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简释
  • 石锓
  • 5119字
  • 2022-07-22 15:42:00

前言

我给本科生讲授《论语》近十年,积累了一点心得。本书是我多年讲授的总结,是指导青年学生阅读《论语》的入门书,也适合中等水平读者阅读。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本经典著作,我们谁也回避不了它。但我们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它,既不要过分拔高它的作用,也不要过分排斥它的存在。要吸收它的优秀思想,也要屏弃它的不合理内容。吸收与屏弃的前提是如何正确地理解《论语》原文,尽量不误解和不曲解孔子的思想。所以,本书的出发点不是求新,而是求真。对于许多后来有“新意”的解说,本书都谨慎采用,而且笔者自己的解释也不刻意求新。我们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原汁原味的传承比钻牛角尖式的创新更加重要。

这里,我想谈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论语》;二是本书的体例。

一、怎样理解《论语》

因其历史上的显赫地位,《论语》历代的注解相当多,许多的语句都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何取舍这些注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笔者认为,现在要准确地理解《论语》,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依据孔子的经历理解《论语》;二是依据历代经典注解理解《论语》;三是依据《论语》时代的语言理解《论语》。

(一)依据孔子的经历理解《论语》

《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孔子(含孔门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而一个人的言行与思想和他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阅读《论语》前最好读读记载孔子经历的有关著作。孔子的经历散见于《左传》、《孟子》、《荀子》、《公羊传》、《谷梁传》、《小戴礼记》、《世本》、《孔子家语》、《孔丛子》等著作中,司马迁的《史记》采集各书材料写成了《孔子世家》,这是记载孔子生平的第一篇传记。因《孔子世家》选择材料不谨严、编排体例不恰当,后人不断加以考订,续写孔子新传。其中,比较好的有钱穆的《孔子传》。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孔子生平及孔门弟子的情况,可参看李启谦、骆承烈、王式伦编的《孔子资料汇编》和李启谦、王式伦编的《孔子弟子资料汇编》。

(二)依据历代经典注解理解《论语》

古代的《论语》注解比较有价值的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宋代邢昺的《论语注疏》、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这些著作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都全面吸收了同时代及以前各重要学者的解释成果。

其中,何晏与皇侃的注解最早,参考价值也最大。何晏的《论语集解》收集了八家学者的意见,也有何晏本人的解读。这八家是:西汉的孔安国,东汉的包咸、周氏、马融、郑玄,三国的陈群、王肃、周生烈。皇侃的《论语义疏》主要是疏何晏的《论语集解》,但也参考了江熙的《论语集解》的引书,收集了二十八家学者的意见,也有皇侃本人的解读。这二十八家是:熊埋、贺玚、王弼、张凭、王肃、顾欢、梁翼、沈居士、颜延之、沈峭、王朗、殷仲堪、张封溪、秦道宾、琳公、太史叔明、季彪、缪协、虞喜、苞述、陆特进、褚仲都、江长、刘歆、庾冀、樊光、范升、蔡克。这些注家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邢昺的《论语注疏》主要依据皇侃《论语义疏》,并有所发挥。朱熹《论语集注》长于义理,是宋学的代表作。刘宝楠《论语正义》是清代《论语》考据的集大成者。

现代的《论语》注解比较有价值的有程树德《论语集释》、杨伯峻《论语译注》、孙钦善《论语注译》、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此外,杨树达《论语疏证》、潘重规《论语今注》、钱逊《论语浅解》、金良年《论语译注》、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李炳南《论语讲要》、杨朝明《论语诠解》、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等著作各有特色,也有较大参考价值。

以上各种《论语》注解著作都是注者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精心之作,有的是注者用毕生精力撰写的,有的在某些语句的考证和注解方面有独到之处。在阅读《论语》原文的过程中可对比参考。

(三)依据《论语》时代的语言理解《论语》

《论语》成书的过程,学者们有不同看法。但《论语》的编者是孔门弟子,《论语》一书是战国时期编成的,这两点大家看法基本一致。既然《论语》产生于战国时期,那么《论语》中的词语和语言表达就只能是战国时期及其以前的语言所应有的。用战国以后的语言的意义和用法去解释《论语》的语句显然是不合适的。依据《论语》时代的语言理解《论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据《论语》本书的语言解释《论语》;二是依据《论语》同时代其他著作的语言解释《论语》。依据《论语》本书的语言解释《论语》就是在解释《论语》某一章的某一个词语的意义时要兼顾《论语》其他章节中这个词语的意思。例如,《八佾》篇云:“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居上不宽”的“宽”是什么意思呢?《论语》其他的章节也用了这个“宽”字。《阳货》:“恭则不侮,宽则得众。”《尧曰》:“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综合起来看,“宽”指“宽厚”或“宽容”。依据《论语》同时代其他著作的语言解释《论语》就是在解释《论语》某一章的某一个词语的意义时要参考同时代其他著作中该词语的意义。例如,《子罕》:“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无所成名”怎么理解呢?关键是看看“无所+动词+宾语”这一结构在《论语》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中是什么意思。《老子•五十章》:“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老子•八十章》:“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哀公十七年》:“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老子》和《左传》与《论语》时代接近,“无所+动词+宾语”结构中的“所”应是“处所”或“地方”之义。《子罕》中的“无所成名”也应是“没有成名的地方”之义,“博学而无所成名”是认为孔子博学多才而没有一个突出的本事,因此孔子才对学生谈是准备“执御”还是准备“执射”的问题。

很多时候,对《论语》某些词语的理解要同时考虑以上的几个因素。例如,《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大家都相当熟悉,其中的“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同门曰朋。”朱熹《论语集注》:“朋,同类也。”刘宝楠《论语正义》:“‘朋’即指弟子。”俞樾《群经平议》认为“有朋”即“友朋”。黄怀信《论语新校释》:“‘朋’,‘朋友’之省。”依据历代注解,“朋”大概有“同门”和“朋友”两种解释。参考《论语》本书,“朋”、“友”、“朋友”三个词都在使用,没有“友朋”一词。其中,“朋友”一词使用八次,与现在的“朋友”一词,意义一样。例如,《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友”一词使用十八次,大多当动词用,是交朋友的意思。例如,《学而》:“无友不如己者。”也有名词用法,也是“朋友”的意思。例如,《泰伯》:“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而“朋”一词使用仅此一次。从孔子的经历看,孔子不是一个随便交朋友的人(无友不如己者),因此不是什么朋友来了都会让他“不亦乐乎”的,“朋”不是普通朋友之义。从历代注解看,相对而言,越早的注解越接近孔子的时代,越能把握《论语》大意。早期注解大多把“朋”解释为“同门”。从《论语》本身的语言看,已有“朋友”一词,而此处用“朋”,表明“朋”与“朋友”不同义。因此,“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应是“同门弟子”之义。从本章三句的关系看,都是谈论学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谈的是独学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谈的是师生共学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谈的是教人学习的态度。

二、本书的体例

本书本是为大众而写的普及性读物,但鉴于目前流行的有些《论语》注解有随心所欲、误读经文的弊端,我在翻译的基础上增加了“辑注”和“石按”两部分内容。因此,本书每章包括四个部分:原文、辑注、石按、今译。

(一)辑注

《论语》是孔子(含孔门弟子)言行的记录,许多语句是孤立的。因没有上下文语境的支持,加之历代注家众多,许多句子历来存在诸多歧解。本书没有能力对这些歧解一一辩证,只能根据笔者的浅见择善而从,有选择性地选取一些注解作为我们理解原文的依据,这就是“辑注”。

“辑注”的原则是以何晏《论语集解》和皇侃《论语义疏》的注解为主,以朱熹《论语集注》和刘宝楠《论语正义》的注解为辅,再博采众家之说。

古代的注解除以上四种外,本书还大量采用了邢昺《论语注疏》的解释,部分引用了俞樾《群经平议》、黄式三《论语后案》、康有为《论语注》的注解,参考了韩愈《论语笔解》、苏辙《论语拾遗》、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江声《论语竢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等的个别解释。

现代的注解,本书主要采用了杨伯峻《论语译注》、孙钦善《论语注译》和钱穆《论语新解》的大量注释,部分引用了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李泽厚《论语今读》、金良年《论语译注》、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李炳南《论语讲要》、杨朝明《论语诠解》、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的注解,参考了潘重规《论语今注》、钱逊《论语浅解》、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董楚平《论语钩沉》、傅佩荣《〈论语〉新解》的个别解释。

关于《论语》出土文献的研究,本书参考了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研究成果。

关于《论语》域外文献的研究,本书参考了刘玉才《从抄本到刻本:中日〈论语〉文献研究》和刘萍《〈论语〉与近代日本》的研究成果。

本书还吸收了许多学者的单篇论文的研究成果,有些已在书中说明。

主要参考文献的版本如下:

(1)何晏:《论语集解》,《宋刊论语》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皇侃:《论语义疏》,中华书局2013年版。

(3)邢昺:《论语注疏》,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朱熹:《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俞樾:《群经平议》, 《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刘宝楠:《论语正义》, 中华书局1990年版。

(7)黄式三:《论语后案》, 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8)康有为:《论语注》, 中华书局1984年版。

(9)程树德:《论语集释》, 中华书局1990年版。

(10)杨树达:《论语疏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1)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2009年版。

(12)孙钦善:《论语注译》, 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13)钱穆:《论语新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4)金良年:《论语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5)李泽厚:《论语今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6)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 中华书局2011年版。

(18)董楚平:《论语钩沉》, 中华书局2011年版。

(19)李炳南:《论语讲要》,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20)杨朝明:《论语诠解》, 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年版。

(21)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 中华书局2011年版。

(22)傅佩荣:《〈论语〉新解》, 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23)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4)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 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2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二)石按

这部分是连接“辑注”和“今译”的。大体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概述了每章的大意(章旨);二是用白话解说“辑注”中各家注解的意义;三是也有笔者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不管是对《论语》原文的解释,还是对各家注解的理解,“石按”都是对“今译”的进一步说明。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本书有三个阅读层面:首先,对照原文看“今译”,看原文是什么意思;其次,对照“今译”看“石按”,了解为什么如此翻译;再次,对照“石按”看“辑注”,知道这种理解出自何处,是否可靠。原文、辑注、石按、今译是相互呼应的四个板块。

(三)今译

翻译原典总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再高明的翻译也译不出原典的味道。本书是入门书,是给初学者看的,因此“今译”必不可少。我们在翻译时只能力求忠实于原典,力求通俗易懂。

本书能出版首先要感谢湖北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历届的同学们,他们跟着我一起读《论语》,给了我很多乐趣,也给了我太多的鼓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使我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与他们一起读《论语》,最终能够写成此书。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胡敕瑞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洪波教授,对本书的体例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感谢我的博士生马碧,她对本书的书稿进行了仔细的校对。感谢商务印书馆文津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丁波先生,没有他的大力支持,本书难以出版。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王江鹏先生,他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

石 锓

2018年3月28日

于武汉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