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前言

(一)

我是1975年开始学习《资本论》的。当时的大学没有统用教材,都是各个学校编印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适用的资料交给学生学习。我所在的河南大学(当时叫开封师范学院)政教系主任周守正先生是从日本东北大学毕业回国的爱国学者,他在日本时曾精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而中国又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所以,他就将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放在《资本论》的教学上,并由他亲自授课,我当时是该系的一名学生。1978年我留校任政治经济学教师,并作为周先生与他带的《资本论》方向的硕士生之间的联络人随班听课。

1979年我被送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系进修,陶大镛先生、姚森先生、杨国昌先生、王善迈先生、程树礼先生等给我们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同时,我利用一切时间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听课。我听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卫兴华教授、李云教授、于学儒教授和北京大学的周元教授、弓孟谦教授讲授的《资本论》。在进修期间,我兼任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系78级学生《资本论》课程的辅导教师,同时我也必须每周将听课内容和心得体会向河南大学政教系汇报一次,这也督促我要认真学习。

1980年7月我从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毕业返回河南大学,开始为该校政教系79级本科生讲授《资本论》选读。1984年我考取了周先生的《资本论》方向的在职硕士生,1987年毕业后我开始为经济学专业硕士生系统讲《资本论》。1992年我在职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宋涛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当时宋先生是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的会长,他本人精通《资本论》,也要求他的学生好好学习和研究《资本论》。1995年毕业后,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和中共中央党校刘海藩教授又收我作为他们的访问学者学习一年。1996年3月至1998年3月我在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程恩富教授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我受到了宋先生、卫先生、刘先生和程先生的很多教诲,受益终身。

自1997年我到中共中央党校任教以来,主要也是为党校的各种班次讲授《资本论》。党校的《资本论》教学与高校有很大不同。第一,党校授课对象是领导干部,他们中有很多人既是领导,又是学者。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林岗教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教育部顾海良教授,他们都曾到过党校学习,都是《资本论》教学和研究的大师级专家。面对他们怎么办?只有先当“学生”,再当“先生”了。所以,在党校讲课,一定要向学员们好好学习。第二,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已经是初步的市场经济国家了。发展市场经济,西方国家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实用的经济理论和方法。教学要为我国市场经济实践服务,就必须用不断发展的视野去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吸收研究市场经济规律的最新成果。因此,《资本论》的教和学决不能成为封闭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而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提出新观点;同时也必须大胆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管用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理论的综合提炼,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当然,党校教学责任重、要求高,我在《资本论》教学中也只是尽力而为,肯定会有许多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这些也只有通过今后的更加努力去弥补和修正了。

(二)

以前我曾就《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写过一些东西,有了一些积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竞争理论、所有制理论、虚拟资本理论、地租理论,以及财富的创造和分配理论等发表过一些文章;我也运用《资本论》的原理和方法思考过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如1981年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及其实现条件》(见《河南大学学报》),1983年发表了《个体经济大有可为》(见《人民日报》),1985年发表了《国家所有制改革的方向是向股份制逐步过渡》(见《经济新论》),此后也不断有文章问世;也曾编著过一些《资本论》方面的书籍,如著过《经济学热门话题的争论》,主编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等。但这些东西对于学习《资本论》并不系统,也不全面。因此,我总想出一本较为系统地介绍和研究《资本论》基本原理的书籍,梳理一下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求教于经济学界的同行们。这是我写作《〈资本论〉学习纲要》的用意。

本书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背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整体结构。第二部分是主体,主要是按照《资本论》一、二、三卷的顺序,分10个专题论述《资本论》的基本原理。遵照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书磊先生在2011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即理论研究一定要有历史感,我在每个专题论述中又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该理论专题的研究对象和逻辑结构,主要从总体上、结构上把握该原理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精神;二是该理论专题的基本要点,主要从要点上深化认识,掌握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三是该理论专题的思想来源和现实拓展,主要联系马克思该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该理论在当代情况下的不同理解,从对该理论的来源和进一步发展中进行拓展,以体现理论形成和过程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实践的不断展开和深化的历史过程。第三部分是附录,主要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进行解读。

(三)

在本书中,我主观上是力图把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框架、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阐述与它的当代价值融为一体,既坚持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根据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和拓展,甚至试图有所突破。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理论功底不深,研究功夫下得不够,书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在我多年的《资本论》教学和研究中,学习了不少老前辈和同行们的有关著作,受益匪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天义

2012年12月于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