯性》显然不同于上述任何一类,它致力于深入剖析习惯背后的认知和大脑基础,并从脑科学的角度提出了行为改变的创新之路。
在一般人眼中,习惯就是多数时间重复做的事情,比如6点起床、洗漱、吃早饭、送孩子上学、9点前赶到办公室、工作、午餐、18点下班、接孩子放学、做晚餐、辅导孩子做作业、做家务、23点睡觉等。还有人想到的就是一些好习惯和坏习惯,比如按时睡觉、起床,坚持锻炼,做事专心,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等。虽然这些都具有习惯的某些特征,但它们只是人类庞大习惯系统的冰山一角,还有一些严格来说并不能称为习惯。
从心理学和脑科学角度来看,除了本能的行为之外,人的行为主要受到两个重要行为系统的控制:习惯系统和以目标为指向的行为系统。习惯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它是一个自动化的行为系统;其次,它受到环境线索的驱动;最后,它对行为结果不敏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大多数行为,从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调、情绪的反应模式、日常消费的选择等都被习惯所控制。有趣的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会形成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比如,春节回到老家,虽然你已经年过三十了,但你还是会变回孩子的心理模式;来到公司,你作为部门领导的心态就会立即恢复。这些行为也往往不受外界情况改变的影响。比如,养成勤俭节约习惯的老人,即使家庭收入已经增加了也不会改变其消费模式。
由于习惯系统自动化的特点,它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效的动力源泉,也让人能有大脑资源来处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或者突发的意外情况。如果没有习惯,我们可以说寸步难行,或者在早晨还没有出门前就已经为思考最有效的刷牙方式和最符合今天状态的早餐而筋疲力尽了。但由于习惯自动化和不受结果影响的特点,又会导致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习惯的存在,更难以改变习惯。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稳定性与可塑性”的两难困境。
与习惯系统相对应的,是一个目标指向系统。这个系统负责制定目标,并严格监控行为的过程和目标达成的情况,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行为。这个目标不仅包含了眼前的诱惑(及时行乐、乱发脾气、不守规则、投机取巧),也包含了长期的目标(身体健康、人际和睦、事业有成、人设良好)。当眼前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目标指向系统可以克服眼前的目标,从而保证长远的目标能够实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控力”,或者“延迟满足的能力”。目标指向系统也能暂时克服习惯并调整行为,从而让旧的行为习惯在变化的环境中变得合理。
目标指向系统虽然强大,但不同人的目标指向系统的能力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也比较脆弱。比如,当人们分心或受到很大压力的时候,其能力就会大大减弱。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要去学校接孩子,在路上接了一个朋友的电话,等挂断了电话,我发现自己已经坐在办公室了。
另外,女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冲动的消费行为就会增加,这就是压力对自控力的削弱所造成的。很不幸,严重的分心和持续的压力已经成了多数人的生存现状。因此,我们的行为也越来越被习惯所控制,而变得失去了重要的目标。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其中奖赏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如果人或动物的某个行为得到了奖赏,那这个行为之后发生的次数就会增加。随着多次这样的重复,以及奖赏机制的变化(从可以预期变成不可预期),一方面整个行为的各个环节变得更加整合和自动化;另一方面行为的启动也不受到奖赏变化的影响。从神经环路的角度来说,行为也从依赖大脑前额叶皮层和外侧纹状体(目标指向系统),转移到依赖运动皮层和内侧纹状体(习惯系统),实现了从目标指向系统到习惯系统的转化。
基于这些对习惯系统和目标指向系统的科学研究,波德拉克教授提出了一些改变习惯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比如,既然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那么增强对习惯本身的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我们要意识到习惯的强大及自控力的相对脆弱,需要为此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制定非常详细(针对每个场景和可能性)且具体可操作(能够顺利实施的)的应对方法。既然习惯受到环境线索的驱动而诱发,消除环境诱因,小到丢掉诱发习惯的物品、改变着装,大到更换工作,甚至搬到新的城市,这些都是值得的;既然习惯的养成和修改是一个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一些记忆更新、修改甚至删除的方法(包括行为技术、药物和电刺激)都可以助力行为改变。因为习惯行为可以暂时受到大脑前额叶的目标执行系统的调控,一些可以增强大脑前额叶功能和提升自控力的方法与技术(包括认知训练、大脑刺激、正念冥想等)也可以发挥作用;还有一些技术,包括深部电刺激、光遗传学等,已经在动物身上开始应用,未来有一天也许能够应用到人身上。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有关习惯的严肃科普书籍。波德拉克教授依据自己几十年的研究积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习惯所涉及的关键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几乎所有的观点都有非常扎实的、可重复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对于一些尚未得到严格重复的研究发现,他也清晰地给予了说明,体现了其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些最新的研究发现帮助我们破解了习惯的大脑奥秘,并为理解自身的行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基于这些科学的理解,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掌握破解习惯的密码,并寻求全新的改变。此外,这些理论和方法还能为消费产品开发、数字疗法研制等提供全新的思路,为教育政策制定、公共卫生管理、社会法治创新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正如波德拉克教授在书中所强调的,行为改变不仅仅是个人的琐事,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