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Ⅰ 规章制度的逻辑梳理与法律梳理

Ⅰ-Ⅰ-Ⅰ 规章制度的逻辑梳理

规章制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广义的规章制度包括企业的战略规划、会计财务、市场营销、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经营管理制度,还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劳动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狭义的规章制度,则仅指企业人力资源和劳动人事管理规章制度。[1]在《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中,规章制度通常是指狭义的人力资源和劳动人事管理规章制度。本书所称的规章制度也仅指狭义的规章制度。很多企业会将涉及员工的重要规章制度单独汇编,取名为员工手册或就业规则,实际上也是规章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规章制度同时也是对企业不特定的员工进行约束的规范性文件,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规章制度,从其功能和作用的逻辑角度而言,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确保企业实现合法规范化运作,保障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合法运营;其二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升,按照绩效管理和稳健经营的要求提高企业利润率;其三是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减少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隐患。[2]简言之,规章制度的特点可以简单梳理为三个层次:一是合法的层次,即满足其在外部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二是效率的层次,即通过制度设计来提高企业经营的绩效;三是凭据的层次,即可以通过格式化的表单来完成管理流程的书面化。

Ⅰ-Ⅰ-Ⅱ 规章制度的法律梳理

中国尚无关于规章制度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有关规章制度的内容散见于《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中。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包括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规章制度。劳动部《关于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3](劳部发〔1997〕338号)中规定,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可以看到,法律法规对规章制度有着特别规定,一般只是指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部分。而其余部分的规章制度,由企业按照公平原则和自身经营需要自主确定。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2款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第3款规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第4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进一步归纳,规章制度生效有三个法律要件,一是实体内容合法,既包括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也符合通常的公平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二是经由民主程序,即允许工会或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经由公示或告知程序,规章制度应当对员工进行公示、培训或交由员工签收。